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传道 谈演洞玄 | 说唱版的经文,你听过没?
小编曾经写过一篇关于龙虎山道乐的文章:五音感天地,降真召仙曲 | 天师府的乐师们,如何以音声通神?我们如今接触到的道乐,多是科仪音乐,今天来讲讲另一种古老的道乐形式——被誉为“仙音”的洞经音乐。
洞经,即三洞诸经;洞经音乐,即指将道教经典配以音乐唱诵。
据《叶榆稗史》载,洞经音乐原为天上的瑶池仙乐,名为“玉清音”。一日王母游于人间,带着三十六乐工在点仓山行乐,可怜世上无仙音,便把这玉清音传给了当时正在香草坪采药的道童陈玄子。
陈玄子,名玄亮,自幼便没了爹娘,被一个叫王通一的道士收养。他自小就天赋过人,十岁能诵经百部,学道三年通晓诸经,音律自通,还记得前生之事。王通一殁,便由陈玄子主掌玉皇阁,在此传道,弘扬仙乐。
《三迤随笔》中也提到此事:
“余识陈玄亮老神仙于洪武十六年。陈玄亮师从龙门分支,以练气为修身之道。玄亮于元初出家玉皇阁。采药遇仙后西王母,而习仙乐于香坪子,多次提及此事,余初半信。至洪武二十三年重阳日,余与继白、了凡、段学才游中峰日落前,至小岑峰听乐台,忽仙音隐现一时辰余,日落渐消。余与继白赶回玉皇阁玄亮与诸道友讲《道德经》一日,观中诸道士无人离观,诸乐器皆置库中。后问诸樵,曰:'在小岑峰听乐台听仙音,入秋常有。此音发自崖壁,多为九月重阳日前后三天,得听者必有好运。’士人皆称此峰为音乐峰。”
也有传说,这陈玄子本就是王母娘娘身边的天音童子转世。如今能找到关于此人的记载不多,但他与张三丰却颇有渊源。
《淮城夜语·张玄素入点苍》记载,张三丰与陈玄子师出同门,相谈甚契。当初他来云南的时候,在玉皇阁住了一年,陈玄子便将他著的《上圣灵妙真经》、《大圣灵应真经》、《大圣灵通真经》等几部经典谱曲,配以管弦,让玉皇阁的道士和大理段府的乐工演习,后来还在五华楼办了一场演出,四千多个观众在楼下从早听到晚,无一人离场,盛况空前。
至此,大洞仙音初为世人识,并在大理流行起来,士大夫都争相学习。
元延祐年初,陈玄亮去了趟四川七曲山,把《大洞仙经》、《皇觉经》的曲谱授给了当地一位叫云和子的道士,之后云和子还想请陈玄亮传授《太清三洞谈经》,却被陈以不外传的理由谢绝了。明正年间,陈玄亮又回到大理传经,梁王听了感叹道:“仙经音乐,吾皇室之音差之千里”。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云南后,徐进邀请陈玄亮去讲《三洞要涵》,并让自己的儿子拜他为师学习音律。后来建文帝避难逃到大理,还听过陈玄子演奏的洞经,并赋诗一首:
明代崇道弘儒,倡建经社,演奏洞经,养性修身。演奏洞经称为“谈经”或“谈演”,“谈”包含着宣讲和唱诵的意思,“演”则有演绎、表演之意,即将经文以说唱的方式晓启听众。如嘉靖年九年,就有三元、叶榆二经社,春谈文昌,秋谈三洞,夏谈三官,冬谈黄庭。
以乐配经这种传道形式,可以说是陈玄子的一大发明。以乐诵经,寓教于乐,让大众在欣赏乐曲时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化,对弘扬道教起到了积极传播的作用。
陈玄子的主要著作有《陈玄子集》、《空音》百余曲,《玄机琴谱》两卷等,皆藏于大理玉皇阁经楼。可惜这种古老而独特的乐种,早已濒临消亡,虽在云南和四川还能听到一些民间曲目,但恐难以重现昔日的光辉,让人不禁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