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13个字,揭露曹操杀华佗真相,华佗的死是咎由自取
华佗之死,《三国演义》中的设定早已深入人心。
书中是这么写的:当时东吴杀了关羽之后,心生恐惧,想要拉曹操下水,便把关羽的首级送到了曹操那里。没想到曹操见了后竟痛哭流涕,导致头痛病复发,手下群臣大惊失色,赶紧派人寻访良医治疗。而曾给关羽刮骨疗毒,名动天下的华佗自然成了第一人选。
结果华佗来了之后轻描淡写的说道:这病好治,砍开脑袋,把导致头风病的风涎取出来就好了。
而此时的曹操正是许多人口中的“汉贼”,曹操心有疑虑,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华佗来了句:“大王曾闻关公中毒箭,伤其右臂,某刮骨疗毒,关公略无惧色;今大王小可之疾,何多疑焉?”
华佗用关羽和曹操相比,曹操疑心华佗是关羽派来帮他报仇的,就这样曹操把华佗处死。
但是,历史上的华佗真的是被曹操疑心杀死的么?,其实不然,华佗的死其实是咎由自取。
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字元化,沛国谯(即今安徽省毫县)人。他在年轻时,曾到徐州一带访师求学,“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在当地很有名气。众所周知,科举制起源于隋朝,东汉时期普通读书人进入仕途的途径只有被“举孝廉”,也就是因为品德高尚而被推荐进入官场。
汉顺帝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学儒读经成为社会风尚,而医药技术虽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但却为士大夫所轻视,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这种社会风尚不能不对华佗有所影响。
《三国志·方技传》中写道的那样“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华佗在行医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医生地位的低下。
《三国志》上说华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后汉书》上对华佗也有一句“为人性恶”的评价,从这两处记载可以看得出来,华佗这个人性格并不好,人品也不咋样。
由于他的医术高明,前来请他看病的高官权贵越来越多,然而在这些高官权贵的眼中,华佗即使医术再高明也只是一个医生而已,在同他们的接触过程中,华佗的失落感更加强烈,此时,曹操得知了医术高明的华佗,而华佗也仿佛看到了走入宦途的机会。华佗正是想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以医术为手段,要挟曹操给他官爵。
华佗看了曹操的病情后,说:“此近难济,忸事攻治,可延岁月。”意思是这个病一时难以治好,需要假以时日方可治好。在为曹操治疗的过程中,华佗便开始故意拖延进程,并又借口“'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乃归家”,而到家以后,又假辞以妻子生病,数次逾期不归。
究其本意,乃是意图要挟曹操,谋取官职。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回家后,曹操曾经多次写信催他回来,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但是华佗还是不肯回来。
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看,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赐给四十斛小豆,并放宽期限;如果华佗说谎,就拘捕押送他回来。于是华佗就被交付许县监狱,审讯后本人认罪。荀彧替华佗向曹操求情,曹操不理,将华佗给处死了。
依照汉律的规定,华佗犯了两宗罪:一是欺骗罪,二是不从征召罪。当斩者主要是后者。汉律中有“大不敬”罪,对“亏礼废节”之犯者要处以重刑,《汉书·申屠嘉传》便载有人“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的案例。“大不敬”的具体内容较多,其中“征召不到大不敬”就适用于华佗所犯之罪。所以说华佗的死是咎由自取,而怨不得曹操。
而在华佗死后,曹操头风病虽然还是时时发作,但亦终不悔,并道:“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此话一针见血,道出了华佗的心思和华佗被杀的原因。
“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这13个字也能看出,曹操早就看出了华佗的小心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