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甘草泻心汤专治“上热下寒”拯救虚火 反复性口腔溃疡、皮肤病,经常胃痛或者容易腹泻的伴有焦虑失眠睡差多梦 治疗30年失眠和白塞氏综合征
一、张仲景甘草泻心汤专治“上热下寒”拯救虚火
张仲景的《伤寒论》里有一个有名的方子,叫做甘草泻心汤,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配方组成:
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以水一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加减,有灼烧感者,加蒲公英;有反酸者,加海螵蛸或者瓦楞子;满闷不适感甚者,加陈皮或者枳实;舌苔滑腻者,加厚朴;脘腹痛者,加木香;胸腹胁肋闷痛者,加香附,乌药;隐隐刺痛者,加延胡索。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有“上热下寒”的病症,“上热”的主要表现就是常说的上火,比如口腔溃疡,嗓子干痛、牙痛、皮肤干燥,流鼻血等。而“下寒”指的就是大便粘腻、手脚冰凉,关节异常寒冷,女性常见的有痛经、血块等。
上治口腔溃疡,下治大便溏泻,中治脾胃胀满,凡是上火,下寒,中满的病症,都可以用甘草泻心汤来解决。是不是很神奇呢?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此方,我们将组成配伍详细化:炙甘草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枣12枚(擘开) 、黄连5克。以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随证加减用药:若气虚明显者,黄芪、人参,以益气补中;若口腔溃烂者,加赤小豆、当归,以活血利湿愈疡;若湿热明显者,加苦参、栀子,以清燥湿热;若胁痛者,加柴胡、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
甘草泻心汤时可以长期服用的,反复性口腔溃疡、皮肤病,经常胃痛或者容易腹泻的,同时伴有焦虑失眠睡不好觉,多梦,这些情况用这张方子最好。
甘草对人体的黏膜有很强的修复作用,在这首方剂中也可以得到相对好的体现。
方中人参作为补胃气之药,也是至关重要的。干姜、半夏、黄连、黄芩等药合用辛开苦降,将蕴结于中焦的湿热之气扫除干净,是打开中焦脾胃郁结的钥匙。
而历来被忽视的大枣,其实也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矫正气味,如果在药中不加入大枣,苦味是难以入口的,但是加入大枣之后,苦味会相对减轻,另外大枣也是补脾胃好药。
如急慢性胃炎、溃疡病、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结肠炎等。属于“痞”证虚实互见、寒热错杂者。特别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我临床上经常用甘草泻心汤,效果挺好的。
甘草泻心汤对于治疗恶心呕吐现象也有明显的疗效,如果患者出现肠胃疾病,也可以适量的喝一些,这样可以帮助调理脾胃,也可以帮助促进肠道蠕动。
甘草泻心汤,具有开胃的作用,所以平时也可以适量的喝一些,但不要喝得太多,这样都可以帮助更好的治疗。
甘草泻心汤,最擅长“治虚”,所谓虚者,一个体现在脾胃消化不良:从局部看则食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从整体看,则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故重用“甘草四两”,重用甘草,有滋补胃部气阴之力。
二、甘草泻心汤带来的“出乎意料”治疗30年失眠和白塞氏综合征
时间:2019-04-25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马纯阳
学习中医,有的时候需要一些成功的案例作为学习中医途中的奖励和小惊喜,这样才能启迪灵思,开发智慧,建立自信。使用经方就是获得这么一种小赏赐的最佳途径,因为经方有的时候让人得到“出乎意料”的疗效,因其药简力专,四两拨千斤。
因家庭出身原因,我从小就观摩父辈诊病,对摸脉断病、开方治疾的过程甚是向往。从上大学以来,开始钻研医学,慢慢跟诊、学脉,观看开方,但始终不敢自己开方。2009年第一次独立开方,开出的是《伤寒论》中的甘草泻心汤,不仅将一个五十多岁的妇人的失眠治疗痊愈,还将其30多年的白塞氏综合征治愈了。
第一次用甘草泻心汤
女患者从20多岁开始就失眠,但是一直没有治愈。患者找笔者治疗的时候,主诉是胃痛。印象深刻的是,患者舌苔白,略黄,所以考虑患者有时会有心烦的症状。除此之外,患者可能经常有吃完饭胃胀的感觉。把脉时右关脉有点浮滑之象,考虑其经常有口腔溃疡。
根据望闻问切的综合判断,第一印象即是《伤寒论》的条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本想用三黄泻心汤,但是考虑三黄泻心汤寒凉太过,对于老年人、体质虚弱的人来说不太合适。后来就想到了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这一系列方剂。此类方剂主症有心下痞,且方中人参、甘草都是补虚的药物,对于一个老年妇人来说,用这种方更加保险。
开完方之后,我就去上学了,寒假回家才得知,老妇人服用这个方剂后,胃痛、失眠都好了,连伴随着多年的白塞氏综合征也好了一大半,还对我这个小中医的医术赞不绝口。
如何理解甘草泻心汤
自从这个患者被治愈后,我便开始关注身边的白塞氏综合征患者,后来发现这些皮肤病患者都有或多或少的脾胃疾病。这些患者的问题是皮肤问题,但是从一个专业的中医角度来说,本质是脾胃的问题。
《金匮要略》记载:“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嗄,甘草泻心汤主之。”对于这种既有神经问题,又有口腔、阴道等地方问题的疾病,中医称之为狐惑病,治疗用甘草泻心汤。
后世医家注解《金匮要略》时指出其关键在“此证因伤寒而变斯疾,故初得犹状伤寒,病后犹肠胃空虚,而有热则虫上下作”,一语中的指出,这种病症的出现主要原因是肠胃空虚。
甘草泻心汤治疗的主症是人体肠胃虚,概因“大下”所致,故以甘草作君药补益脾胃。另一方面,甘草对人体的黏膜有很强的修复作用,在这首方剂中也可以得到相对好的体现。方中人参作为补胃气之药,也是至关重要的。干姜、半夏、黄连、黄芩等药合用辛开苦降,将蕴结于中焦的湿热之气扫除干净,是打开中焦脾胃郁结的钥匙。而历来被忽视的大枣,其实也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矫正气味,如果在药中不加入大枣,苦味是难以入口的,但是加入大枣之后,苦味会相对减轻,另外大枣也是补脾胃好药。众所周知的甘麦大枣汤就有大枣,大枣对于很多脾胃虚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临证贵有所得
中医典籍汗牛充栋,每一个要成为中医医生的人,大都有“读书破万卷”的经历。但是,光读书是很难有深刻见解的。唯有通过临床不断实践和体悟,才能逐渐明白书中文字的深意。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能够收获临证经验,又能加深理解经典书籍的条文,日后总结提炼成为指导临床的理论。
《程氏遗书》曰:“凡人才学,便须知着力处;既学,便须知得力处。”对中医经典的研习是入学着力处,而临证所得则是得力处,这两处并有才能终有所得,有所悟。(马纯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