彼得原理——警惕升职加薪的“陷阱”

彼得原理是管理心理学的一种心理学效应,指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

彼得原理道破了所有阶层制度之谜。凡一切层级制度组织,如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教育各界,都受彼得原理控制。

1960年的一次研习会上,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Dr. Laurence Peter)首次公开发表彼得原理,并于1969年出版。

彼得在研究相关组织人员晋升之后发现,在各种组织中,由于习惯于对在某个等级上称职的人员进行晋升提拔,直到他能力不能与职位匹配为止,故而员工总是趋向于晋升到自己能力所达不到的位置。

由此,彼得提出推论:“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正如彼得原理显示的,许多或大多数主管必已到达他们的不胜任阶层。这些人无法改进现有的状况,因为所有的员工已经竭尽全力了,于是为了再增进效率,他们只好雇用更多的员工。

员工的增加或许可以使效率暂时提升,但是这些新进的人员最后将因晋升过程而到达不胜任阶层,于是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再次增雇员工,再次获得暂时的高效率,然后是另一次逐渐归于无效率。这样就使组织中的人数超过了工作的实际需要。

如此循环往复下去的结果,就是组织陷入严重的内卷现象,组织效率低下。正确认识彼得原理以及如何规避,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如何规避彼得原理

现实中,彼得原理随处可见,每个人都会面临自己的彼得高地。当与岗位职能不相匹配的员工强行担任此岗位,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既浪费员工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又导致工作效率底下。

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一定要人尽其职,物尽其用,才能保障公司长期良性运行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组织中的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了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现实的职场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优秀的销售经理被提为地区总经理、事业部总经理或者公司的销售总监后业绩平平,一个优秀的工程师被提为技术部经理后带不了团队。

一次又一次地用事实告诉我们,个人的业绩与其团队领导能力完全是不同的两种能力,作为团队领导,更需要团队建设、组织协调、带兵用兵的能力,但我们的企业又一次又一次地重演着这样的提拔故事。

被提拔的员工,因为自己不能胜任工作,不但自己的优势不能发挥,自身的价值没有最大地体现,还会丧失工作的乐趣。

对于企业,这种不恰当的提拔,一方面失去了一个能够胜任较低一级职位的优秀员工,另一方面又安插了一个蹩脚的管理者。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个人在某一个岗位级别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员选聘机制,客观评价每一位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将职工安排到其可以胜任的岗位。

不要把岗位晋升当成对职工的主要奖励方式,应建立更有效的奖励机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为奖励手段。

有时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职工的奖励,反而使职工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ENDING
熙桓心语

彼得原理提示我们,人在合适的位置在能发挥出最大效用。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不断向上攀爬无可厚非。

对个人而言,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不停地升职,但不要将往上爬作为自己的惟一动力。

与其在一个无法完全胜任的岗位勉力支撑、无所适从,还不如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在前进的路上,千万不要忘记来路和初心,不要一味追高求胜。只要做好自己,时时精进,或许会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