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方】中医祛湿补脾14法帮你有效祛湿,经典干货总结!

岐黄名家经方

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珍藏岐黄名家经方大全

脾虚主要症见

脾虚,出自《素问·脏气法时论》。泛指脾之阴阳、气血不足的各种病证。多因饮食失调、寒温不适、忧思、劳倦过度或久病伤脾所致。症见消瘦面黄、四肢乏力、纳减、食不消化、腹痛、肠鸣、便溏或泄泻、浮肿、便血、崩漏等。

脾虚主要证型

邹澍《本草经疏》归纳“脾虚十二证,饮食劳倦,伤脾发热,饮食不消化,属脾气虚;伤食必恶食,停食,为恣饮汤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肿属脾气虚,兼脾阴虚;噎膈属气血两虚,由于血液衰少,而非痰气壅逆所成。脾虚属气虚,健忘属气血两虚,倦怠、嗜卧属脾气不足。脾虚腹痛,按之则止,属血虚;痞气,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从临床现实分析,脾虚中又以脾气虚、脾阳虚更为常见,每有腹胀、痞满、消瘦、肢乏、泄泻(或大便先硬后溏,亦有表现为脾虚便秘者)、食减、水肿等症。

中医辨证治疗

脾虚证,属脏腑辨证中常见之证型。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症候。《脉经》卷二:“脾虚,……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一说“脾气……若虚则生寒,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见《圣济总录》卷四十四)。治以健脾为大法。

脾虚呕吐

症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呕。

脾虚泄泻

由脾气虚,或病后过服寒凉,或饮食失节,或劳倦伤脾所致之泄泻。《症因脉治·脾虚泄泻》:“脾虚泄泻之证,身弱怯冷,面色萎黄,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饮食,时时泻薄。”临床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其脉多虚濡或沉缓、细弱。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宜健脾渗湿止泻。由脾气虚,或病后过服寒凉所致,治以温运健脾为主。

脾虚身肿

指因脾虚所致之身肿。症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

脾虚身肿往往有常肿常退的特点。《症因脉治》卷三。秦景明谓:“脾虚身肿之症,小便清利,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语言懒怯,常肿常退,……脾虚身肿之因,大病后,久泻后,脾土之真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不能运化水谷,则诸经凝窒而肿证作矣。”脉多濡弱,或有弦数、浮大意。治当健脾温中。

脾虚出血

症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宜健脾益气摄血。

脾虚腹胀

因脾虚饮食难以运化,中气痞窒而引致之腹胀。《症因脉治》:“脾虚腹胀之证,食少身倦,脾虚不运,二便清利,言语轻微,心腹时胀时退,朝宽暮急。”治宜健脾消胀。

脾虚多涎

指脾气虚弱而多涎。《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症见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

脾虚自汗

自汗而兼见脾虚证者。《证治汇补·汗病章》:“脾虚自汗,倦怠少食。”。

脾虚生风

指脾虚引动内风而致的病证。临床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气微为主证,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治宜补脾祛风。

脾虚带下

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能,聚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致带下绵绵,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无臭,并且面色淡黄,精神疲倦,不思饮食,腰酸腹坠,或下肢浮肿、便溏等。治宜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脾虚便秘

指脾虚所致之便秘。《医学原理》卷五:“脾病不能克化水谷,是以不思饮食。水谷外入既少,则内便溺亦无,况又胃气不生,脾血不濡,大肠枯燥,是以大便或二三日只一见,或涩而不行……”

脾虚如球

目之上下眼胞肿胀如球状者。出《证治准绳·杂病》。亦名胞虚如球、悬球。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眼部五轮理论:脾属土曰肉轮,为上下胞睑,脾在此指胞睑。证见胞睑浮肿,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张氏医通》卷八:“谓目脾浮肿如球也。以两手掌擦热拭之,少平,顷复如故。”治宜以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之药。

脾虚经行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虚血少,统摄无力,以致冲任失调,而见经期先后不定,经血色淡,或混有粘液,倦怠乏力,食少便溏。

脾虚寒证

指脾气、脾阳虚寒出现的症候。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脾胃经虚实寒热证治》:“脾虚寒病,泄泻,腹满,气逆,呕吐,心烦不得卧,肠鸣,虚胀,饮食不消,劳倦,虚赢,喜噫,四肢逆冷,多卧少起,情意不乐。”

肝郁脾虚

指肝气郁结导致的脾虚证候。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疏泄不利,脾气亦因之运化失职,出现以消化功能减弱为主的证候,如食少纳呆,脘腹胀闷,四肢倦怠,肠鸣失气,及胁胀痛等。治宜健脾疏肝,以健脾为主。

