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之一)

李庆曾:记忆中的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我是1956年上小学,1962年毕业。这6年中,中国主要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和三年困难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首先经历了三年的经济重建时期。

按照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时期在经济上,就是要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于共和国的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在城市,国家先后没收了2858个官僚资本企业,这些被没收的企业占全国工业资本的2/3,占全国工矿、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通过对官僚资本的没收,从而使经济命脉牢牢地掌握在新政权的手里。

在农村,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剥夺了7亿亩地主、富农的土地和大批的生产资料,分配给了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土地改革法公布。图片源自网络

自1953年开始,进入了新中国发展史中的第二个时期,即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年也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

当时提出来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是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在新政权已经掌握了国家主要的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如果能够放手通过经济杠杆,调动民族资产阶级和小农的积极性,来发展工商业和农业生产。而不是在短短的几年中,在城市通过公司合营等手段消灭了民族资本,在农村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不断地人为拔高生产关系,那么也就不会在30年后再走回头路,在农村重新确立家庭经营,以及在城市重新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因此,1980年代开始的经济改革总体上是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反对。中国的实践证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振兴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手段。相反,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小农经济的振兴,社会主义经济也就没有了活力。

公司合营。图片源自网络

按照传统的划分方法,以1956年为界,之前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而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的基本完成,中国则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当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已经呼之欲出。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的理论在1958年正式提出。

图片源自网络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