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选择性: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之二 专题文献摘录57)
课程之于学生的发展,犹如食物之于人的身体健康。在课程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构建起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变片面追求分数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实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目标。桓台县世纪中学以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体美并进、合力推进”的原则,“构建了三化一体“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世纪中学的课程是动态的、开放的,学校的所有资源,可利用的社会资源都是学校课程。“社会即课程、生活即课程、师生即课程”的大课程观已深入人心。
从2004年起,桓台县世纪中学就开始进行以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整合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特别是近两年来,学校通过强化体制与机制创新,加强队伍建设与科研引领,不断加大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在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上,着力进行课程设置方面的思考与探索,以满足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需求为原则,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满足师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学校从学生的需求入手,构建了包括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生活技能类、身心素养类、艺术修养类、信息技术类、学科拓展类七大类56个系列100多个课程,这些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有文明礼仪、硬笔书法、国学经典、综合实践活动、专题教育等。选修课包括京剧、五音戏、摄影、山东快书、二胡、琵琶、扬琴、古筝、笛子、钢琴、铜管乐、剪纸、十字绣、陶艺、国画、素描、跆拳道、毽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象棋、围棋、机器人、航模、建模、化学(物理)小常识、机器人研发、航模制作、争当小实验家、电脑平面设计等50多项兴趣活动和电视台、广播站、文学社、轮滑等30多个学生社团。
近年来,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着力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
——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我们把国家课程设置的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七大类课程,进行分解与整合,让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有机衔接,使这些课程更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
学校为每个学科配备了3-5个不同版本的教材,以选用教材为蓝本,整合其他版本教材中最深入浅出、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部分,整体移植或者嫁接,使学习内容更加适合学生实际,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语文学科探索“主题学习”路径,一个单元的教材配一个单元的主题学习材料,丰富了学生的课内学习内容;学校自主开发的学校课程《国学经典》则整合了国家课程中的相关内容,以及山东省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选编了我国古典诗文中的名家名篇,包括地方文化名人王渔洋诗词在内的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使学习内容更加适合学生;艺体学科则实行模块教学,让每一个孩子人人会识谱,人人会一门乐器,人人会健体,人人能制作出一件得意的艺术作品。
——学校课程生本化。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培养目标,学校在开设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校本课程的建设,将三级课程目标有机融合,从学生的需求入手,积极开发学生喜欢、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我们先后开发了文明礼仪、硬笔书法、国学经典、陶艺、戏曲、航模、机器人、体育俱乐部、轮滑、摄影、文学欣赏、综合实践活动等,包括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生活技能类、身心素养类、艺术修养类、信息技术类、学科拓展类七大类87个系列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学生活动课程化。把活动与课程整合起来实施,使学生活动更具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增强了教育效果。学校把每一次活动都纳入统一的课程管理,先后策划了艺术教育、入学教育、离校教育、校园节日、主题班会教育等十大个性化的活动课程,从活动前的策划、组织实施到活动后的反思总结,都有详实的方案。每年的离校教育课程以感恩主题,为毕业生提供倾诉离别情、表达感恩心的平台,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快乐体育节、智慧科技节、幸福读书节、多彩艺术节、幽默英语节等校园节日,不仅是独具匠心的一门课程,而且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我校始终本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的办学宗旨,锐意新课程改革,构建起了'三化一体’的课程体系,即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生本化、学生活动课程化,营造了学生'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师'快乐工作、主动发展、幸福生活’的良好氛围,使学校发展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的和谐家园。”桓台县世纪中学校长马成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期,其基本方法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形成、人文情怀的奠基、科学精神的起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初步确立都在于此。因此对于初中阶段的学校,构建优质课程体系,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满足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显得的尤为重要。我班里50个学生人人至少有一项自己的爱好特长。”班主任杜美丽老师如是说。
――山东省桓台县世纪中学
在南岸区有这样一所中学:同班同学,时常坐在不同的教室、聆听不同的老师讲课……在这里,学生们不仅可以根据个人兴趣不同而分类走班,更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不同而分级走班。这就是正在进行“双培扬长”课程改革的辅仁中学。
辅仁中学在教育综合改革的大潮中,结合校情、学情、教情,根据“办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的办学目标,编制实施“双培扬长”课改方案,实行分级分类走班,并着眼于学生的幸福、教师的发展、学校的优质提升。
双培即“培基”与“培特”。培基即:“培养学生基本道德素质,基本文化知识,基本学习能力”;培特即:“培养学生特长兴趣爱好,特长技能技巧,特长综合素养”;扬长即:“扬学生道德素养之长,文化素养之长,创新素养之长”。
辅仁中学将“双培扬长”课改的课程结构梳理为育德成长、基础文化、选择拓展、多元特长、探究实践五大课程体系,以“分级、分类”走班教学改革为实施路径,促进“双培扬长”课程改革的实施。
按照“辅仁成才,辅材成仁”的办学理念,学校以培基课程和培特课程为平台,充分尊重学生潜能差异和自主选择,通过“分级、分类”走班的方式,促进学生优势得到优先、充分、和谐的发展。在辅仁,“私人定制”课程可以“根据学生个性特长与爱好,实行分级分类走班教学,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
辅仁中学校长刘政告诉记者,在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的教学上,该校实施了“分级走班”制,即学生可根据自身文化基础和学业发展需求,经自主选择和学校调配进入某一级课程班(共三级)进行分级走班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获得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分级教学班实行动态管理,学生在学习一学期后,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申请调整层级。在进行“分级教学”的同时,该校还实施了“分类走班”,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采用走班教学的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扬峰填谷’培养,可激发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潜能。”刘校长说,“分级走班”和“分类走班”源于学校制定的“初高中'双培扬长’课程改革”课题,这与我校的办学目标高度契合。
――重庆辅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