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二中轶事
这就是我们几代人都忘不了的青岛二中,岂不知青岛二中的发展也屡经周折。
1925年,青岛二中始建于一所小学(后称江苏路小学、现为青岛市实验小学),是由该小学内设的女子中学班发展而来的。第一批录取的学生共有25人,校长是连索兰卿女士,她是著名教育家,是我们二中的首任校长。
1927年(民国16年),由于班次的增加,小学内已容纳不下,于8月将女子中学班迁出,设公立女子中学校,校名为'胶澳商埠公立女子中学'。
于是租用观海二路25号民房为校址,校长由国文教员李岫华女士担任。
这处民居,就在原观海一路小学隔壁,朝西面还有一层半地下室,看上去也没有多少面积,估计当年学生不多。
1928年(民国17年),因班次的不断扩大,7月,由胶澳商埠政府拨湖南路14号官产一处(现湖南路31号)为校舍。共有三个教学班,67名学生,职员5人教员7人。
但是,我们从小就知道,这个校园是“青岛铁路职工子弟第一小学”,简称“铁一小”。其前身是建于1924年的胶济铁路青岛小学校,原址在广西路,同年迁现址。1939年易名青岛扶轮小学校。1950年改为“铁一小”,现在名为“青岛榉园学校”,是青岛实验小学与丰源集团合办的全日制学校。
那么,二中1928年迁来此处时,是和“铁一小”一个校园了。
1929年秋(民国18年),因青岛市政府成立,校名改称为'青岛特别市市立女子初级中学'。第一届初中毕业生共计9人。
1930年秋(民国19年),学校迁至莱阳路26号(现太平路2号青岛实验初中)。该校址原为私立青岛中学校址,系刘子山先生捐赠的市产,内有教学楼一座(原校本院的北楼已于1993年拆掉)。
迁校后,学校增设高级班,学校改名为'市立女子中学',学生已达290人,各项设置亦有所增加。
刘子山(1877—1948),烟台莱州湾头村人;那个时代的青岛首富,这是他创办的“东莱银行”,正门在湖南路39号,现在是“东莱艺术馆”。
1933年(民国22年)因学生逐年增加,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新建教学大楼一幢(2000年春拆掉)、大礼堂一座、教职工宿舍30余间。教职工26人,高中学生69人,初中学生176人。当年初中毕业学生33人;高中毕业学生(首届)11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开始,青岛市各级学校全部停顿。
1938年(民国27年)1月10日日寇登陆,青岛沦陷。1月17日日寇同汉奸成立了伪青岛治安维持会,19日在维持会内成立了教育筹备处。当时市立女中(莱阳路校址)已经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学校迁至朝城路小学校舍暂作市立女中校址,任命连索兰卿为校长,并改校名为'青岛治安维持会会立女子中学校'。当年考试招生183人,9月开学。
1944年(民国33年)8月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之后。日伪当局为了便于管理起见,把教会办的圣功女中、文德女中收为市办。圣功女中改为'第二女子中学',文德女中改为'第三女子中学',我校'青岛特别市市立女子中学'改为'青岛市立第一女子中学',校址仍在朝城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国民党政府接收了青岛,恢复了抗日战争前设立的教育局,并对日伪时期的学校进行接收。接收后将市立女子第一中学的校名恢复为抗日前女子中学的校名,即'市立女子中学'。
1946年11月,学校迁回莱阳路26号(现太平路2号),当时学生已经增至23个班1427人。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6月3日军管会接管小组接管学校。接管小组由王恒珍、王玉珍、林静三人组成,王玉珍为接管组组长。同年6月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市长马保三任命迟欣圃为校长、罗芒为副校长;王玉珍为教导主任、王景娴为教导副主任;杜祝三为总务副主任。
接管后,市立女子中学与校址在大学路(原镇台衙门)的崂山中学合并,大学路校址改为学校分院(现在的青岛市人民会堂),从此初中开始有男生。学校为三三制,高中9个班(全部为女生),初中21个班,学校共有1525名学生,其中女生1250人。校名为'青岛市立第二中学',1950年秋改名为'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沿用至今。
