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人为自然立法

作品:星月夜

作者:文森特·梵高(VincentvanGogh)

时间:1889年

类型:布面油画

尺寸:73.7厘米×92.1厘米

收藏: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伊曼纽尔·康德

十八世纪的德意志天空里,闪耀着的是思想和艺术的群星,其光芒让全世界为之瞩目。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伊曼纽尔·康德(ImmanuelKant)就是其中最耀眼的那些星之一,他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的理论调和了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培根的经验主义,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和集大成者,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海涅曾经评价:“康德的生平履历很难描写,因为他既没有生活过,也没有经历什么。”这是一个褒贬难定的评价,康德的一生,也是如此,极其简单,乏味到你找不出他任何生活的浪花,他一生没有结婚,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遭遇,更谈不上什么绯闻。也许康德的生活平淡了些,但他在精神领域的生活实在是太丰富了。所以,另一位著名粉丝尼采肯定康德有故事,并将之总结为“一个脑袋的故事”。
有人说“康德的一生就像一个最规则的动词。”而且是一个从不与其他词搭配的动词。康德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出生的东普鲁士小镇柯尼西斯堡(现变成俄罗斯领土,改名加里宁格勒),他的大部分活动范围就是围绕自己的房子散步。每天午后三点半,一个不足五英尺的矮个子总会穿着灰大衣,拿着手杖走出家门,走向那条长满树的石灰小径。据说认为在路上张开嘴不卫生,因此散步时总是闭口不言,只用鼻子呼吸。康德去世后,该路被命名为“哲学家之路”,从此“哲学家之路”成为专有名词。
可就是在这样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关乎宇宙与人类的哲学重大命题都在他的脑海中惊涛拍岸,翻江倒海。有人说,被刻在康德的墓碑上,来自其名著《实践理性批判》中的这句话,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如果把这句话,与梵高的《星月夜》放在一起,会让人产生一种无法抑制的联想,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夜晚的天空高又远,大星、小星回旋于夜空,金黄的满月形成巨大的旋涡,星云的短线条纠结、盘旋,仿佛让人们看见时光的流逝。暗绿褐色的柏树像巨大的火焰,是星夜狂欢的响应者。天空下,安睡的村庄那么宁静、安详,淡蓝的色调,动感的线条,给人自由的时空感。作为星云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康德应该与梵高一样,对星空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并将之作为与人类的道德法则相提并论的形象比喻。
康德哲学博大精深,然而最重要的还是他的三大批判,改变了西方哲学。除了上面涉及认识论的《纯粹理性批判》(1781),还有探讨宗教和伦理学《实用理性批判》(1788),以及研究艺术和美学理论《判断力批判》(1790)。
这里“批判”的含义不是完全否定,而是审视和考察的意味。康德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第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即属于理论哲学,分析人类理性的适用范围,人如何认识世界,讨论的是我们认知的立足点,回答了“我能知道什么的”的问题。《实践理性批判》则是在探讨“自在之物”,属于实践哲学,是考察人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纯粹的实践理性作为标准去衡量各种行为,回答“我可以希望什么”。而《判断力批判》则是现象界和自在之物的中介,从人的审美和情感维度进行探讨,是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回答“我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康德提出,人的认识能力被区分为感性(sensibility)、知性(understanding)和理性(reason)三个层次。这跟我们通常的区分方式不太一样,我们一般都是一分为二,把感性和理性相对立,可是康德却一分为三,感性是最低的层次,知性和理性属于较高的层次。
康德认为,感性的作用是被动地接受经验材料,知性的作用是主动地综合统一经验材料,我们的经验知识是“感性直观”和“知性范畴”合作的产物,感性直观是对经验材料的一级加工,知性范畴是二级加工。感性直观包括时间和空间这两种形式,知性范畴共有12个,它们都是主体的先天认知形式。
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的原则是一致的,都需要将学习与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康德也曾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而空”,所以会有中国人将康德与中国的孔子相提并论,比的不仅是身高,还有他们对人类思想的贡献。
康德认为,在人类思想体系化和完满化的过程中,有三个终极的理念,分别是灵魂、世界和上帝,其中灵魂代表着主观世界的统一性,世界代表着客观世界的统一性,上帝代表着世界之为全体的统一性。
与之对应,人可能会有三种快乐:第一种快乐,是因为它给你直接的好处,这是物质上、生理上的快乐。第二种快乐,是你做了正确的事情感到快乐,这是道德上的快乐。第三种快乐,是它既没有给你好处,也不涉及道德,比如你半夜听到风吹着树叶掉下来,感到舒服,感到说不出的一种心灵上的快乐。只有第三种,才叫美,才叫艺术,这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是对于上帝自然法则的的心灵感应。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地球转,哥白尼却说,地球是在围着其他星球转。他指出,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为自然界立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