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侃张先老夫少妻的“一树梨花压海棠”,真的是苏东坡写的吗?
苏东坡的“一树梨花压海棠”是什么意思?如何赏析?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一点,“一树梨花压海棠”并非苏轼的作品。
当大多数人大谈特谈逸闻趣事的时候,这样回答其实有点扫兴。
一般认为这是苏轼笑话张先八十五岁娶妾,用“一树梨花”来形容张老爷子,用“海棠”来形容新娶的小妾,这句诗还附带了诗眼“压”字,真是又形象又俗气得有那么一点点可爱的调侃,配合苏轼旷达幽默的性格,大行其道。他被以讹传讹地成为了这句“名诗”的作者,实际上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地摊文学盛行,人们到火车站、汽车站坐车,随时都可以买到各类“名人艳史”、“逸闻趣事”。将苏东坡、张先的调笑与这句诗挂上钩来,并特意扯出两首作品来证伪,估计就是地摊文学的产物。
追根溯源,“一树梨花压海棠”到底从何而起,因何流变?
“一树梨花压海棠”是广见于明代至今笔记小说的民间段子,目前发现的最早版本出自明代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 ,之后如《北华月刊》、《寄庐茶座》、《拾慧篇》等书都收录有类似的段子。故事主人公和诗句各有不同,但都没说作者是苏轼,只说是民间“某翁”、“浙江定海徐某”或者“沪上诗翁陈某”等所作。
而这些民间故事中的诗,有些是自行创作,不过这句名诗,倒是确有出处的,它的作者是唐代第一文人渣男——就是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一树梨花压海棠”是化用了他的《白衣裳二首》中的一句,不过压的不是海棠,而是象牙床:
雨湿轻尘隔院香,玉人初著白衣裳。
半含惆怅闲看绣,一朵梨花压象床。
这就是一首写闺阁女子美丽容颜的小诗,借助白衣裳这种素净淡雅的物事,来勾描出清丽、素净的女子形象。而在这里,“一朵梨花压象床”自然是形容女子一身白衣,斜倚象牙床的玲珑动态美。
从女子曼妙形态到老夫少妻的调侃,自然就是这些民间段子的功劳,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这种比喻是形象的,带有一种诗情和俗意的糅杂,既不高雅出尘,亦非烂恶流俗,是相当不错的幽默改写。
那这个民间句子又是如何与苏轼挂上钩的呢?
我们看那两首传说中的苏轼、张先的调笑作品,是否与他们的性格、诗歌特色有相似?
苏轼与张先是忘年交,毕竟张先生于990年,而苏轼生于1037年,年龄上就差了47岁。也就是说张先八十纳妾,已经是1070年前后,苏东坡只有三十多岁,当时丁忧复职,王安石变法已经启动。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但是并没有遭到贬谪,只是自请外放。虽然天不如愿,但是和后来的贬谪流离、乌台诗案比起来,日子还算平淡正常,因此调侃老友张先也算是文人雅事。
根据记载,苏轼写诗调侃张先是确实存在的,只不过文人诗虽然有自己的特色,却远不如街头俚俗之句更对大众胃口。因为这个事实的存在,所以在流传中虽然两人应和的诗作都被篡改,但是正所谓百分之百的谎言没人信,真真假假的流言就会让很多人信以为真。
故事是说张先八十纳妾很得意,自作一首七言绝句:
我老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附和一首《戏赠张先》: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堂。
其实呢,懂诗的朋友一看就知,张先的这首作品毫无意义,纯粹就是嘚瑟。张先是何等人物?一生富贵风流,年少窃玉偷香。与尼姑私通被强拆后,写下名词《一丛花·伤高怀远几时穷》: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沈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因此被欧阳修称为“桃杏嫁东风”郎中,这样一个风流文字人物,就算一时兴起,得来随口句子“十八新娘八十郎”,但断然不会写出“与卿颠倒本同庚”这类的傻A句子。这其实就和苏轼的“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样,都是证伪的句子。你若说“一树梨花压海棠”是苏轼写的,我将信将疑,但看出句,就知道这诗实在是假了。
有朋友会说,苏轼不也写过“春宵一刻值千金”这样的大俗之句吗?拜托去读一下苏子原作好吗?虽然因幽默、警句而广泛流传,可并不代表他本来的意思。
实际上苏轼调侃张先,确实是写了一首诗,而且是一首七律,不过真要读懂这首七律,还真的需要做一番功课,可见苏子文采斐然,即便调笑于斯,也是才华横溢,而张先的对答之句则更加经典,可惜只得一联残句。
