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课堂:《秦风·权舆》/ 解析:闻天语 / 薛红诵读(第1835期)

天语说:

《战国策》记载:齐国人冯谖寄食于孟尝君门下,终日粗茶淡饭。冯谖怀才不遇,牢骚满腹,靠在柱子上弹铗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牎”孟尝君得知,吩咐总管给他鱼吃。不久,冯谖又弹铗唱道:“长铗归来兮,出无车牎”孟尝君又让总管给他车子。过了一段时间,冯谖第三次弹铗唱道:“长铗归来兮,无以为家牎”孟尝君再次派人供他老母衣食。冯谖从此不再弹铗,为孟尝君“烧债契市义”,建立“狡兔三窟”,辅佐孟尝君夺回齐相宝座,并安居高位数十年。

赏析:闻天语

诵读:薛   红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在《诗经》的海洋中徜徉,在氤氲的千年的书香里,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品味千年前人们的情感。

《毛诗序》云:“《权舆》,刺康公也。忘先君之旧臣,与贤者有始而无终也。”《毛诗正义》曰:“作《权舆》诗者,刺康公也。康公遗忘其先君穆公之旧臣,不加礼饩,与贤者交接,有始而无终,初时殷勤,后则疏薄,故刺之。”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夏屋渠渠,正状其礼食大具之盛。” “不承权舆”的意思是诗人在哀叹怎么就没有能够继承好当初自己的贵族身份呢?

今天的故事发生在秦国的都城,这是城中心的一处府邸,朱红的大门已经斑驳着,墙壁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庭院里四对大红柱子上的字已以模糊了,隐约可看到曾经的辉煌。

一位素衣男子匆匆而来,坐在堂上,嘴里嘟囔着:“忙了一天,快饿死了,赶紧上饭吧!”这时,屋里走出来一位绿衣女子,她手里捧着一个大食盒,轻轻的放在桌子上,男子执著而食,一会就扫光了,然却意犹未尽,他摸了摸肚子,才只有半饱,他抬头看看那绿衣女子。本想责备一下,当目光落到她满是菜色的脸上时,他还是忍住了,她的头上已没有了昔日的金钗玉簪,甚至于那件绿衣还是当年的嫁妆,看到这,他在心中叹息着,想当年自己受到君上的重视,家中每日车水马龙,每次吃饭时满桌美味佳肴,自己用四簋吃饭,顿顿饭都是大碗吃肉,大碗吃酒,而如今呢?每顿饭是如此的简单,几乎无法填饱肚子,想想从前,看看现在,他的心中无比的悲伤, 自己虽然是宗氏贵族,但当今的君上却重用的外臣,他们这些宗亲竟然零落到如此的凄惨境地,他不由得心中一阵酸楚,不由得击著而节,低低吟唱起来:“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于嗟乎,不承权舆!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于嗟乎,不承权舆!”我们的行人正好行到此处,听到隐隐传来的歌声,赶紧用笔记下来,于是就有了今天的 《秦风·权舆

原文:

秦风·权舆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

于嗟乎,不承权舆!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

于嗟乎,不承权舆!

注释:

⑴权舆:本指草木萌芽的状态,引申为当初,初时。

⑵於(wū):感叹词。

⑶夏屋:大的盛放食物的器具。夏,大;   屋:盛放食物的器具。

⑷渠渠:丰盛。《广雅》:"渠渠,盛也。"

⑸于〔xū〕:通“吁”,叹词,后同。于嗟乎:悲叹声。

⑹承:继承。簋(guǐ):古代青铜或陶制圆形食器。毛传:"四簋,黍稷稻粱。"朱熹《诗集传》:"四簋,礼食之盛也。"

译文:

唉呀我的天啊!!

我曾经吃饭时满桌美味佳肴,

如今每顿饭供应都不足。

可悲啊可叹啊!

往日的美好时光已不在。

唉呀我的天啊!

我曾经每顿饭顿顿四道菜,

如今每天挨饿顿顿吃不饱。

可悲啊可叹啊!

