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学校选专业还是选老师选学问?

本文为2017年6月旧作。

一大早有学员问我:女儿分数线高出一本71分,准备选学校和专业了,985啊211啊,以后可以出国做交换生这些参考条件等等,觉得女儿是4号性格......选专业和选学校这件事,想听听老师的意见。

想起有个读者问陈文茜:大学学的非洲小语种,当时考虑好分配工作,没想到大二时那个非洲小国家战乱,身边的家人和朋友都建议换专业,本人表示很混乱,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在前公司培训部工作时,经常会有一些大学生暑期过来实习,问及他们当初选择专业和学校,大多是因为所学的专业好找工作,或者是父母的意思,或者是学校品牌好,等等。

很多人在选择自己未来四年专业和学校的时候很少提到这些词:理想、兴趣、价值、意义。比较多提到:好找工作、赚钱、社会地位高、待遇好等等。

我的课程面向企业管理人员,遇见一些工作多年的学员,当我问他们是否享受自己的工作时,他们说一点也不,甚至非常厌恶和痛恨自己的工作,他们其实真正喜欢的工作从来都没有机会做过,这些人不少已近不惑之年,有的年过半百,我课堂上年龄最大的学员是一位女企业家,已过了六十。

有多少人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真正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

我在那次“职业规划”演讲中,跟那200多个学生说:一个人的职业规划是基于人生规划。

请先规划人生,后规划职业。

什么叫规划人生?

大家小时候都写过一篇作文《我的理想》吧?

还记得你的理想是什么?

你的兴趣是什么?

你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回首自己的一生,你不觉得遗憾和后悔......

我记得陈文茜的回答,大意是:如果这个国家现在战乱,就更显得你专业的重要性,我本人每天要看很多新闻,全世界各地的新闻,你将来可以做文化交流工作,可以为这个国家和人们做点事情,人们需要听到那个地区的声音,兴趣和理想是你选择的指南针,不要被身边人局限住了你的高度和视野。

关于选学校还是选专业,我想讲一个徐志摩追寻心中导师的故事。

1918年的夏天,才华横溢的徐志摩去美国学习银行学。那年他21岁,理想是成为汉密尔顿那样的大政治家,他的生命里还没有诗歌。不过在美国的学习生涯,徐志摩并不满意。在“迷茫”时期,一个英国哲学家“召唤”了他,就是罗素。

“夏日黄昏时穿透海上乌云的金色光芒——冷静、锐利、千变万化。”徐志摩用如此诗意的语言来评价罗素的思想,为此,他不惜放弃了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计划,来到了英国,只为“想跟这位20世纪的伏尔泰认真念一点书去”。

但是,现实往往和理想相差很远。1920年秋天,当徐志摩来到英国时,罗素已经不在剑桥大学了。罗素因在战时主张和平被剑桥除名,正周游世界。无奈之下徐志摩只得暂住伦敦,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后来他结识了英国作家狄更斯,并在他的帮助下获得了剑桥国王学院特别生的资格,由此开始了他和剑桥的缘分。

“山,我们爱登高的;人,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接近大的?”对于这些英雄,他不仅阅读、翻译他们的作品,而且“在我有力量爬的时候,总不教放过一个‘登高’的机会。”他想亲炙他们,“多瞻仰几个英雄。”这种向往促成了他与英国大作家托玛斯·哈代的一次会面以及后面对哈代作品的翻译介绍。

我们该庆幸,银行家群体里不差一个徐志摩,中国近代诗人若少了一个徐志摩,却是人们不愿意的吧。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早就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不是选学校或选专业,而是选老师。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没有毕业证发放资格,也没有国家学历证书的授予权。这样不发文凭不包分配的学校估计在国内没有人要报名吧,可是你知道这所学校培养了多少优秀校友吗?

比较熟悉的福柯(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萨特(哲学家)、罗曼罗兰(作家)蓬皮杜(法国前总统),共计11位来自物理、化学、经济学、文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和10位菲尔兹奖得主,4位沃夫奖得主和一位阿贝尔奖得主,其中该校的J-P Serre教授是世界上唯一健在的集上述数学三大奖于一身的数学家。

再讲一个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却没有任何学位的人的故事。

大师陈寅恪初中学历出任清华教授,留学16年,却不屑哈佛牛津学位,精通17国语言,被称为是三百年来最博学的大师。先后自费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回国。民国七年(1918年)冬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度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民国十年(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最令人惊叹的是,陈寅恪留学十六年,却没有考取一个学位。陈寅恪不以为然,“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他是为学问而来,不是为学位而来。

每天一早,陈寅恪买少量最便宜的面包,即去图书馆度过一整天,常常整日没正式进餐。在饭店吃饭时,每次都叫最便宜的炒腰花(老外不吃下水、内脏等所以便宜),别人以为他爱吃腰花,后来才知道,不过是为了省钱而已。

陈寅恪的家境不愁吃喝,他却用省下来的钱都拿去买书。常常是“不及半载,而新购之书,已充橱盈笥”,不但自个买,还劝别人买,结果身边的同学也按捺不住,跟着出大血本从书店搬了几橱回来。

其用功可想而知。

难怪杨步伟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的不得了,只有孟真和寅恪两个人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狮子。”

不是选学校或选专业,是选学问,选追求、选兴趣、选理想。

也许有人会说徐志摩和陈寅恪是个案,是啊,所以他们才有大成就,如果你要问我的意见,这就是我的意见。

又:老师教学除了教授知识,其实也在教授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我的经验中往往是那些老老实实跟着老师节奏,认真听每一次课程、完成每一次作业,根据老师点评反复修改直到通过的谦虚“笨学生”,最后往往能真的有所收获。

以上为回答学员有感而作。

三山2017.6.23晨于上海

又,近期新闻都颇沉重:被坑埋于操场的不肯通过学校工程质量验收的邓世平老师,被公然枪杀的为拖欠教师20个月工资奔走的李尚平老师,这两个陈年旧案,以及上海某家长为了孩子上双语幼儿园,竟不惜答应陪睡校长......除了惊诧和惊恐,不禁想问:这些年都是什么人在当校长?如今提拔任命校长的标准是什么?

由此,再追加一个选校长。选一个真正爱学生、爱老师、爱教育的,至少公开场合不读错别字的校长,很重要。

2019.6.25晨,三山于沪上柔慈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