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讲座】每天一味中药:白芥子

白芥子

芥子辛温,利气豁痰,平喘止咳,

温通经络,散结消肿,可消痰核。

(一)传统沿用

白芥子性温,味辛,入肺、胃经。功效为利气豁痰,散结消肿,通络止痛。

本品善能温通经络,能消寒痰,并治阴疽痰核。

1、胸胁胀满、寒痰喘咳  前者与柴胡、枳壳等同用;后者与苏子、莱菔子等同用。

2、阴疽痰核  常与熟地黄、鹿角胶等同用。

还可单用研末外敷肿物初起。

(二)用量标准

煎服3~10克。外用适量。

(三)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行散,易于耗气助火,故对气虚久咳,阴虚火旺者均忌用。

(四)名医绝招

周炳文(江西吉安地区医院主任医师)

白芥子以舌淡苔腻滑为临床指征,故舌红干燥无苔者不宜用。

治胸膜炎胸腔积液,高热稽留不退,呼吸短促胸闷者,以白芥子8克,配白芍20克,黄芩、知母、草果各8~12克,槟榔10~12克,厚朴8~10克。

治肝硬化腹水,腹高腿肿,便溏尿少者,或心包积液,腹胀胸憋者,以白芥子配白术、木瓜、草果、厚朴、大腹皮各10克,附子、木香各8克,炮干姜、甘草各5克,茯苓、泽泻各15克,生姜3片,大枣3枚。

治湿饮停积;三焦壅滞,胸痛胀满,小便不利,仅腹胀而体力未衰者,以白芥子8克,配大腹皮、枳壳、厚朴、莱菔子、茯苓、泽泻。

治附骨流痰(流注疮),以白芥子8克,配木香、当归、川芎、白芍、紫苏叶、台乌药、黄芪、青皮、槟榔、枳实。

治咳嗽痰多之慢性气管炎,以白芥子3~5克,配杏仁、茯苓、陈皮、法半夏、桑白皮、浙贝母、甘草。

治经期提前,痛经,以白芥子8克,配当归、白芍、郁金、香附、泽泻、牡丹皮、栀子、黄芩、甘草。

吴震西(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临证白芥子与止咳化痰药同用,以祛除有形之痰;与治血温经通络药同用,可消化无形之痰,疗效显著。

治咳嗽气喘痰多(支气管炎、肺气肿),配紫苏子、莱菔子(即三子养亲汤)。

治悬饮(结核性、渗出性、癌性胸膜炎),配甘遂、大戟、大枣。

治寒湿痹痛(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配川乌,草乌,苍术。

治阴疽流注(深部脓肿、骨结核、慢性骨髓炎),配肉桂、麻黄。

治胸腔积液,单用白芥子10克,加适量面粉调糊,敷贴胸背部。

刘再朋(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白芥子化皮里膜外之凝痰,专治外科之痰证,如痰核、痰包、痰块、痰病。

治甲状舌骨囊肿、腘窝囊肿,配二陈汤;治多发性脂肪瘤,配平胃散;治甲状腺瘤,配四海舒郡丸;治髌部滑囊炎,配桃红四物汤;治淋巴结核,配化坚二陈汤,加白头翁、僵蚕、山慈姑、猫爪草。

陈祥林(青海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血液流变学以呈“浓,黏,聚,凝”为特征;胸片、B超显示胸腔积液;CT证实有脑梗死灶,可为临床应用指征参考。

治肺源性心脏病,以白芥子6~15克,配紫苏子、葶苈子各10~15克,赤芍15~30克。

治高脂血症,以白芥子6~15克,配生山楂15~60克。

治冠心病,以白芥子6~15克,配全瓜蒌、黄芪各15~30克,薤白6~10克。

治渗出性胸膜炎,以白芥子6~15克,配黄芪、功劳叶各15~30克,地龙10~15克。

治脑梗死、老年动脉硬化症,以白芥子6~10克,配水蛭3~10克,郁金、石菖蒲各10~15克。

治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以白芥子6~10克,配天麻10~15克,益母草15~60克,泽泻15~30克。

治类风湿关节炎,以白芥子6~10克,配威灵仙15~30克,乌梢蛇10~15克。

治面神经炎,以白芥子,配僵蚕、熟附子各6~10克,黄芪10~30克。

(五)临床妙验

面神经麻痹

潘昌冰老师以白芥子适量,开水洗净,研细末,开水调糊,涂患者面部、口角(左歪涂右侧,右歪涂左侧)。治疗面神经麻痹5例,3~11日全部治愈(《新医学》1974年10期)。

膝肿(鹤膝风)

王清文老师以白芥子60克,研末,用白酒调成糊,包敷患处,干即换药,以局部发疮为止,发后避免感染(《浙江中医杂志》1965年10期)。

图书名称:名老中医临床用药心得荟萃

图书作者:刘兰芳主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