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 付勇杰:母亲的守望

点上方蓝字可加关注

微信号:孝感文学

时光煮文字,文字暖人生

母亲的守望

□付勇杰

一次,我与母亲电话中聊到,武西高铁年内就要通车了,以后回老家就更方便得多。母亲听后特别高兴,一再叮嘱我闲暇时带上妻子、女儿常回家看看,还强调说现在家里条件好了,住的吃的都好,她们一定能吃得好,住得习惯!多少年了,母亲就是这样一次次重复叮嘱着、企盼着,从面色红润直到皱纹满面,从满头秀发直到两鬓斑白。

  

  我们姐弟三人中,只有姐姐一直生活在家乡。哥哥初中毕业后,前往距老家四百公里外的宜昌学习汽修。临行前的几天,母亲默默收拾行李,几个行李包塞了又塞。哥哥觉得东西多了不好转车,就一再推托。母亲望着他深切地说:“伢啊!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能带的尽量带上。”

  

  出门的时候,父亲、姐姐和我背着哥哥大包小包的行李走在前面,围着他千叮咛万嘱咐,难舍难分。母亲却在后面远远的跟着,默不作声,只是看着哥哥远去的背影不住地落泪,直到哥哥乘坐的班车消失在茫茫的视线中,才依依不舍转身,慢慢地走回家。好一阵子,母亲都无法从那种难过的情绪中缓过神来。

  

  哥哥到了宜昌,母亲就多了一份远方的牵挂,一份执着的守望。那时农村电话较少,通讯主要是信件往来。我代为写信的时候,母亲总少不了嘘寒问暖、问长问短。上街买菜时,母亲都会前往邮政所收信。每次我念着回信,母亲的心仿佛已经飞到宜昌,总是随着哥哥的喜而喜、忧而忧。想到哥哥身穿肮脏油腻的工作服,在烟熏刺鼻、噪音轰鸣的环境里修理汽车,母亲都会潸然泪下,她心疼哥哥小小年纪在外吃苦受累,却又无能为力,只能默默承受。

  

  后来,我参军入伍离开家乡。每次临近春节的时候,母亲都会扳着指头计算我们兄弟两人的归期,时不时去村口的路上眺望,盼着远方孩子的归来。

  

  清晰地记得我入伍的第三个月,意外收到母亲亲笔写给我的信。收到信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母亲只上过小学二年级。从我记事起,母亲就没有写过字。展开信纸,只见有几处明显被泪水浸湿过的痕迹,短短一页纸的内容,却错了十几个字,有的一句话没写完,就涂黑了好几个。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含着泪水细细品味母亲的信。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母亲对我最质朴的关爱和深深的思念之情。正所谓“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母亲的来信,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对于几乎文盲的母亲,她的那封家书写得是多么地艰难,多么地真挚。

  

  在父母的心里,孩子就是他们的希望,他们的牵挂。当兵第二年的四月,一起入伍战友的父母前来部队探望归家后,专门托人捎信,请父母前往他家一趟。当时已是晚上七点多,天空下着瓢泼大雨,父母没有半点犹豫,穿上雨衣硬是走了一个多小时才赶到战友的老家。

  

  听着战友父母细细介绍我在部队的点点滴滴,父母听得特别认真,也偶尔会问上几句,特别是母亲一年多没见到我了,使繁重农活的劳累暂时冲淡思念儿子的心又一次提到嗓门眼上,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竟当着战友父母的面,呜呜地哭了起来……那天下了一夜的雨,父母借着微弱的手电筒光,互相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家里,已是晚上十二点多,脱下雨衣,才发现全身已经湿透了。

  

  我们姐弟三人不管是谁,只要打算回老家,父母就会特别地高兴,在等待的过程中,就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尽管城里的儿媳和孙子(女)回到老家,时不时地说着吃不好、住不惯的,忙得父母晕头转向、昏天黑地,但他们还是那样地开心,那样地满足。

  

  有一次,我无意间打开父母的衣柜,看见柜门的背面贴了一张红红的纸,上面按着年龄大小顺序,记载了我们姐弟三家的生辰八字。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每年生日的时候,母亲守望的爱,真心的祝福,飞过山川、跨过河流年复一年经久不衰地传递到我们的身边。

  

  有时我给父母打电话或视频,言谈之中,深切地感到他们的孤独和无奈,以及对孩子们的眷恋特别是回家的企盼……是啊,父母真的老了,不再是我心目中那位永远那么健壮、年轻、乐观、刚强的父母,他们的情感也更脆弱了,也需要子女的安慰和心灵的呵护。

  

  每次回西宁的时候,我都坚持不要母亲去送,因为我实在不忍心也不愿意看到母亲送我时那难舍难分和老泪纵横的样子,有几次火车开了好一会儿,母亲都会打来电话问我行李安顿好了没有,记得在车上吃点东西等等,电话那头时不时传来她哽咽和抽搐的声音……

  

  离家二十多年,父母只来过西宁两次,我曾多次邀请,他们总是委婉拒绝。尤其是母亲,她总是说:“年龄大了,哪儿都不想去了,还是呆在老家好。假如我们不在老家守着,哪天你们回来,家里没人可不行啊。”其实我了解母亲的心情,她是过惯了那种在村口守望的日子,我们已成为她遥远的牵挂。

