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易水学派学习刺血疗法
1
尊崇经典,不泥古法
01
尊 《黄帝内经》,善刺血
在《黄帝内经》时期刺血疗法即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书中对刺血疗法的治疗原则、适应病症、刺血工具和禁忌症等内容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为后世医家应用刺血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易水学派在学术上尊崇《黄帝内经》,临床上重视刺血疗法的应用,在其以刺血疗法治疗的医案中多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原则,指导刺血疗法的临床应用,如《卫生宝鉴·卷二十二·北方脚气治验》记载,治疗脚气忽作,遍身微肿者,罗天益引《黄帝内经》云:“饮发于中,胕肿于上”“诸痛为实,血实宜决之”,认为其发病因素为湿热侵袭中焦脾胃所致,治疗应以“血实宜决之”为原则,以三棱针数刺其肿上,血色紫黑,约半升许,顷刻肿痛消减,再辅以当归拈痛汤,泻其湿热而愈。
易水学派在传承《黄帝内经》刺血理论的同时,也对其作出进一步发展,在《素问·刺疟篇》中提出“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张元素将这种刺血方法总结为“八关大刺”,并在治疗疟疾伴发肢体疼痛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于实热证的治疗,扩大了此法的适应症。
此外,在操作方法上,易水学派遵循《灵枢·终始》所言“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指出刺血疗法应依据病情的虚实采用不同的操作手法,治疗实证以多刺、深刺、出血量大的重刺激手法为主,对于虚证则选择轻刺浅刺,微出其血以调和营卫,鼓舞正气,恢复机体功能,达到刺络补虚的治疗效果。在《续名医类案·麻木》中记载,李杲治疗真气不足之肢体麻木者,“遂于两手指甲傍,各以三棱针一刺之,微见血如黍粘许,则痹自息矣,后再予调理而愈”。
02
重脾胃,治虚证
易水学派临床善用脏腑辨证,尤重脾胃,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强调脾胃功能正常与气血的生成、运行密切相关,脾胃强则气血运行正常,机体功能正常,脾胃弱则升降失司,气血生化乏源,运行不畅,脏腑百骸失于濡养而发病。而刺络放血疗法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易水学派认为通过点刺体表腧穴、络脉,可激发经气以调脾胃,强气血,资元气;通过刺出恶血,可以祛邪气、通经络,使元气畅行,进而濡养脏腑、四肢、百骸,故其亦将刺血疗法用于虚证、虚实夹杂之证的治疗,扩大了刺血疗法的主治范围,对虚证的治疗做出创新性发展。
此外,易水学派医家治疗疾病时,常依据患者病证虚实,在刺血的基础上辨证联合灸法、中药等疗法,为患者提供综合治疗方案,丰富了治疗手段,提高了疗效,如李杲对疠风、吐血久不愈等疾病,均采用刺血结合中药的方法进行治疗,效如桴鼓。
2
虚实两端, 皆可泻血
01
实证
易水学派传承《黄帝内经》理论,认为刺血疗法具有泻热祛邪、散瘀通络、调和营卫之功,故治疗内外病邪阻碍气血运行的瘀血内阻之热证、经络壅滞之证等实证时,常以“泻其经络之壅者,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而后治他病”、“去血络之凝乃愈”为要旨,选取病变局部或循经远端取穴,以三棱针、燔针、砭石为刺血工具,深刺、多刺,以尽出其血,使邪随血出,瘀血得化,络脉得通,从而达到泻实的治疗目的。
02
虚证
易水学派重视脏腑辨证,尤重脾胃,治疗上善用补土法,认为只要操作得当,中药、艾灸、刺血等疗法均可达到补土的治疗效果。故对于虚证的治疗,亦可采用刺血疗法,一是通过刺出恶血,促进新血的生成,起到养血和血的作用;二是通行脉络,以资元气,使机体恢复气血调和、阴平阳秘的状态,进而达到补虚的治疗目的。临床操作时强调轻刺、浅刺,微出其血即可。
如李杲治疗脾胃虚弱复感湿热之邪,湿邪困阻中焦所致汗大泄者,即采用刺血疗法进行治疗,其在《脾胃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中指出“若虚损脾胃,有宿疾之人,遇此天暑,……必汗大泄”,“如汗大泄者,津脱也,急止之,……三里、气街,以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出血”,即先用三棱针刺足三里、气冲微出其血,泻其湿热,使脾胃不受邪气的困扰,进而根据小肠主液,大肠主津”,刺上巨虚出血使津液输布正常,达到“灌溉皮毛,充实腠理”的治疗作用。此法虽与前人“夺汗者无血”的观点相悖,但实为李杲在脾胃理论的指导下,对刺血疗法作出的新探索。
又如治疗吐血、衄血久不愈者,李杲及其弟子罗天益认为吐血日久,元气必虚,然此病虽以虚为主,但瘀血内阻,络脉不通,新血不得生,正气不得充,妄投补益之法,恐助邪伤正,故采用三棱针点刺气冲出血,使脉络通畅,新血始生,经气复行,从而形成祛血、生血、补血的良性循环,促进疾病的恢复。
03
虚实夹杂
张介宾曾提出“虚者宜补,实者宜泻,此易知也”,然疾病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常表现为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治疗上补之恐助邪,泻之易伤正,难以治疗。易水学派医家熟读经典,勤于临床,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以脏腑辨证和三焦辨证为主,根据患者疾病情况的不同,将刺血与灸法、中药综合使用。病在腠理、经络属实者用刺血疗法,病在脏腑属虚者常用中药调之,刺血治其外,中药治其内,内外通达,标本兼治。如对于上热下寒证,易水学派认为此乃下焦肾阳虚衰,阴火侵袭人体上焦,六腑热盛所致,属虚实夹杂之证,李杲在《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中提到“上热下寒。经曰:阴病在阳,当从阳引阴,必须先去络脉经隧之血。若阴中火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治疗当以泻五脏络脉之血为先,将上焦之阴火引入下焦,如此则络脉通利,阳升阴降,阴火下归于阴位,上热下寒之证除矣。
罗天益承先师之法,重视三焦辨证,认为三焦热证宜清热,采用针刺、刺血疗法泻热祛邪,三焦寒证宜温阳,采用艾灸、温熨之法温阳散寒,故治疗上热下寒之证,在刺血的基础上予以灸法治疗,先于头面赤肿处刺五十余针,出紫黑血,以清上焦实热,再灸气海百壮以助下焦阳虚,退其阴寒,再次灸足三里二穴各三七壮,引热下行,同时予既济解毒汤调理脏腑,标本兼顾,避免妄投寒凉之品损伤脾胃,加重下寒的弊端。
3
传承易水, 应用创新
来源:赵鑫,石芳,兰向东,孙明新,王艳君. 易水学派刺血疗法理论及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