往日的美好时光已不在。

天语赏析: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没落的贵族由于生活的变化,诗人在自言自语的哀叹,表现他对往日物质生活的留恋,对现在物质生活的不满。从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时代变革中的优胜劣汰。全诗二章,每章五句。本诗语言简单,基本上是以口语成诗,其形式,不拘成规,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首章诗人首句,以感叹词开篇,让读者听了有种往事不堪回首的感叹,也是诗人给读者的一个心里预设。“於我乎,夏渠渠,今也每食无余。“夏屋渠渠”一句是作者在感叹他曾经吃饭的时候,桌面上摆放着各种盛放食物的器具,场面盛大,也说明作者以前很受君主重视,物质条件非常好。唉呀我的天啊!!我曾经吃饭时满桌美味佳肴,如今每顿饭供应都不足。诗人回忆从前的时光,饭桌上摆满丰盛的佳肴,顿顿饭都是大碗吃肉,大碗吃酒,而如今呢?每顿饭是如此的简单,几乎无法填饱肚子,想想从前,看看现在,让我怎么能接受啊!诗人用从前与现在作对比,自然而不突兀。于嗟乎,不承权舆!”“不承权舆”的意思是诗人在哀叹怎么就没有能够继承好当初自己的贵族身份呢?可悲啊可叹啊!往日的美好时光已不在。那么我们从诗人的饮食上看到了什么呢?为什么诗人的待遇如此悬殊?让他难以接受?我们都知道,秦国从公元前659年,秦穆公正式继位,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为谋臣,励精图治,击败晋国,俘获晋惠公,灭亡梁国、芮国、滑国等。秦穆公向西发展,任用由余为谋士,逐渐灭掉戎人国家,受到周天子赏赐金鼓,继续攻打蜀国和关西(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里,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春秋时期,群雄争霸,时代在飞速前行。如果一个人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那么他将被飞速发展的浪潮所淘汰。人的一生都是在不停的学习进步之中,如果只满足于现状,不知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那么最终也将会滚滚的浪潮所淘汰。

二章诗人这种牢骚就更强烈了,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饱。”“簋”是盛放煮熟饭食的圆形器皿,后演变成礼器。周代是非常讲究礼仪的,周天子吃饭时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一鼎则不配簋。“四簋”中分别放着“黍、稷、稻、粱”这四种不同的主食。诗人讲自己用四簋,我们从四簋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地位与身份。唉呀我的天啊!我曾经每顿饭顿顿四道菜,如今每天挨饿顿顿吃不饱。诗人说过去待我每顿饭四菜一汤,八大碗啊,再看看现在,都不管饱了。于嗟乎,不承权舆!可悲啊可叹啊! 往日的美好时光已不在。诗人在这里感叹,我为什么没有继承好自己的贵族身份呢?那些曾经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诗人内心悲伤,自己却又无能为力。为什么呢?春秋时期,是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强大,广招人才。特别是秦穆公时,重用了百里奚,秦国后又实行军功制,不管是贵族还是贫民,可凭能力获得官职。

我们从诗里看到,诗人只是自哀自叹讲的物质生活的差异,没有继承自己贵族身份的悲叹,他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从内心中找出自己为什么会落到如此下场的原因,这也是很可悲的。不能够与时俱进,不能够反省自己,这也是被君主抛弃的原因。

当然,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贤人想要生活的好些,必须要有贤明的君主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也许诗人在本诗想要表达的,不仅仅待遇问题,而在于自身价值的体现。一位有才能的人,需要与时俱进,在不断地努力学习之中,得到明主的赏识,从而体现他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这样才可相得益彰,各得其所。反之,如果一个人面对剧变的外部环境,选择闭门造车,久而久之,就会被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

在这个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选择。有人选择了接受,有人选择了面对,有人选择了逃避……您是如何选择的呢,

天语小诗:

为《秦风·权舆》而作

文:闻天语

我想在月光下

将鲈鱼堪脍

将鸡苏胡麻

放在四簋中

煮成一锅的

眼馋心羡

在西北的三月

爽口舒畅得

就像在

畅游大海

可时光的风

吹走了我的美梦

留下清冷的月光

还有我

空空的饥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