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核心在于内心成长
一颗安宁的心,一颗坚定的心,一颗安稳的心,对教师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今天,特别需要教师的内心力量,特别需要教师守护好自己的心灵,关照好自己的心灵,滋养好自己的心灵,然后才能关照好学生的心灵,守望住教育的本真。
一、内心认同教师专业成长的源头
专业成长,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界的一个热词。作为教师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寻找教师成长的“源头”和“动力”。究其源头教师成长应当包括“精神成长”和“专业成长”两方面,而且,教师的“精神成长”比“专业成长”更重要。但是今天,一说到“专业成长”,往往是指能不能做课件,会不会说课,或者教育技术能力达到什么程度,参加过什么级别的科研课题,这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所谓专业成长,就是这样几个硬杠杠。很容易产生“技术第一”的倾向,很容易把教师变成教书的工具。只重视单纯的硬件改善和技术提升,忽视了心灵归宿和价值取向,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成长。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我完整。”这是美国教育学者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里的观点,笔者极为赞同,这也是在实践中检验过的道理,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内心认同是源头。
(一)悦纳自我
教师成长必须建立在自己的“愿意”和“认同”上。如果我们自愿选择这个职业,我们的认同感就强烈,有了这种认同,才不会产生“这山望到那山高”和怀才不遇的感觉。有了这种认同,就会在遇到困难时,迎刃而上。有了这种认同,就会坚守教育净土,体悟教育的幸福。
(二)认同现实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时空里,肯定会受具体时空的限制。在我们目前的时间里,再落后相对于过去,也是进步,再进步相对于未来,可能也是落后。教育是理想的事业,而理想是一定超越于现实,走在现实的前面。作为教师,一方面,我们要努力从自己开始,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尽量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和局限,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承担。教育不是万能的,再完美的教育也不能完全改变社会,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包打天下,而我们能做的是让自己与事业更“匹配”,与学生更“般配”。
(三)享受教育
有认同感才会有责任感,有责任感才能有成就感,有成就感才能有幸福感,有幸福感才能有归宿感。朱永新老师《享受与幸福》自序里的一首诗这样表述:
有一种态度叫享受/有一种感觉叫幸福/学会面带微笑才能享受生活/懂得播种快乐才能收获幸福
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双发现的眼睛/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就会激情迸射/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就会轻舞飞扬/而你,也就如同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份快乐的心情/你会把每一个挫折看成是考验/你会把每一种困难看成是磨难/你时时刻刻都会听到花开的声音
享受教育,你就多了一股创造的激情/你会把每一堂课精彩地演绎/你会把每一句话精心地锻造/你会把校园变成追求卓越的教育梦工场
享受着教育幸福,你就多了一种生活的诗意/你能从平凡中品味出伟大,从失败中咀嚼出成就/你能读懂每一个孩子的脸庞,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房/你会惊奇地发现:幸福从此熙熙攘攘。
钱理群教授曾经说:“中小学教师工作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成为青少年学生回忆中美好而神圣的瞬间。”如果学生很多年后回忆起和我们在一起时的学习生活,能够在心里感觉到温馨、幸福、感激,哪怕只是“瞬间”,也是“美好而神圣”的,这种幸福是教师独有的幸福,这种守望是教育者独有的守望。
二、自我成长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
特别喜欢杨澜在北大演讲时说的一段话: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能不成长。现代社会变得多元化,对于什么是成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因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更多的是周围的人评价和判断。正如古人所说: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再者,成功有很多因素,机遇,外界的环境等等的影响,很难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一种简单的复制,而成长是我们自己可以把握的,如果说有“捷径”的话:我一直坚持教师成长的最佳途径就是“行思读写”,希望这四字口诀成为教师成长的秘籍。
(一)行成为思考的行动者
教师首先是“行动者”。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与学生谈话、跟家长交流,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的行动。美国教育学者卡尔?罗杰斯曾说: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成为一个积极的建设者,“哪怕生存的环境再逼仄,哪怕现实的土壤再板结,也总有空间让我们可以见缝插针”。只要愿意,我们至少可以让自己的教室变得更加美好,至少可以为班上的学生创造一个“局部的春天”。看看《56号教室里的奇迹》里的雷夫老师在56号教室里创造的“奇迹”,我们就该有动力、有能力、有激情为学生创造一个完美的教室,去创造我们教室里的“奇迹”。
(二)思成为实践的思考者
波斯纳有一个关于教师成长的著名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所谓“经验”,就是经历和体验,所谓“反思”,就是回头去看你所经历和体验的,思考曾经走过的路,更容易让我们找到和校正前进的方向。停下来反思,看起来好像浪费时间,会让我们更累,但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往前走。就像我们的拳头,要先收回来再打出去,才会更有力量。当然,事前的“预思”、事中的“正思”也是重要的。教师是行动者,但前提应该是“思考者”。只有建立在思考基础上的行动,才可能真正有效,只有用思考指引的行动,才可能更加正确。因为如果观念不对,方向不对,前进得越快,离目标越远。
(三)读成为主动的阅读者
读书是教师精神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教书人必须是读书人,可是现状是教师被许多杂事缠身,读书竟成了奢望,抱怨归抱怨,书还是要读的,读书的理由有千万种,最喜欢余秋雨的这句: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市教育局组织了读书活动,推荐了必读书目,下发了《教师发展手册》,在这些必读书目中选自己最需要提升的领域,选一本精读,精度需要大段时间,可选在假期了完成。而《教师发展手册》则可以用见缝插针法,就是我们在忙碌之余,每天挤出二十分钟或一节课,读两篇小短文,当然其他非大部头书籍也可以这样见缝插针的去读。时间真像海绵里的水,你若想挤总会有的。
(四)写成为勤劳的写作者
“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那用什么来记录曾经拥有的岁月和时光?用文字记录时光,因为文字会比我们的记忆更耐久,比我们的生命存留得更悠远。写作其实就是表达,表达就能改变。写作是对内心的清洗和过滤,是对自己的净化和提升。
教育写作可以改变生命状态。坚持写作的人,心灵会越来越沉静,面容会越来越皎好。
教育写作可以改变教育行为。写作是思考的真正开始,长期的专业写作,会不断校准我们的教育方向,不断修正我们的教育行为,让我们成为更好的教师。
教育写作可以改变他人对教育的感受。当然,前提是通过写作,表达出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我们的理解,会影响他人对教育的理解,我们的思考,会改变他人的教育行为。
教育写作甚至可以改变中国教育的面貌。每个教师都是中国教育的一分子。如果每个教师都能变得更美好一些,中国教育的面貌,也就会更美好一些。所以,教师要教书,要读书,更要“写书”,哪怕读者只有小众群体。时光悠远,成长无边,握住手中的笔,舞动起手中的鼠标,抓住写作这一捷径,去征服成长这座高峰。
综上所述,专业成长道路很多,重在坚持,贵在自觉,做一个安心的教师,以一颗柔情舒展的心,一双努力跋涉的脚,一份漫浪至纯的情怀,行走在教育之路上;做一个深邃的教育者,用灵魂来行走,用思想来导航,勤于读书,坚持写作,让心灵诗意地栖居在教育这片我们坚守的大地上。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