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开泰的泰和与之相反的否,到底是一个什么境界?

泰卦内卦为乾卦,外卦为坤卦,乾为天,坤为地,天在下地在上,天在内陆在外是什么意思?这种卦象表达的就是一种天地交合的状态。中国古代讲天地形成之初,清轻之气往上走,形成了天;浊重之气往下走,形成了地。由此形成了天在上地在下的格局。如果天始终在上,地始终在下,世界处在两种静态之中,大地就会变成一片死寂,什么生命也不会出现。但是,一旦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之间发生了关系,阴阳之间产生了交合,万物就会不断被产生出来,逐渐形成我们眼前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

因为天地交合,所以,万物亨通。泰卦的“泰”字,就是通的意思。

泰卦的泰字出现的比较晚,现在我们用的泰字,早期一般都写作“大”,比如泰山就写作“大山”,也是大山的意思。过去中原一带的人没有见过像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那样的大山,就把东方的泰山当作最大的山,所以叫大山。

古时“大”字和加一个点的“太”字是一个字,比如太子写作“大子”。后来,创了一个泰卦的“泰”字,在许多地方代替了“大”字,感觉好像比“大”的程度更高一些。但是,这个“泰”字出现以后,除了有“大”的义项之外,还有一个义项,就是通泰。

那么通的义项从哪里来的呢?这和“泰”字篆字的构成有关系。篆字字形分成三个部分:上面还是一个“大”字,作人形,两边是两只手,下面是水,两只手捧着水给人洗澡。人洗完澡就舒服了,干净了。其他的事物也一样,洗一洗就通畅了。而《说文》古字干脆就写作一个“大”字,下面加两个点,也就是“汰”字。“汰”的本义即为淘洗的意思。洗净污浊,即可保持畅通,所以,这个“泰”字就有了通的意思。

泰卦的含义,与古代先民生命起源观念有关。天为最大的阳,地为最大的阴,所以天地为阴阳最典型的代表,天地的交合,就是最大最原始阴阳的交合,是“一生二”之后“二生三”的过程。《系辞传》亦有类似叙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由是万物蕃生,才有天地间的一派生机勃勃。所以,古代先民有许多祭祀与天地交合有关,以天地相交合的意象来祈求人口的繁盛和作物的丰收。

否卦与泰卦相反,下坤上乾,天在上,地在下,天地分离,各自封闭,互相不通,这种状态就叫“否”。

“否”字的本字当为“不”,“不”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鸟飞向天的样子,有人认为是花萼的样子,还有人认为是倒置的“生”字。最后一种观点最接近否卦的否,生长的“生”字就像一棵植物刚刚生出地面的样子,把生字倒过来,就产生了不生、闭塞等等否定的义项。加上“口”字的“否”,多用来指闭塞不通,以及与“好”相反的状态,如“臧否”的“否”。帛书“否”写作“婦”。“婦”字甲骨文作 “帚”字,这个字是“婦”的本字,字形象在一棵植物的穗和根之间束扎,表达生命上下闭塞不通,是“否”的原始义项,有可能是“否”的本字。

否卦的“否”字,用来表达与“泰”相反的含义。《周易》的卦爻,是用静态的卦画来表达一种动态,天本在上,地本在下,如天在地之下,则象天从上而下,地从下而上,从而达到天地交合,即为“泰”。天地安于原位,则为不动,各行其道,无法交合,是闭塞之象,即为“否”。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坤内乾外,坤离得近,乾离得远,象坤由远而近,乾由近而远,这种情况,就如《彖传》所言:“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亦与泰卦的情况正好相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