  

  母亲虽然没有文化,却通情达理,对人大方也很诚恳,看到左邻右舍或是村里谁家有困难,她都会热心地给予帮助。特别是她年轻时,烧得一手好菜,那时村里还没有出现“一条龙”有偿餐饮服务,谁家有红白喜事请她帮忙,不管家里的事再多,她都会欣然接受,尽力而为。正因为如此,母亲在村里的人缘特别好,也比较受人尊重。母亲也是村里仅有的不打麻将的几位老人之一,而且是从来不打麻将。

  

  母亲年近七十岁,大半辈子都信奉“以德服人,以俭持家”的道理,她老人家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这良好家风的熏陶下,我们姐弟三人的家庭和谐、美满、幸福!

  

  平凡的母亲含辛茹苦、勤俭持家、默默操劳;敬爱的母亲心地善良、细致入微、朴实无华;亲爱的母亲把我们哺育长大、养育成人、呵护有佳;心爱的母亲直到现在还时时刻刻给我们送来世上最美好的牵挂、最温暖的企盼、最贴心的祈福。我们在暖暖地享受这伟大母爱的同时,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因为父母向来不需要你报答多少,陪伴多久,而是父母在慢慢布满沧桑的脸上和渐已下陷的眼窝里,留守在古老而又渐渐消失的村落中,只望你健康平安,一生幸福!父母在,人生还有来处,倘若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

作者简介

付勇杰,1975年出生于汉川市南河乡,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为青海省省直机关某单位处级干部。自幼喜爱文学,曾在军队内外报刊发表文章十余篇。

猜您喜欢
往期精选▼

散文天地 | 周龑: 闲时话竹

诗歌星空 | 黄燕珍诗歌一组

小说看台  |  夏阳:  幸福可望不可及

散文天地 | 刘勤田:我家儿子是“雨神”

小说看台 | 余显斌:男 人 的 水 蛇 腰

第 七十三 期

(0)

相关推荐

  • 【天下爹娘】这一期,咱们就说房子

    题记 这委实是个情非得已的命题:让年近七旬的母亲来回忆艰辛的过往. 对不起,母亲,您的儿子21年来一直与二老聚少离多,如今已进中年人生阶段.他时常陷入思索生命要义的深沉期,却不知如何回报养育之恩时,内 ...

  • 父亲的“秘密”

    父亲的"秘密" 文/郭丽华 人们说人老了心智都像孩子一般,变的言不由衷喜怒无常. 我的父母就是这样.从七十多岁开始,一改往日的相互尊重.和颜悦色.关心爱护而变的相互猜忌.不理解甚至 ...

  • 一样的母爱 千般姿态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狠心"的母亲 黄廷付 从我蹒跚学步起,就觉得母亲是一个狠心的人.当我举着胳膊奔向母亲怀抱的时候,她突然往后就躲开了,以至于让我狠狠地摔了一跤又一跤.她不心 ...

  • 散文|| 儿时的春节

    儿时的春节  汪 明||江苏 我的童年是在"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小村里度过的,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没有电和自来水,人们过着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生活,精神和物质都极度匮乏, ...

  • 散文:天下父母心(三)

    冬歌文苑 天下父母心 不知从啥时起,吃饭喝水都有了阻碍感,自己判断应该是常见的咽炎,这几乎就是我们当老师的职业病,也就没放在心上. 母亲回老家做清明之时,来我家小住,吃饭之时见我偶有吞咽停顿之感,眼神 ...

  • 别骂了,她做错了什么

    后台催得飘坐不住. 忙去电影院看了这匹国产大黑马-- <我的姐姐>. 上映至今,<我的姐姐>获得票房5亿. 豆瓣评分7.2. 成绩不错,但看了看评论,好坏参半. 有的人觉得, ...

  • 父亲的多面人生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我的父亲享年84岁,现在离开我们姐弟已经快9年了.虽说思念的感觉一样,但我们姐弟几人对父亲的印象却不相同,我印象中的父亲就是多面的. 严父 自我记事起,到父亲8 ...

  • 散文||“偏心”老妈

    "偏心"老妈 袁福成||江苏 人们常说,老儿子.大孙子,爷爷奶奶的命根子. 在多子女时代,尤其在农村,爷爷.奶奶偏爱最大的孙子(特别是长房长孙),父母偏爱最小的儿子,似乎是天经地义 ...

  • “老山杯”有奖征文|哥哥,现在不打仗了妹妹来接你回家!

    "老山杯"有奖征文 哥哥,现在不打仗了妹妹来接你回家! --祭长眠南疆的哥哥周世军英勇牺牲33周年 周世军烈士妹妹:周红 今天是6月13日(本文记录的是当天的祭奠),33年前的今天 ...

  • 离家时候(小品文选刊)(叶广芩)

    2020-12-23 04:22:12 小品文选刊 2020年12期 叶广芩 1968年的一个早晨,我要离家了. 母亲还没有起床,她在自己的房里躺着,其实起与不起对她已无实际意义,重疴在身的她已经双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