肺脾两虚

多指肺脾气虚。脾肺为母子关系,母病可及子,子病盗母气,二脏相互影响而同病。症见久咳不已,短气乏力,痰多清稀,纳食减少,腹胀便溏,甚则足面浮肿,舌淡苔白,脉虚弱。治宜补脾益肺。

补脾法为《脾胃论》中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它不仅适用范围广泛,且运用得当,收效确甚显著。兹将临床所得提出研究。
一、助运

脾主消化食物和输布精微。如脾气虚弱,不能健运,可出现消化呆滞,纳减腹胀,肠鸣泄泻,脉濡弱,苔白腻等消化功能低下症状。久则眩晕倦怠,面色萎黄。治疗时应先健脾助运,使纳运正常。
显效方:五味异功散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等分(各6克)。用法:研末,为散剂。每服6~9克,亦可用汤剂,各药用量按比例酌减。
健脾丸:白术炒二两半(75g) ,木香另研、黄连酒炒、甘草各七钱半(各22g), 白茯苓去皮二两(60g),人参一两半(45g), 神曲炒,陈皮、砂仁、麦芽炒取面,山楂取肉,山药、肉豆蔻、面裹煨热,纸包捶去油,各一两(各30g)。用法:共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6g),空心服,一日二次,陈米汤下。现代用法:糊丸或水泛为丸,每服6~9g,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
参苓白术散:莲子肉去皮一斤(500克),薏苡仁一斤(500克),缩砂仁一斤(500克),桔梗炒令深黄色一斤(500克),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750克),白茯苓二斤(1000克),人参二斤(1000克),甘草炒二斤(1000克),白术二斤(1000克),甘草二两炙(6克),山药二斤(1000克)。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二、建中

脾胃主中气,有蒸动全身各脏之功能,久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古有上损、下损过中皆在不治之列。凡虚损、虚劳病久矛盾交叉多,治疗棘手时,苟能抓住建立中气一法,使中气一振以蒸动全身各脏功能,其复杂病情,即能向顺利方面好转。
显效方:小建中汤:桂枝二钱(6克)、芍药四钱(12克)、甘草一钱(3克)、生姜三片、大枣四枚、饴糖六钱(18克)。用法水煎服。
黄芪建中汤:黄芪一两半(45克)、桂枝三两(90克)、芍药六两(180克)、甘草二两(60克)、生姜三两(90克)、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用法:水煎服,各药用量需根据目前常规剂量酌减。
丁蔻理中丸:党参3两,焦术3两,炙甘草3两,干姜3两,白豆蔻1两,公丁香1两。制作:上为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
附子理中丸:附子(制)100g 党参200g 白术(炒)150g 干姜100g 甘草100g.制法: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00~120g制成大蜜丸,
归芍理中汤:潞党参5两,漂于术4两,炮姜3两,炙草2两,当归5两,炒杭芍3两。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三、益气

气虚多见少食懒言,面色萎黄,心悸气短,动则汗出。补脾即可以益气,此为治气虚经验。
显效方:四君子汤: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各9克),甘草炙(6克)各等分。用法: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病甚、劳倦热甚者黄芪一钱(18克),炙甘草五分(9克),去芦人参三分(9克),酒焙干或晒干当归二分(3克),不去白橘皮二分或三分(6克),升麻二分或三分(6克),柴胡二分或三分(6克),白术三分(9克)。用法:上畋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15克,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等。
四、补血

营血形成于脾功健运,否则饮食不能生化营血,致面色白,头昏心悸。脾胃功能衰微时,血亏即不能直接补血,必先补脾以生血,则收效较易。
显效方:大剂量四君子汤加首乌或黄精,小剂量归脾汤。
五、止血

脾统血,凡慢性漏血、皮下渗血等皆由脾不统血,令血无力循经运行,补脾即能统血以止此种出血。
显效方:归脾汤:白术、当归、白茯苓、炒黄芪、龙眼肉、远志、炒酸枣仁各一钱(各3克),木香五分(1.5克) ,炙甘草三分(1克),人参一钱(3克)。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六、生精

