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那首先也要“家”温暖
“ 在儿女成年之前,给其饮食令其身体长成,给其陪伴令其前行有倚靠,给其教益令其精神有寄托。做到这样,做家长的才算是在“育儿”。”
昨天停更,是因为儿子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回来了,忙着接机和家务。一到家,儿子说的第一句话,“回家里来就是温暖,而且感觉物资丰富,很踏实’。
前天和大前天把近期要完成的两场任务给跑完了,昨天本来就是跑休日,结果儿子突然回来,使得跑休日也很充实。
起码是小展了一下厨艺。
我这个公众号多年前的起因,就是一个“育儿经”的号。所谓育儿,绝对不是在儿女婴幼儿时期给ta喂食喂水这么简单,而是在儿女成年之前,给其饮食令其身体长成,给其陪伴令其前行有倚靠,给其教益令其精神有寄托。做到这样,做家长的才算是在“育儿”。
既然如此,今天这篇推文就从“常回家看看”这句话说起吧。
我相信任何一个在外奋斗或者漂泊的人,内心里没有一个不想回到自己生养的地方的,把那地方作为自己的大本营,作为奋斗疲惫后的休息港湾,或者从长辈那里获得好的经验和指引,以利再战。如果家是这样的,有谁会不愿意回?
01
—
父母与儿女是互为护持的关系
人们往往把养宠物比作养小孩,甚至自称狗爸爸,猫妈妈。实在是猫狗们给主人带来了太多的欢乐。猫狗们这种并非真正孩儿的家庭成员,都能给家长带来这么多欢乐,毫无疑问,人类婴幼儿自然更能给人带来欢乐。所以,很多家长都昵称自己的婴幼儿为小狗小猫。
但是,猫狗会一直这样取悦于家长,而人类,随着其成长,会随着自己对世界的认知逐渐完善,在这种认知体系成熟之前,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事实上也是孩子们在成长中对外界的各种反应。这个反应,及形于外的表现形式,因为其不定型、不成熟,因而有时会显得突兀,甚至不可理喻,一旦得不到有效的宣泄和合理的疏导,就会与家长的固定思维,价值观,行事风格等发生冲突,就是人们常说的“叛逆期”。
叛逆期的孩子,在家长眼中、嘴里,往往是令人讨厌的,俗称“狗见嫌”。我虽然也引用这个俗语,但是很不赞成只有孩子要取悦父母的义务。在我看来,父母也有取悦儿女的责任。这个“取悦”,不是溺爱,不是用玩具、零花钱、美食等来交换孩子的高兴(悦),而是要通过在其形成正确认知的过程中,对其形成帮助,护持他更好地度过这个在确立世界观过程中的试验期,令其身心愉悦。这才是家长应该要给孩子的“悦”。我们常说要“利乐群生”,第一片试验田,就应该是自己的儿女。
家长与儿女,不是只有儿女有给家长带来愉快的义务,家长也有上述带给儿女愉快的义务。这是一种相互护持的关系。那种给你吃好的,穿好的,最后往往还是没有收获儿女的爱戴,或者没有看到儿女如自己期望的那样成材成料,是因为家长把使其吃饱以养身体,就认为对儿女尽到责任了,而根本不去管ta实际“悦”不“悦”。
02
—
家温暖了,挡不住在外奋斗者回家的步伐
在我眼里,外出求学者,在外工作者,都是我概念当中的“在外奋斗者”。
要说在外工作的人,报章媒体称他们是奋斗者,大家都习以为常。但是,从我一直参加儿子的家长会的体会看,在外求学的人,也是奋斗者。
他们从初中开始(有的甚至是从小学开始),就处在一个成年人难以想象的竞争环境中,每天在面对一个个他们自己都未必能在前一天就预先知道的困难,无论这困难来自学习,还是与同学相处。可以说,他们也符合我之前的推文中经常说的“面对各种不如意,并且通过努力把不如意的状态改变成如意----即不断解决困难”的过程中。
现在看到太多的案例,把孩子往学校一推,家长就百事不管了,认为都是学校的责任。诚然,学业方面应该是以学校为主,那种把家长拖进作业堆里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这个话题我今天不put a finger in了。我现在说的,所谓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指学业,而是指整个“成长”,说到底,就是把孩子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完善成什么样的人格。这方面的教育,学校能够承担的比例太小。如果家长认为把孩子往学校一放就万事大吉,那么基本上就放弃了自己对儿女成长的责任,反过来,也放弃了自己有施加影响于儿女的权力。起初放弃了这种权力,最终当儿女出落得跟自己期盼的完全不一样时,也就没有抱怨的资格,只能哭泣。
另一方面,家长在儿女成长过程中,角色不缺失,用心在陪伴着儿女成长,这固然给了儿女一个“温暖的家”的感觉,自己收获的,也是儿女长期的亲情相互倚靠,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你甚至都无法挡住儿女要回家来看看你的脚步。
说到这里,能吸引儿女往家跑,以及儿女忙不迭地往外跑,不都是家长自己做出来的业所对应的果报吗?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因上用功,果地随缘》。我们希望要什么样的结果,就要努力去做,把自己的努力尽到了,如能收获果,则欢喜,如果没有收获想要的果,那是出现这个果的条件(缘)还不具备,因此对结果也欢喜地承受。如果自己不在因上努力,当出现的结果不如自己的意,而对这个不如意的结果发起嗔恨,则是愚痴心太重了。
03
—
这样做,点燃儿女回家的指路灯
每个人都会有成长到要成立自己家庭的那一天,原生家庭也终究有随着父母过世而解体的那一天,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可抗拒。但是人生相依数十年,这个短短的数十年间,有的原生家庭收获了幸福,有的则收获了仇恨。