苏轼这首作品标题非常中二,为《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我们看这题目,张先当时八十有五了,仍然买妾,可见男人至死是少年。有说张先老而弥坚,还跟这个小妾生了二男二女,这就有问题了——因为张先卒于1078年,总共才活了88岁,八十五娶妾,死前三年生了四个,这算是个超能力者了。而1075年苏轼就前往密州,他是在1071年出京任杭州通判,所以这个事情就发生在苏轼杭州期间。古人对年长之人尊重,有时候称虚岁,甚至虚三岁也未可知(现在有些地方还这样),所以这个标题中的张先年龄是做不得准的。
另外就是一点,这个标题中间有“叙古”二字,所以用典非常多,而又很有特色。
《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
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
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
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虽然是调笑作品,可是这依然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七阳”部的七律,平仄正确,格律严谨。这就是文人诗,特别是宋朝的诗,非万不得已不会去出律,文字虽游戏,但必须遵守规则,才分出高下来。
苏轼写这首诗的目的,就是调笑张先,但是他的方式与众不同,他是从“叙古”的路子上来的。这首作品中用了很多典故,而这些典故都有一个特点,里面涉及到的人物,男主人公都姓“张”——为了调侃张先,东坡先生也是煞费了一些苦心。
“锦里先生”就是指张先,出自杜甫的《南邻》中句“锦里先生乌角巾”,但是这里并非用典,而是引出对句用典来处。“莫欺九尺鬓眉苍”就是来自杜甫的《洗兵马》:“张公(张镐)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这实际上是说张先啊,你真是个老当益壮的老色鬼——张镐姓张。
“诗人老去莺莺在”,这里面的莺莺是指元稹《会真记》中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这故事用在张先和小尼姑偷情,最终劳燕双飞上可真是绝佳——张生姓张。
“公子归来燕燕忙”,用唐代张建的典故,张建作徐州太守时曾娶关盼盼为妾,张建死后盼盼终生未嫁,独居燕子楼。这个关盼盼后来还被白居易和诗给逼死,不过这也是野老胡说,虽然很多传奇言之凿凿,实际上都是后世无聊文人的生造,但是张建和关盼盼的感情是好的——这个张建,姓张。
也有说是用的汉成帝微服私访赵飞燕的典,汉成帝与张放同游,也自称“张公子”。
“柱下相君犹有齿”,这个“柱下相君”,指的是汉代张苍,据说他老了后牙齿掉光,只吃人乳,妻妾成群。你比张苍厉害多了,你还牙齿健全,却一样的风流——张苍姓张。
“江南刺史已无肠”,这一句很容易联想到刘禹锡的“司空见惯寻常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刘禹锡是在什么场合写的这首诗呢?是在李绅宴请他的时候,因为声色犬马,而写下的《赠李司空妓》。李绅的宴席不但因为刘禹锡而出名,他还宴请过张又新。张又新又称“张三头”,是非常难得的“解元、会元、状元”三合一,但是他的志向就是娶个美女过日子,结果被忽悠娶了有德无才的女子,因此并不快乐,后来在李绅的席上偶遇多年前相好的歌姬,大醉而归,而李绅则将歌姬送给了他。
所以这个“江南刺史已无肠”算是拐了一个好大的弯,实际上是说张又新总算抱得美人归,再无遗憾——张又新姓张。
“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这里面涉及到三个人物。第一个就是“安昌客”,是指汉代张禹,彭宣、戴崇是他弟子中成就突出的两个。彭宣官至大司空,戴崇官至少府九卿。但是两人性格品性完全不同,彭宣为人恭顺俭朴有法度,而戴崇性和乐多智。张禹心里喜欢戴崇,敬重彭宣。戴崇每次来拜会,张禹将他带入后堂饮酒,美女相陪,极尽欢乐。而彭宣来的时候,张禹便在外接待,谈论经义,彭宣从未进入后堂。两人都知道这些,但各自以为得宜。
所以苏子在这里用“安昌客”来调侃张先,说你这人啊,两面派,跟我们聊天总是喝干酒,把我们当彭宣,你也把我们延入后堂见识见识啊——安昌客张禹也姓张。
苏子的一首调笑诗,不但为我们创造了“莺莺燕燕”的成语,还把典故用到极致,里面的人物个个姓张,而且都是风流之人,针对性极强。不仅文采出众,文思敏捷,这份学识,也真是渊博似海。
张先收到这首诗咋想的呢?
你以为他真的和野史中说的那样得意洋洋,还连造四个娃吗?他读了苏东坡的调笑之作,只是长叹一声,留下一联残句:
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
鳏鱼是从不闭眼的鱼,所以指代因忧愁而失眠的人,这就是张先自况了,而蝴蝶自然就是指新人了。
我现在就像那鳏鱼,不得安睡,实在是提不起精神应付新人啊。
八十岁应付十八岁,这是必然的结果,你以为真有超人啊?
不过这两句长叹中,怎么透露着一股子凡尔赛的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