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编导知名大学艺考生不得不了解的99位导演【7】

2020编导知名大学艺考生不得不了解的99位导演【7】

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

导演简介

英格玛·伯格曼 1918 年 7 月 14 日生于瑞典乌普萨拉,是宫廷牧师之子。先在业余剧团、后在哥特堡、赫尔辛堡以及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担任戏剧导演。是瑞典著名的电影、电视剧两栖的导演,杰出的电影剧作家,现代电影“教父”,“作者电影”最典型、最卓越的代表。当地时间 2007 年 7 月 30 日(周一)在他的最后定居地法罗去世,享年 89岁。

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读书期间,经常参加戏剧小组或戏剧团体的活动。1944年离校到南方哈辛堡市立剧院任专职导演。1944 年他写出了第一个电影剧本《苦闷》(HETS FRENZY), 
1945年执导了第一部影片 Crisi《s危机》。此后又接连执导了 Skepp till India land《(开往印度的船》,1947)、Fingelse (《监狱》,又名《魔鬼的宠儿》,1949)、Tirst (《渴望》,1949)等片,《不良少女莫妮卡》则使他闻名全球。
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一生创作过 50 多部作品,其中《处女泉》、《杯中黑影》、《呼喊与细语》和《芬妮与亚历山大》于 1960 年、1962 年、1972 年和 1982 年先后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女人的期待》、《野草莓》、《魔术师》、《处女泉》和《杯中黑影》则让他在柏林、戛纳和威尼斯等欧洲三大电影节各有斩获。

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的奇异构思对当代很多导演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法国“新浪潮”导演吕克·戈达尔和美国黑色幽默大师伍迪·艾伦。伍迪·艾伦在祝贺伯格曼 70 岁寿辰时这样说,“自从电影被发明出来之后,英格玛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

电影史评价

童年记忆:童年的不安全感导致了他通过电影来驱除心理阴影;伯格曼曾说“拍电影就是跃入自己童年的深渊”,他的童年成为创作时自己无意识的宝库。在伯格曼电影中,儿童总是生活在一个受折磨的天真世界中。童年主题贯穿了伯格曼的大部分作品。

宗教主题:“我的一生一直在跟上帝的关系问题作斗争。”伯格曼的电影倾向于忽略社会问题,他的基本心态是存在主义和宗教怀疑论。伯格曼既怀疑上帝的存在,也不愿否认上帝的存在, 这种矛盾表现在电影力就成了痛苦的追问,永远没有答案。

性与爱:伯格曼电影大胆地讨论和表现性爱问题,但性爱只是隐喻,它的作用有两个,1、揭示人类对爱与交往的内在渴望;2、性是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象征。
戏剧感:他的作品有明显的舞台剧特征;伯格曼对自己的艺术历程有一句形象的描述——“戏剧是妻子,电影是艳遇”,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他曾在戏剧舞台上创造过辉煌的“伯格曼时代”,而到了 70 年代后期,他又越来越憎恨商业对电影的“败坏”,终于在 80 年代初宣布息影又回归了戏剧,尽管他在电影界的影响超过了戏剧界,但在他心目中,电影无法取代戏剧的地位,在法罗岛安度晚年时他一直很高兴自己的事业是以戏剧为终点,碰到人们景仰他的电影作品时,他会很不屑地表示:“不要跟我谈电影,我看自己的作品都觉得很可笑!”

梦与现实:梦和现实的交织构成他作品的一贯风格。
爱的匮乏:在伯格曼看来,爱是唯一能够拯救人类的力量,但是爱的匮乏是人类在文明过程中付出的代价。沟通带来误解、交流遭遇嘲笑、语言编制谎言、责任产生虚伪……他的作品种往往都有一个残疾角色或垂死的人,这些眼前的残疾和即刻的垂危,都是人们内心疾病的外现,人们丧失了爱和被爱的能力,失去了信仰和方向。

音乐:伯格曼还擅长在电影中用音乐传达驳杂的思想,他最喜欢巴赫的音乐,简洁而严整、单纯而又苍茫,能够传达出很多无法言说的思想。他甚至曾考虑放下手头的工作去专门研究巴赫音乐。
着魔:伯格曼这样描述自己拍电影:“你们知道拍电影是怎么一回事么?每天奋力工作八个小时,就为了三分钟的电影。在这八小时里,可能只有 10 到 12 分钟,如果你走运的话,算得上是真正的创作。也许这都不会有。然后你得鼓足勇气迎接下一个八小时,祈祷这次你能获得真正的十分钟。为了找到有着真正创造力的这几分钟,拍摄现场的每个人每件东西都必须调整好。一定要让自己和演员进入一种着魔的状态……”

英格玛·伯格曼,自 50 年代登上影坛以来,以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成为世界影坛上为数不多的将电影纳入严肃哲学话题的人物之一。他导演过 62 部电影,多数自行编剧,也导演超过 170 场的戏剧。他所喜爱合作的国际知名演员有丽芙·乌尔曼(Liv Ullmann)与马克斯·冯·赛多(Maxvon Sydow)。他大部分的电影都取景自故乡瑞典,主题多是冷酷的,处理痛苦与疯狂。
伯格曼所奠定的瑞典电影的理性精神和 60 年代瑞典新电影的写实风格殊途同归,并且极大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电影。

他一生获得了无数的奖项,1975 年伯格曼因执导戏剧的杰出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在伯格曼逝世时说:“因为我多年来对他的狂热赞美,当他去世的时候,许多报纸杂志约我做访谈。似乎除了再一次称颂他的伟大,我还能给这个噩耗带来什么价值。他们问,Bergman 是如何影响你的?我说,他没有影响我,他是一个天才,而我不是。天才是无法学习的,否则其魔术就能延续了。

必读作品推荐

《假面》、《芬妮与亚历山大》、《野草莓》、《第七封印》、《呼喊与细语》、《婚姻生活》、《豺狼时刻》、《冬日之光》、《沉默》、《处女泉》、《夏夜的微笑》、《小丑之夜》、《秋日奏鸣曲》

获奖简要

1998
第 51 届戛纳电影节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1997
第 50 届戛纳电影节 Palm of the Palms 1984
第 56 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提名) 芬妮与亚历山大
第 56 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芬妮与亚历山大

1979
第 51 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秋日奏鸣曲

1977
第 49 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提名) 面对面

1974
第 46 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提名) 呼喊与细语第 46 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提名) 呼喊与细语
第 46 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呼喊与细语

1971
第 43 届奥斯卡金像奖 埃尔文·G·撒尔伯格纪念奖

1963
第 35 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犹在镜中

1960
第 32 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野草莓
第 13 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处女泉

1958
第 11 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生命的门槛第 11 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最佳导演 生命的门槛

1957
第 10 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第七封印第 10 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特别奖 第七封印

1956
第 9 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 夏夜的微笑第 9 届戛纳电影节 Best Poetic Humor 夏夜的微笑

1947
第 2 届戛纳电影节 主竞赛单元(提名) 开往印度之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