我在陪伴儿女成长的过程中,不完美,甚至有遗憾。但是,我勉强本着微弱的、敢于自我解剖的反观自修,算是善于在不断总结教训,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与儿女共同成长(现在“共同成长”这个词,也是我对小年轻们说得最频繁的)。因此,我自己的体会,家长至少应该做到这几条:
1、摒弃“老子生你养你,当然要管你”这种陈腐观念。凡是把这种话挂在嘴边的家长,实在是太不明事理了。毋庸讳言,我们上文说过,在儿女逐步确立自己认知体系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尝试,也就有各种出人意料的表现,难保不发生冲突。但是,哪怕冲突爆发到令家长失态,有的人愤怒是因当时具体的事件而起,有的愤怒则based on前述“我是你老子,就能怎样”的陈腐念头。说到底,虽然同样表现为一个愤怒,也是有不同的发心。
家长和儿女,人格上就是平等的。这点是父母儿女相处的原始基点。
2、不要说“给你吃,给你穿,你有什么资格跟我犟”的蠢话。我们前文说过,家长对儿女的抚养,除了吃穿令其身体成长,实在还需要精神上的陪伴和思想上的指引。如果没有后者,光是给吃、给穿,真的只尽到了父母的一半(甚至一半都不到)的责任。有的人家,锦衣玉食,这才尽了一半的家长责任。反过来,我们也看到在文学作品里、历史传记里多有这样的记载,虽然家贫,但能认真从精神上陪伴晚辈,思想上指引晚辈,这样的贫寒家长,依然是令人敬佩的成功的家长。总起来说,就物质抚养和精神提携两者相比,家长对儿女的精神上的护持不亚于物质的抚育,甚至更重要。
当然了,如果做父母的,既不能在物质上保证温饱,也没有精神上的指引,那就基本属于只生不“养”。这样要是还指望未来从儿女那里获得这样那样的回报,那真的没有天理了。
3、不要把自己做成儿女的天花板。不同的阶段,在家庭里有不同的适合自己的角色,不能颠倒,也不能错过时机。孩子的成长轨迹是一条往右上方的斜线,而家长的轨迹则是一条缓慢向右下的斜线,这是任何力量不能改变的。家长的轨迹里,最不容易褪色的,是人生阅历和经验,最容易褪色的,是新知识。很多努力上进,不断学习的家长,只是保持这部分褪色得慢一些,但终究是往下的,而年轻人向上的斜线,则很陡峭。
因此,孩子初中以后,知识面大幅度拓宽,在很多事情上,他们逐渐有了超越父母的意识和实力,这时候,如果家长还抱着“我比你能”,事事都比儿女显得高明,那真是没有天理。所以,随着孩子的成长,在新知识新理念方面,要越来越虚心向年轻人学习----起码是听取吧,而家长,则在人生经验方面提供借鉴,只有这样相互提携,才会把各方的优势最大程度共享。才能避免父母成为儿女的天花板这种悲剧发生。也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所谓的叛逆期烦恼。
4、不要试图去做儿女的主。曾经看到有些案例,儿女都成长为比较出名的公众人物了(譬如小有名气的演艺界人士),家长还一味地以监护人自居,儿女的一言一行,都要秉承家长的旨意去做,不许越雷池一步。当儿女的生活终究走向毁败,弄到电视综合频道里做节目时,有的家长会发起悔恨,表示自己做得失败了,有的家长则在电视节目中,依然高叫“他是我的儿子呀,我这样都是为了他好,我有什么错呢?”这就愚痴了。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教导ta见到这人喊“伯伯”,见到那位喊“大娘”,这是对的。但是,我们在上面一段说过,不同的阶段,各自有不同的角色。父母不再适合为ta做这样的指引,更遑论给儿女下指令:你对张三应该这样,你对李四应该那样。
如果实在有想法,也该是以建议的形式做出,而不是指令的形式做出。
5、不要以为儿女的成就都是唾手得来的,只知道消费他们,而不给他们助力。事实上,孩子们的每一份成绩,从求学时代开始,每一次考试,每一次竞争,都是艰苦获胜的,都是花了大力气的。这个年头,哪里有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的成绩?所以,作为家长的,要时刻想着无论是儿女们的成功给你带来了“儿女成材”的虚荣,还是儿女们的物质成果(如儿女对你的钱物供养),都是辛苦得来的,家长在享受这些的同时,如果不能对儿女有所帮助,那最低限度不要去拖后腿,不要因为微不足道的事情,去随时麻烦他们。否则,既要享受他们给自己带来的荣耀或者物质,又要在他们努力拼搏以获得这些荣耀或者物质的过程中,不断令他们分心,作为父母,不就太残忍、太荒唐自私了一些吗?
04
—
当家长,这也是一场修行
生活中,爸爸妈妈是表示辈分,只要晚辈一生下来,这个辈分不用费力就被上天确定了的。但如果我们说“父亲”、“母亲”,则是一种责任,是一种要把儿女培养长大的使命。
之前我写过一篇同话题的文章,题目叫《父亲、母亲的称谓是一种使命》。这的确是我的肺腑之言。链接在下面:
我们都从做儿女的阶段过来,又为人父母,成为家长。老天让我们成为他人的儿女,又成为他人的家长,中间相依几十年,就是人生的一场考试,是一场修行。我们曾经对上辈人的诉求,就是我们对后辈人的功课,我们不愿意上辈人施加在我们身上的,就是我们对后辈人的所戒。这个道理,就是先贤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这个角度,所谓“当家长,是一场修行”这句话,一点都不为过。
============================================
崇尚“相处和睦,与人为善,尊崇契约”的生活法则;
倡导戒烟断酒,科学运动,合理饮食的健康生活方式。
运动、阅读、适当的兴趣爱好,是本公号的交流宗旨。
欢迎交流。
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