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之术:如何不动声色地收回下属的权力?这组合拳让人应接不暇

由于组织的不断发展,必然会由不规范的草创时期,过渡到秩序严谨的成熟阶段。而在这个复杂的转型进程中,组织规则的不断调整必然会触动某些元老(或老员工)的既得利益,从而引起他们的激励抵制。面对这种形势,领导者(或老板)如何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实施“削藩之策”,从“拥兵自重”的下属手中收回权力呢?我们认真剖析下面的案例,就会颇有收获!

案例原文】八月,隋主征梁主入朝。梁主帅其群臣二百馀人发江陵;庚申,至长安。隋主以梁主在外,遣武乡公崔弘度将兵戍江陵。军至都州,梁主叔父太傅安平王岩、弟荆州刺史义兴王献等恐弘度袭之,乙丑,遣其都官尚书沈君公诣荆州刺史宜黄侯慧纪请降。九月,庚寅,慧纪引兵至江陵城下。辛卯,岩等驱文、武、男、女十万口来奔。隋主闻之,废梁国;遣尚书左仆射高颎安集遗民;梁中宗、世宗各给守冢十户;拜梁主琮上柱国,赐爵莒公。

案例剖析】梁国之于隋朝,是由于历史原因所形成的“藩属关系”,虽名为君臣,但实则割据一方。怎么解决好这个组织中的“异类”,兵不血刃地收回权力呢?隋文帝杨坚作为一代谋略大家,他充分考虑各种方案,最终拟定了堪称“教科书式”的削藩手法,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重要步骤:

1.调虎离山。俗话说得好,强龙不压地头蛇。为了防止“地头蛇”负隅顽抗,隋文帝杨坚祭出了第一招——“调虎离山”。通过征召梁主萧综及其主要骨干入朝觐见,使得整个梁国小朝廷陷入“群龙无首,无人做主”的混乱局面。这一招是极为巧妙的“阳谋”,体现了中国传统兵法“擒贼先擒王”的精髓。如果梁主萧综不服调遣怎么办?那么隋文帝杨坚就可以“名其为贼”,派遣大军征讨就“师出有名”了。

2.施压待变。等到梁主萧综非常顺从地入朝觐见后,但大谋略家杨坚迫不及待使出了第二个“招式”,即“施压待变”。他声势浩大地派出了大军南下,只不过换了一个更加冠冕堂皇的名义——“协防”陈国。本来就“群龙无首”的梁国朝廷,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军压境,其政治局势变得更加混乱不堪,内部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集中爆发,剩余的政治势力产生严重分裂。而将这种“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矛盾”的策略,正是隋文帝杨坚兵不血刃兼并梁国的关键所在。

3.里应外合。当梁国朝野上下惶恐不安之时,隋文帝杨坚随即启动了自己埋伏已久的“第五纵队”,使其做留守人员的“思想工作”。果不其然梁主的叔父和兄弟,经不起威逼利诱,主动转变为“投降派”积极向隋朝荆州刺史主动接洽。

4.遗祸江东。在隋朝的武力压迫下,梁国也有部分“死硬”分子坚决不降,甚至反而投靠自己曾经的仇敌——南朝陈国。而这一情况,也在隋文帝杨坚的意料之中,甚至可以说他是“乐观其成”的。为什么这么说?这种驱赶敌对势力外逃的行动,本质上是一种“遗祸江东”之计。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可以使得南朝陈国的政治势力更加复杂,统治局面更加混乱,甚至出现更加尖锐的内部矛盾(北齐时期的侯景之乱就是典型案例)。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经营梁国故地的经济负担,保存自己的经济实力。

5.顺势收网。梁国萧岩携家带口地叛逃敌国,给了隋文帝杨坚难得的“顺势收网”机会。因为萧岩是梁国宗亲,他犯了叛变投敌的重罪,势必会牵连前来觐见的梁主萧综。隋文帝杨坚可以借此降罪萧综,名正言顺地收回对方的权力,让梁国这个“子公司”完全并入隋朝。

伟人曾经讲过:“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想要组织兴旺发达,领导者必须不断采取新的改革措施。而任何改变,都是满足现状的保守势力所不愿意看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领导者不开动脑筋施展谋略,势必引起对方激烈的反抗,增加变革失败的风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