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走向理性
据统计,我国现有收藏爱好者7000万人,其中书画收藏者居首位,约占1/3。在这支队伍中,不乏缺少专业知识且急功近利的跟风者——购画者不看艺术而看画家的“头衔”与“名气”。
随着书画市场的发展,人们对书画的收藏逐渐从盲从走向理性。日益壮大的收藏队伍整体鉴赏水平提高了,收藏意识强化了,跟风收藏之风减弱,自主收藏时代逐渐到来。
曾经,书画收藏乱象频出。对于收藏者以及艺术家来说均造成伤害。对于书画家来说,“恶炒”使有些名家也“不堪其高”。他们的画定价太高,按定价往往卖不出去。靠包装出不来艺术大家,艺术品掺不得假。
“名家”水分多
买家风险大
与古书画和近现代书画相比,当代书画的收藏价值低,收藏风险大,导致许多藏家都避而远之。前人作品都已“盖棺定论”,而当代呢?一切都在未知中。因为买当代书画有点像“赌石”,大家搞不清楚诸多的“名家”将来真正留下的能有几个?
一幅八大山人的真迹买入后能升值10倍,但当代名家的书画恐怕不少将来要贬值。像吴冠中、史国良这样具备收藏价值、货真价实的当代名家目前并不多。当代书画收藏之所以风险大,关键在于当今的许多所谓“大师”、“名家”多是有水分的,作品很难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和推敲。
庄家托市多
人为炒作盛
当代书画人为炒作风盛行,不少书画名家都“背靠”庄家,庄家实力最终决定画家的市场价格和行情。画家史国良曾说:“画操控在一个庄家手里,价格虽然短期涨得快,但这样做很危险,他一旦不帮你了,会跌得很惨。画分散在上百个藏家手中,价格虽升得慢些,自己踏实,藏家的风险也小得多。”
礼品画多
跟风者被套牢
在当下,中国画市场相当比例尚属于“礼品市场”,当代书画也如是。名家字画也无奈沦为“高价礼品”。
有些人办事不便送钱,就干脆送名家字画。送不起齐白石的,就送幅当代书画。靠礼品画支撑的市场一定是不健康的,抱投资目的进场的买家也很难成为赢家。一些买家抱着投资的想法,拿字画当股票炒,想持有名家字画坐等升值,快进快出,这种想法害人不浅。大庄家拉高后,你一进场,正中庄家下怀,庄家立马抛盘跑掉,套牢的往往是跟风的中小散户投资客。
“天价”作品多
包装风盛行
近两年,国内书画界大肆流行“包装风”,许多画家巧用各种包装手法为个人造势,其中借拍卖“自卖自买”成为常用手法。某画家别出心裁,将自己名片大小的一幅微型山水画送到拍卖公司上拍,最终拍出5.6万元,于是“每平方尺60万元”的市场价格就出笼了。价格严重虚高是当代书画眼下最大的问题。当代书画超过百万元就要小心,“百万元”是当代书画的警戒价位。
买家素质差
缺乏鉴赏力
书画市场混乱的根本问题之一是买家的艺术鉴赏力较低,素质有待提高。许多投资者没有从小逛美术馆、博物馆的经历,鉴赏力值得怀疑。自己不懂艺术品,索性盯着市场,市场流行啥买啥。
购画者不看艺术
看头衔与名气
艺术水准很高的画作经常卖不过一些艺术水准一般甚至低下的画作,购画者不看艺术而看画家的“头衔”与“名气”。
有人买画、收藏画,自己不会看、只会听,主席、院长、全国美协会员、地方美协会员等等,都成为他们买画的标准。而画的水平、艺术价值与画家地位并非都有直接的关系。有的名头很大,给自己挂个“世界”、“全国”级的牌子,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
懂画的买不起画
真买得起画的未必爱画
全民收藏热对于书画艺术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让更多人来关注书画作品,研究书画作品,但另一方面,近几年书画价格偏高,让很多真正喜欢画懂画的人买不起画,真买得起画的人,又未必爱画,更多的人是将书画作品当做彼此馈赠的高档礼品。
画家去世了
作品就升值
去世画家作品存世量小,似乎“奇货可居”。历史上画家在世时作品乏人问津、去世后名声大噪的也屡见不鲜,根本前提是,画作必须是精品,经得起时间检验。
如何提高
收藏鉴赏水平
要提高眼界,不要盲从身边某些“业内人士”的说法,多到故宫、博物馆等场所。欣赏传统经典或多看一些印刷精良的画册;关注高水准学术性展览讲座,从专业刊物上了解哪些画家创作水准较高、有投资价值;多学习些美术的史论著作。多看、多分析、多比较,鉴赏水平自会慢慢提升。这是一个艰苦的学习过程,没有捷径可走。
如何选择藏品
一幅好的作品要能打动人,看到作品后收藏家会在心里产生共鸣。其次,收藏家为什么要收藏这幅作品,肯定是与其自身的经历息息相关,是在心灵上受到了触动。不能只看价格,“跟风”是很不可取的。有些价格虚高的作品是不能碰的,对于一幅画不要只看标价是多少、以往的成交价是多少,虽然这也是重要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作品本身。
收藏应有怎样的心态
收藏本质是一项个人爱好,但今天却被人们作为谋利的手段,不该如此。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把收藏作为一种文化熏陶比赚钱更重要。财富带给你的快乐是短暂的,但文化产生的愉悦却是永恒。
随着深谙书画收藏规律、具有较高书画鉴赏能力的职业收藏者比重加大,职业收藏与资本的结合,进一步推动了书画市场的发展,提升了书画收藏的品位,使书画收藏走向理性。
艺术水准高低
在价格上得到体现
目前,书画作品艺术水准的高低在价格行情上已经得到充分体现。凡是艺术水准高而且稀少或唯一的书画作品,价格猛涨,与一般作品的差价越拉越大。如李可染的《长征》、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在拍卖会上成交价都过亿元。又如艺术水准很高但长期被市场冷落的一些书画家的作品,开始价值回归,如林风眠等人的作品,价格也在大涨。与此同时,一些艺术水准不是很高但一直在高价位的书画作品,市场价格不升反降。
“头衔”、“名气”博弈中
艺术水准开始主导行情
与“头衔”、“名气”博弈的过程中,艺术水准开始主导行情。典型案例是一批知名度不是很高但艺术风格鲜明的实力派画家的作品,正为广大收藏者所接受,并不断刷新拍卖纪录。市场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市场导向已经挑战和撼动了原有的评价体系和标准,而这一切,正是书画收藏走向理性的印证。
收藏“口味”
从单一转向多元
收藏“口味”从单一转向多元。在书画市场发展初期,传统水墨和写实风格的作品是收藏的“正餐”,如今,收藏选项日趋多元化,国画、油画、水彩甚至中西合璧的画作,只要艺术含量高,都有很好的市场。特别是一些艺术水准较高但一直处于价值洼地的水彩画,价格涨幅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