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宁国公、荣国公的心酸与遗憾

文/归途如虹

《红楼梦》第二回里,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贾府的情况时,说宁国公和荣国公是一母同胞的两兄弟。宁国公是哥哥,荣国公是弟弟。冷子兴没有说明他们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被封为国公的。要知道,国公是很高的爵位,在公侯伯子男里是属于最高的爵位。宁国公和荣国公一定是对朝廷有大功劳,否则他们是不会享有如此高的封赏的。

第七回里王熙凤和尤氏谈到焦大的时候,提到他从小跟着太爷们出过三四回兵。太爷是焦大从死人堆里背出来的。太爷们没有吃的,焦大宁愿自己饿着,也要偷东西给主子吃。两日没有水喝,好不容易得了半碗水,焦大自己舍不得喝,给了主子,自己喝马尿。可见,宁国公和荣国公是在战场上立了军功的。第五回里,宁荣二公对警幻仙姑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可见,宁荣二公是开国功臣。天下是他们跟着开国皇帝打下来的。拥有如此高功劳的人,的确应该得到封赏。而且,他们还幸运地躲过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这说明他们和开国皇帝之间的感情不是一般的感情。他们也善于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被开国皇帝猜疑。

他们的功劳使得他们的子孙后代都与有荣焉。宁国公去世之后,长子贾代化承袭了父亲的官位。《红楼梦》里没有具体写他怎么为官,可见他应该是一个比较老实的官员,没有什么业绩,也没有什么劣迹。而荣国公去世后,是长子贾代善承袭的官位。贾代善也是默默无闻的一个人。不过,贾府的第一代和第二代还算不错,至少比较受皇帝宠信。因为贾代善临终前给皇帝上的奏本都可以让他的儿子贾政得到皇帝御赐的官位,可见皇帝还是比较重视贾代善的。

可是从第三代开始,问题就开始出现了。贾代化的长子贾敷,八九岁就死了。次子贾敬是袭了官位,却是一个白衣进士。他只知道烧丹炼汞,打坐练功,对家族事务和官场毫无兴趣。不知道他是真的想要追求长生不老还是在逃避现实,总之,这是一个精神空虚的人。贾敬的长子贾珍承袭了父亲的官位。可是他不学无术,且贪图享乐,不顾人伦。贾珍的儿子贾蓉也是一个不思进取,寻花问柳之人。

荣国府的问题也一样严重。贾政是一个表面上正直,实际上很迂腐,甚至有点假正经的人。他用人不当,和贾雨村这样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官场败类始终有来往。袭了贾代善官职的贾赦则是一个贪图美色,爱吃喝玩乐,和贾雨村勾结在一起陷害石呆子,谋夺他手中的扇子的无耻之人。贾政有过三个儿子,长子贾珠英年早逝,留下一个孙子贾兰。次子贾宝玉虽然聪明灵秀,却性格叛逆,不愿意走仕途经济道路,喜欢和少女在一起享受风雅有趣的生活,还因为一个戏子琪官而得罪了忠顺王。第三个儿子贾环是庶出,更是“形容猥琐,举止荒疏”。而贾政的孙子贾兰看起来挺懂事,最终却也“抵不了无常性命”,得到的只是一个“虚名”而已。

因此,贾府从宁荣二公开始,按照冷子兴的说法是“一代不如一代”。一个原本赫赫扬扬的钟鸣鼎食之家,却后继无人,怎能不让宁荣二公伤心呢?

因此,宁荣二公就希望警幻仙姑可以导引贾宝玉入正,“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这里的孔孟之间,也就是孔子主张的仁民爱物,敬天保民,是孟子主张的王道理想。而经济之道,就是经世济民的道路,也就是《四书》里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惜的是,贾宝玉并没有真的听进去警幻仙姑的话,越来越叛逆。他在被贾政毒打一顿之后,依旧死性不改,除了《四书》之外,把书都烧了。薛宝钗对他因势利导,他觉得薛宝钗辜负了钟灵毓秀之德,入了国贼禄蠹之流。

贾珍在中秋节的时候,带头宴饮享乐,结果他们听到祠堂附近传来一声长叹。这就是宁荣二公的叹息。他们太心痛了。按照焦大的说法,他们是九死一生才挣下着偌大的家业。结果,他们的子孙不仅不知道珍惜,反而是挥霍财富,沉溺在富贵场和温柔乡中,失去了奋斗的动力,甚至是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宁荣二公能不为之扼腕叹息吗?可惜的是,贾珍等人并没有因此醒悟过来,还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等到贾府被查抄的时候,他们才知道,一切都来不及了。

根据第五十三回里的说法,宁国公名叫贾演,荣国公名叫贾源。这两个名字是对他们开创基业的功劳的赞许。他们的希望是自己的家族可以像活水一样,生生不息。结果,他们的子孙后代辜负了他们的期待。他们除了感到心酸和遗憾,还能有什么办法吗?

其实,历史上像贾府这样的家族有过不少。最出名的就是王谢两家了。王导、王羲之、王献之、谢安、谢玄、谢灵运等人或功业彪炳,或诗酒风流。结果呢?还不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似乎是一种规律。连王谢这样一时风光无限的大家族都难以摆脱衰败的命运,更不用说贾府这样的家族了。正如《好了歌注》里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历史始终是无常的。

不过,也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好好珍惜当下,好好筹划未来。我们才应该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才应该有未雨绸缪的大局意识。否则,我们只会在及时行乐中虚耗生命,在蹉跎岁月中迷失方向,在浑浑噩噩中走向毁灭。这是《红楼梦》给读者的深刻启迪,阅读《红楼梦》的朋友们,一定要吸取这样的血泪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