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真实的《史记》,暴露了每一个中国人必须要懂的人性
一辈子不长,关键的就那么几步。
18岁,要选什么专业?
20几岁,是留在大城市打拼,还是找一个安稳的人嫁了?
30多岁,是抓住事业上升期,还是辞职生二胎?
40多岁,是原地踏步,还是转换人生跑道去创业?
人生的关键时刻,你说纠结没有方向,在我看来,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12到18岁,我只用心做了这一件事
高考是人生最关键的一步,相信很少有人会质疑这句话。
考前100天,在大部分人的压力达到巅峰的时候,我为了放松心态,一般都在晚上滑冰、读名著、还刷遍了热播电视剧。直到现在,高三也还是我记忆中压力最小的一年。
能这样度过高中时代,其实最感谢的是我的外公。
外公是个“史学迷”。我12岁时,他就送了我一整套的《24史》作为生日礼物。
此书共3229卷,约有4700万字,足足摆满了大半个书架。对于初中生来说,显得有些难了。好在老人不着急,让我由着性子读。
没想到,这套书跟我的人生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初中时,我的成绩并不好,一直被分在班级最后一排,老师的字一旦写得稍微小点,便完全看不到了。
坐在后排当然也有好处,就是读“闲书”没人管。对于一个不被重视的孩子,或许,读书是人生最好的安慰剂。
翻看清史时,读到萨尔浒之战清太祖迎战明军之时,他说:“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无论敌方分几路进攻,只需集中兵力痛击其中一路,便能将敌军逐个击破,反败为胜。
我一下子被点醒,立即决定:
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最擅长的语文上,做到第一名,再来攻克其他学科。
当时班上有个学霸,作文次次拿司马迁举例子,但次次高分。一研究,无非是吃透了经典素材,一通百通。
我心里有了数:《史记》是文学高峰,与其花大量时间背范文、记素材,不如掌握《史记》里面的130个人物故事,轻松拿下作文不说,文言文、阅读理解的水平也会大幅提升。
果然,我只花了3个月,语文成绩就跑到了班级第一名。
接下来的一年多,我按照逐个击破的套路,把数学和英语也彻底学好之后,老师们才发现:李源这个家伙好像再也没出过班上前三名。
高考时,凭借满分作文,我顺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高中时期
在我人生三个阶段,
读史都改变了我的命运
第二次是我在大学最苦闷的期间。
大三那年,我尝试给国内最知名的史学期刊《史学理论研究》投稿,没想到成为本科生在该期刊上的发文第1人,在学校和国内史学界引起了轰动。
开心没持续多久,我的人生第一次感到了极大的苦闷和彷徨。
我发现自己陷入了重复用功,很难再有突破。手中积累了一大摞的素材,但再也没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
有天我在图书馆胡乱翻书,无意中看到了一套《史记》,青年时代的回忆扑面而来。为什么不再把《史记》读一遍呢?或许它能帮我走出困顿。
这一次我选择了倒着翻《史记》,结果在倒数第一篇《货殖列传》就得到了启发。
大家都知道陶朱公范蠡富可敌国,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究竟是如何发家致富的。《货殖列传》就揭示出范蠡致富的核心逻辑:在行情惨淡的时候买入,在行情火爆的时候卖出。
乍一听我很不理解,正常人都追求止损,怎么会在惨淡的时候买入,火爆的时候卖出呢?后来我还跑去经济学系咨询了几位老师,原来这叫「价值投资」,是投资的要诀。
我仔细对照了下自己,原来我现在的困境,就是没有在最好的时候及时退出。
我应该在发表完核心期刊后,尽快寻找新的价值洼地,而不是一直被存量的利益绑架。
想明白这一点,我果断选择离开大学,加入了刚刚创办不久的罗辑思维团队,开始新的人生阶段。
▲硕士时期
事实证明,我这一步走对了。
多年的史学积累,在新领域碰撞出了新的火花。我策划的节目很快就一炮而响,《成大事者不纠结》被优酷高管全面力推,作为情商修炼的最佳范本。
《南明为什么扛不住》的处世心法,被一众企业家在很多公开场合分享……
不到三年,我就成了85后最贵的说书人。
这是一年前还苦闷不已的我,想都不敢想的。
▲与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老师
《史记》里的成长心法,
对现代女性和学生党有什么用?
家中的长辈,常拿我读史的故事激励孩子。逢年过节,我免不了要被请去补课。
讲得次数多了,我想:既然孩子们需要,我何不开发个精读《史记》的课程呢?这样就不用反复讲了。
没想到精读《史记》的课程一推出,不仅是孩子,很多妈妈也迷上了。
比如宝妈吴悦,儿子正在上初二,每次上历史课,老师都让背哪个时间、地点发生了什么事,小伙子记性差,又嫌枯燥不愿背,成绩一直垫底。
其实这不应该怪孩子,是历史老师的教学方法出了问题。
比起死记硬背,我更愿意去挖掘历史兴衰成败背后的道理,孩子理解了,记起来才事半功倍。
小伙子一听不用背书,开始认真听我讲解《史记》,没想到越听越来劲,21天结束后,他说:以前,从不知道历史这么有趣。
前段时间,吴悦还告诉我,孩子第一次考进年级前三,历史成绩第一,作文被老师当成范文让全班学习。现在,孩子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还有位大学同学苏苏,因为总在做执行的工作,做事比较被动,对自己的职场缺少规划。很快,她就遇到了职场天花板,苦闷时,就读些女性修身养性的书。
我实在看不下去,就花了一个下午给苏苏讲《史记》里的职场生存之道:“与其给自己熬鸡汤,不如去听点历史,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则!”
原本苏苏觉得历史离自己很遥远,帝王将相、尔虞我诈……完全提不起兴趣。
但听了之后发现,那些历史人物,就像自己身边的亲人,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同行,自己的领导……千百年来,人性的弱点是不变的。那些历史人物,为人处事的“心法”,一点也不过时,自己也能学得会、用得上。
听完21天的《史记》后,苏苏告诉我:她不再像以前一样常陷入小情绪的纠结中,而是学会了抓大放小,跟领导沟通时,她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用利益说服,让领导刮目相看。
不仅如此,她还主动规划了自己的成长路线,被提拔为重要项目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