1892年春,总兵章高元青岛后,修建了镇台衙门,也叫总兵衙门,俗称“老衙门”,是青岛建置之根。
1959年在此位置上,建设了青岛市人民会堂,市民也称之“新建礼堂”;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积1.7万平 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共四层,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可容纳4000余人聚会和 活动, 有两处中型会议厅可容纳600余人,和多处小型会议室。其外墙为白色水刷石饰 面、南向正面有8根巨大的花岗岩方立柱,上下各有花饰,中间为7扇双开木制大门;一直使用至今。
我是1970-1975年在青岛二中上学。记得本院的西边就是一条排水沟,也就是青岛河的入海口;有时候小船也能进来。我们放了学,就沿着这条沟,到海边去玩。
据说,这张老照片是曾经的老校长张子石拍摄的,相当有水平。
教学楼位置绝佳,坐在教室里,栈桥、小青岛的风光一览无余。
不知哪一年,把这条明水沟覆盖了,变成了小小的运动场地,非常不错。
二中的地盘还是比较狭小的,除了本院的小操场,出了大门还有一个小操场;后来挖了干道,又盖了教工宿舍,这个小操场也就没有了。记得我们上体育课测验一百米,就在大学路上进行。
水沟的西边,是青岛市排水处的一个泵房,紧挨着泵房的,就是二中分院;现在这个位置是地铁站工地。
我们上学时,分院里有食堂,但只给老师用餐;学生可以带饭盒,班级统一收取,食堂里给加热。
分院里还有几个校办工厂 ,一个是牟敦然老师领衔的化工厂,盛产硫酸镍,销路相当不错,我也干过几天;另一个是刘同安老师领衔的海带厂,我们在海带厂学会了摇舢板,舢板仓里装上一些化肥,用簸箕泼在海里种植的海带上面,现在养海带不知是否还用这种办法。
不知道二中现在是否重视动手实验,在1970年代,是相当强调的。我们除了在化工厂、海带厂干过,还学过组装收音机,多数同学都能组装成功。装好的成品,好像允许学生用极低的成本价买回去,大约就是两元钱吧。
除了在学校里“理论联系实际”,那时还要求“开门办学”,也就是“学工、学农、学军”,这是在工厂里“学工”,由工人技术人员讲解一些原理和操作技能。
到农村,学习农业知识。记得我们高中去沙子口,帮助麦收,住了好几天,来回都是步行。
到部队学军,我们去莱西海军农场或金口陆军农场,除了干农活,也学习使用武器,半夜里也搞紧急集合,行军时都抢着背步枪。
在那个年代,政治活动是少不了的。那时没有书法课,但毛笔字写得不错的不乏其人;还有很多同学学会了“写稿子”。
课余时间,二中周围也是我们的活动地盘。青岛市图书馆环境幽静,我们有时进去写作业、看报纸。
从龙口路邮局进去,就是东方菜市,我们下了课,要到这里买菜回家,我大约小学三四年级就学着做饭了。
1925年--1926年 | 连索兰卿 |
---|---|
1927年--1928年 | 李岫华 |
1928年--1931年 | 吴淑娴 |
1931年1月--1931年12月 | 夏景陶 |
1931年12月--1932年8月 | 杨桢 |
1932年8月--1934年 | 韩仁 |
1936年--1937年 | 诚冠贻 |
1938年9月--1943年7月 | 连索兰卿 |
1943年7月--1944年8月 | 丁秀菱 |
1944年12月--1946年 | 林湖 |
1946年2月--1949年1月 | 姜雪雯 |
1949年2月--1949年6月 | 王鸿俊 |
1949年9月--1950年5月 | 迟欣圃 |
1952年9月--1955年9月 | 张子石 |
1955年9月--1957年11月 | 李行之 |
1957年11月--1958年4月 | 隋铎 |
1958年4月--1960年2月 | 孙启珊 |
1960年3月--1961年8月 | 隋世民 |
1961年8月--1971年5月 | 贺文光 |
1978年--1982年 | 谢继鸿 |
1982年2月--1984年9月 | 王祖坡 |
1984年9月--1987年9月 | 姜万校 |
1987年9月--1994年1月 | 李殿芳 |
1994年1月--2000年7月 | 邹积经 |
2000年7月--至今 | 孙先亮 |
这是青岛二中历任校领导。偏偏我们上学的那几年1971.6-1977.12,校领导榜上无名。
无独有偶,中国海洋大学官网上,1966.8-1974.10,也是校领导空缺。
二中东迁已经22年了,但是二中的精神永存,二中的文化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