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180:苏轼•范增论

《范增论》属于史论,是一篇翻案文章。苏轼善于读书,能从书缝中看出问题。一般人读史,见项羽与范增君臣不能善始善终,常为之叹息,认为这是楚失败的原因之一。苏轼却相反,独恨范增不早离开,认为项羽早有杀增之心,还认为义帝之存亡,关乎楚之盛衰,也关乎范增之祸福。全篇并没有贬低范增,篇末还高度肯定范增是人杰,只是惋惜项羽和范增的关系早有裂痕,范增不明"去就之分"。


陈平计,(jiàn)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hái)归卒伍。”归未至彭城(jū)发背死。

1、汉:汉王,指刘邦;陈平:初从项羽,后归刘邦,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有谋略,以功封曲逆侯,后官至丞相,公元前178年去世; 2、间疏:离间,疏远;楚君臣:指项羽和范增,范增是项羽的得力助手和重要谋士,被尊称为“亚父”; 3、愿赐骸骨:是请求辞官回乡的客套话;骸骨:身体的代称; 4、归卒伍:辞去官职,去做一名小卒,即辞职还乡; 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5、疽:一种毒疮。

苏子曰:增之,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yé)?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也。增(hé)为以此去哉?

1、苏子:苏轼自称; 2、去:离去,指范增辞官归彭城事; 3、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4、沛公:即汉高祖刘邦,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 5、人臣:臣下;分:本分; 6、君人:君王;度:度量; 7、曷:通“何",为何。

《易》曰:知几(jī)其神乎!《诗》曰:'(xiàng)彼雨(yù)先集维霰(xiàn)。’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1、知几其神乎:懂得事情的预兆,那大概很神明吧;几:微小; 2、“相彼雨雪”二句:下雪之前必然先有小雪珠降落;雨:落下;集:降落;霰:小雪珠;引自《诗经·小雅·頍kuǐ弁》; 3、卿子冠军:指宋义;《史记·项羽本纪》:(楚怀)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宋义率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因在“救赵”问题上与项羽意见不合,被项羽假托楚怀王之令所杀。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

1、“陈涉之得民也”二句:陈胜、吴广起义之初,曾商议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以吸引更多的群众来参加;事见《史记·陈涉世家》;扶苏:秦始皇长子,好直谏,有贤名,后为李斯、赵高、胡亥谋害而自杀;项燕:战国末楚之名将,项羽之祖父,项燕屡立战功,体恤士卒,甚为楚人所爱戴,公元前224年,秦以王翦为将,率军六十万攻楚,项燕兵败自杀。

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

1、“项氏之兴”二句:项梁、 项羽起义时,接受范增的建议,立战国时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称怀王; 2、以弑义帝:因为杀害了义帝;公元前206年,项羽尊怀王为义帝,但不久即徙义帝长沙郴县,并命英布等暗中将他杀死,怀王死后次年,刘邦为他发丧,号召各诸侯国讨伐项羽; 3、谋主:出谋划策的主要人物。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入之。陈平虽智,安能无疑之主哉?

1、“羽之杀卿子冠军”二句:项羽擅自杀掉怀王信任的宋义,说明他不把怀王(义帝)放在眼里,因此可以把项羽之杀宋义视为弑义帝的预兆; 2、本:根本; 3、谗:谗言; 4、间:离间。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zhuó)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1、独遣沛公入关:单独派遣刘邦率军入关;关指函谷关;义帝命宋义、项羽救赵,而命刘邦攻打咸阳,并与诸将约定,先达关中灭秦者为王; 2、稠人:众人; 3、擢:提升; 4、矫:假托,此指诈称奉怀王的命令; 5、不能堪:不能忍受。

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1、“夫岂独非其意”二句: 岂止不是他的本意,而且一定是他曾极力争辩,而项羽不听从; 2、所立:指怀王(义帝)。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fèn)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1、比肩:并肩,指项羽、范增此时同为怀王(义帝)的部下; 2、合:指政治主张相同,意见一致; 3、去就:离开或留下; 4、陋:见识浅陋; 5、高帝:指刘邦。

《范增论》全文:

汉用陈平计,间(jiàn)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hái)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jū)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yé)?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hé)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jī)其神乎!《诗》曰:'相(xiàng)彼雨(yù)雪,先集维霰(xiàn)。’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zhuó)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fèn)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清 吕留良《古文精选》评:

大旨责增之不早去,而意分三层。第一层疑增;第二层弑义帝;第三层杀卿子冠军。起手直据第三层,却用逆推倒褪之法,吐出第二层、第一层来。既将三层作一串说,又于逐层接缝之处,细细洗发点实。末乃收应早去作结。此篇文势极变诡,法度却极整齐。《关键》、《文诀》、《轨范》皆极叹赏,然于钩画段落处,犹欠分明。

(0)

相关推荐

  • 楚汉系列57丨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

    △ 项庄舞剑   在我们日常的社交中,总是离不开一个叫做"饭桌"的地方,在觥筹交错中交织着复杂的利益博弈.比如历史上的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再比如前一天夜里,刘邦和项伯尽管是初次 ...

  • 识人术,范增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凡是具备这个特点,均为人中龙凤

    " 职场智谋 " 专注研究人性的规律与智慧,揭秘职场潜规则以及办公室政治 [参考书籍]<汉书>高帝纪第一上 [事由]沛公左司马曹毋伤听说项羽发怒,想进攻沛,就派人对项羽 ...

  • 楚汉系列85丨君臣失和 祸之始也

    △君臣失和 公元前204年,被困荥阳的刘邦向项羽提出请和,却因范增的阻挠而落空.而另一边陈平拿着四万斤黄金作为公关经费成功减缓了楚军进攻荥阳的势头.于是,刘邦与陈平商议,决定要优先从内部斩除项羽的左膀 ...

  • 古文观止:《石钟山记》苏轼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石钟山记 作者:苏轼  朗诵:任志宏  张家声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

  • 古文观止193:苏轼•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gāo).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dá). 1.是岁:承前篇而言,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之望 ...

  • 古文观止187:苏轼•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bū)糟啜(chuò)醨(lí),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 ...

  • 古文观止185:苏轼•喜雨亭记

    苏轼于嘉佑六年(1061年)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今陕西凤翔)府判官.次年,开始修建房舍,并在公馆北面建了一座亭子,作为休息之所.这年春天久旱不雨,亭子建成时,碰巧下了一场大雨,民众欢欣,于是作者 ...

  • 古文观止184:苏轼•上梅直讲书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在开封应试,当时的主考官为欧阳修,参评官为梅尧臣,他们对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颇为赞赏,录取为第二名,苏轼及第后非常感激,于是写了这封信给梅尧臣. 轼 ...

  • 古文观止183:苏轼•晁错论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刘恒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晁错发展了"重农抑 ...

  • 古文观止182:苏轼•贾谊论

    贾谊:前200年~前168年,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汉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 ...

  • 古文观止181:苏轼•留侯论

    留侯:即张良,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其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前218年(秦始皇29年)在古博浪 ...

  • 古文观止179: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刑赏忠厚之至论>是苏轼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礼部进士考试时创作的文章.欧阳修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