脾阴为精血津液生化之源,脾阴亏损,则精血津液无由化生,出现唇燥口干,饥不欲食,动则疲乏,腰腿无力,虚劳喘嗽滑精,耳鸣、目暗等脾腎亏损等症。补脾阴即可以生精。
显效方:玉竹膏二冬膏:天门冬去心,一斤(500g)、麦门冬去心,一斤(500g)用法:上二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三次各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1~1.25的清膏。每100g清膏加炼蜜50g,混匀,即得。口服,一次9~15g,一日2次)。
珠玉二宝粥:生山药60克,生薏苡仁60克,柿饼30克。制作方法:先把薏苡仁煮至烂熟,尔后将山药捣碎,柿饼切成小块,同煮成糊粥。
资生汤:生山药30克 玄参15克 于术9克 生鸡内金(捣碎)6克 牛蒡子(炒,捣)9克。用法:水煎服。
无比山药丸:山药二两(60克),肉苁蓉四两(120克),五味子六两(180克),菟丝子、杜仲各三两(各90克),牛膝、泽泻、干地黄、山茱萸、茯神(一作茯苓)、巴戟天、赤石脂各一两(各30克)。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服6~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石斛夜光丸:石斛30g 人参120g 山药45g 茯苓120g 甘草30g 肉苁蓉30g 枸杞子45g 菟丝子45g 地黄60g 熟地黄60g 五味子30g 天冬120g 麦冬60g 苦杏仁45g 防风30g 川芎30g 枳壳(炒)30g 黄连30g 牛膝45g 菊花45g 蒺藜(盐炒)30g 青葙子30g 决明子45g 水牛角浓缩粉60g 羚羊角30g。制法:以上二十五味,除水牛角浓缩粉外,羚羊角锉研成细粉;其余石斛等二十三味粉碎成细粉;将水牛角浓缩粉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00~12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
七、摄液

津液输布与排泄亦由脾统摄调节,如《内经》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虚则津液统摄失调,出现多尿多汗,使津液不能敷布百骸,引起糖尿、尿崩,植物性神经紊乱多汗等症。补脾则可升津摄液,调整体液平衡。
显效方:滋脾饮:人参3分,茯苓2钱,玄参3钱,丹皮3钱,芡实3钱,茅根3钱,山药3钱,熟地1两,沙参5钱,甘草5分。用法:水煎服。1剂而吐血止,再剂痊愈。
无比山药丸:山药二两(60克),肉苁蓉四两(120克),五味子六两(180克),菟丝子、杜仲各三两(各90克),牛膝、泽泻、干地黄、山茱萸、茯神(一作茯苓)、巴戟天、赤石脂各一两(各30克)。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服6~9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八、举陷

脾主升。脾功健旺,可支持各脏功能正常,各脏功能衰退而致弛堕或脱垂,如胃下垂、久泻脱肛、腎下垂、眼皮下垂、子宫下垂等,中医辨证上均认为属于中气下陷。用补脾法升举中气,堕脱可随脾旺升举有力而复位。
显效方:补中益气汤: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用法: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黄芪建中汤:黄芪一两半(45克)、桂枝三两(90克)、芍药六两(180克)、甘草二两(60克)、生姜三两(90克)、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用法:水煎服,各药用量需根据目前常规剂量酌减。
九、消肿

脾土健运,自能促进体内水液的运化和排泄,稳定体内水液的平衡。如外湿伤脾,或病久伤脾,则脾失健运,则水湿停滞,发为肿满。用药如注意健脾利湿,则肿满易消。
显效方:五苓散: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桂枝6克。用法:水煎服。
五皮饮:苏子(炒)三钱,葶苈(甜)二钱,桑皮钱半,腹绒钱半,菔子三钱,车前三钱,陈皮钱半,地肤子(炒)三钱,苓皮三钱,姜皮钱半。水煎,去滓温服。
由湿热引起者用五等散加茵陈、黄芩。
十、除痰

各脏器慢性炎症分泌物,量少而稠者为痰,量多而稀者为饮。痰与饮均多量者则求治于脾,因脾为生痰之源。脾功衰退则无力吸入运化排泄水液。故健脾可除痰。
显效方:六君子汤、苓桂术甘汤等。
十一、固胎

胎元固否责在腎,胎元发育责在脾胃,且胃为腎之关,脾腎不固多致习惯流产,脾腎兼补。
显效方:所以载丸:白术一斤(500克),人参八两(250克),桑寄生六两(180克),茯苓六两(180克),川杜仲八两(240克)。用法:共为细末,以大枣一斤(500克)(擘)开用水熬汁为丸,每丸9克重,每服一丸,米汤冲服。若用汤剂,以白术15克,人参7.5克,桑寄生、茯苓各5克,川杜仲7.5克,大枣5枚。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泰山磐石饮:人参、黄芪、当归、续断、黄芩各一钱(3克),白术二钱(6克),川芎、白芍、熟地黄各八分(各2.4克),砂仁、炙甘草各五分(1.5克),糯米一撮。用法:水煎服,每剂煎3次,每曰3次,空腹口服。
十二、催产

滞产因宫缩无力,及宫缩间歇时间长而收缩时间短,及宫缩时宫体不硬,此为中气不足所致,大补脾胃中气,则胎儿自易娩出。
显效方:大剂人参理中汤:人参、干姜、甘草(炙)各三两、茯苓四两、橘皮四两、桂心三两、黄耆二两。用法:上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十三、退热

脾虚久热不退,必见脾虚症状,如面唇白,舌色无华,少气懒言。补脾则中气旺、荣卫和,热自退。
显效方:甘平用参苓白术散去桔梗:莲子肉50克,薏苡仁50克,砂仁50克,白扁豆75克,白茯苓100克,人参100克,炙甘草100克,白术100克,山药100克。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甘温用黄芪建中汤:黄芪一两半(45克)、桂枝三两(90克)、芍药六两(180克)、甘草二两(60克)、生姜三两(90克)、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用法:水煎服,各药用量需根据目前常规剂量酌减。
十四、生肌

脾主肌肉,脾虚不能吸收营养则不长肌肉,内外溃疡久不愈合,亦由脾胃中气虚亏所致。补脾旺其中气,则肌肤易丰满,溃疡易愈合。
显效方:黄芪建中汤:黄芪一两半(45克)、桂枝三两(90克)、芍药六两(180克)、甘草二两(60克)、生姜三两(90克)、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用法:水煎服,各药用量需根据目前常规剂量酌减。

归芍六君子汤:归身 白芍药各6克 人参 白术 茯苓各4.5克 陈皮 半夏各3克 炙甘草1.5克。用法:水煎服。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

【中医经络回春】

通经络养气血,平衡身体阴阳,护全家健康!

(0)

相关推荐

  • 脾大

    处方:白术12克,茯苓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12克,生姜12克,大枣12枚. 用法:水煎服,一天一剂,二煎混匀,分二次服. 方解:白术祛湿,茯苓利水,芍药矛肝止痛,炙甘草.大枣.生姜固中焦津液,诸 ...

  • 中医百草良方验方大全4

    第一百二十三章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以单纯高胆固醇血症或单纯高三酰甘油血症或两者兼见的血脂代谢紊乱性疾病.就病因而言,有的是由多个遗传基因缺陷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有的是由饮食饱和脂肪酸过高.进食过 ...

  • 中医补脾14法!

    至道汇推荐搜索 脾虚 肾虚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的关键,如果一个人的脾胃不好,那么,身体的气血就会出现生成不足,身体各个部分得不到滋养,自然就会出现"枯萎',就会百病丛生 ...

  • 中气思维:补脾14法!

    补脾法为<脾胃论>中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它不仅适用范围广泛,且运用得当,收效确甚显著.兹将临床所得提出研究. 一.助运 脾主消化食物和输布精微.如脾气虚弱,不能健运,可出现消化呆滞,纳减腹胀 ...

  • 补脾14法!

    补脾法为<脾胃论>中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它不仅适用范围广泛,且运用得当,收效确甚显著.兹将临床所得提出研究. 爱中医订阅号 传统医学经典传承,国医名家资料领取,秘方偏方临床绝活.道家养生智慧 ...

  • 中气思维:补脾14法

    艾御享堂 今天 本文来源/范仁忠 补脾法为<脾胃论>中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它不仅适用范围广泛,且运用得当,收效确甚显著.兹将临床所得提出研究. 一.助运 脾主消化食物和输布精微.如脾气虚弱, ...

  • 肥胖多“湿重” ,根子在脾虚;这三式“祛湿补脾法”,解救无数湿人!

      现代很多人去看中医,都会被告知"湿重",几乎大部分人都会喝喝薏米红豆祛湿. 下面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湿"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以及祛湿的几个关键穴位 ...

  • 胖子多“湿重” ,根子在脾虚;三式“祛湿补脾法”,解救无数湿人!

    来源|针灸 现代很多人去看中医,都会被告知"湿重",几乎大部分人都会喝喝薏米红豆祛湿. 下面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湿"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以及祛湿的几个 ...

  • 这三式“祛湿补脾法”,解救无数湿人!

    疾病查询.养生经典.有病不求人 现代很多人去看中医,都会被告知"湿重",几乎大部分人都会喝喝薏米红豆祛湿. 下面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湿"究竟是从哪里 ...

  • 懒中医的“升阳方”!用两味药,温肾阳、补脾阳,帮你早晨生阳气【一点资讯】

    本文理论依据:<饮膳正要>.<中华药海>.<中华本草>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云中君). 以前,我的老师跟我讲过,说做中医事业的人,都是越做越懒的. 一开始,我 ...

  • 懒中医的“升阳方”!枸杞、窍目舌两味药,温肾阳、补脾阳,帮你早晨生阳气

    本文理论依据:<饮膳正要>.<中华药海>.<中华本草>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云中君). 以前,我的老师跟我讲过,说做中医事业的人,都是越做越懒的. 一开始,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