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对你的一大危害,越早了解越好
主播:Bobo
这本书是由知名脑科学家斯里尼·皮利所写。工作中90%的问题,都是因为你没有建立科学的工作节奏。哈佛大学脑科学家通过近20年的研究告诉你,只有利用大脑的认知天性,建立科学工作节奏,才能高效、高质、有创意地工作,更快地做出成绩。
这次我们重点分享书中关于大脑专注模式的三个认知,分别是:意外收获、大脑耗能和两种模式。
①
『意外收获』
在医学院学习时,作者曾一度过着没日没夜的生活,他每天都极致专注。但没想到的是,他的学习成绩总也无法提高。
他决定不再更努力地工作,而是开始更聪明地工作。
于是,他对自己的生活做了如下改变:每学习45分钟,就休息一会儿,哪怕强行打断一些重要工作;努力在工作之外的事情上花时间,比如多跟朋友们聚一聚;需要有长时间的学习,他一定会先睡觉睡到饱;他开始用冥想储备精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后,作者不仅取得了成绩上的进步,而且他的精力也更好了。到后来,他成了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
总结自己的收获时,作者发现我们要有自己的工作节奏。比如,花开花落有定时、云卷云舒有间歇;我们的心脏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我们的呼吸也有规律的呼气和吸气。因此我们对精力的使用也必须有张有弛。
在研究了大量脑部活动后,他发现大脑的认知也是有节奏的。如果你的思维工具包里唯一的工具就是:聚焦,那么你很快就会感到疲惫不堪,你的大脑很快就会提前“关机”,精疲力竭。
②
『大脑耗能』
大型计算机在运算时,耗电最多的是中央处理器;人在思考时,耗能最多的是大脑。
虽然我们都知道大脑思考时很耗费能量,但是始终没有一个可参照和衡量的指标。
作为脑科学家,作者在做了大量研究后发现:一个脑细胞的静息电压并不高,它比一节5号电池的电压还低。可是当电流通过细胞膜时,它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大约每米1400万伏。这个电量比暴风雨过程中雷电所产生的力量强4倍多。如果我们再把这个数字乘以1000亿个脑细胞,这就是你大脑在高度专注思考时的工作强度。
科学家把人脑在高度专注时产生的脑电波称为β波。当你的眼睛正盯着自己手头的工作时,你就能在脑电图里看到大量的β波。除了β波之外,人脑中还有α波、θ波和δ波,它们一个比一个强度低,反映到现实中就是放松、冥想和深度睡眠这几种不同的状态。
通过各种波形,你能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大脑耗能。
这就好比电脑在高度运算时,会大量放热,直到热得无法运算,彻底死机。大脑也同样遵循这个道理。
③
『两种模式』
有些人天生就是聚焦的高手,他们的大脑β波如同剃刀一样锋利。
比如,德国音乐家乔治·泰勒曼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创作了200多首乐曲。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柔性导管、远近视双用眼镜等数不清的东西。这些人是善于运用大脑聚焦模式的大师。
可是他们也不是只工作不娱乐的。在成长道路上,聚焦模式就像照向远方的车头灯,能让我们专注于一个点。
但想要深入了解更多的细节,则需要让头灯聚焦的光束扩散开,让你能够看到外围视野中的重要物体和细节。借用导航的比喻来说就是,你想知道旅途前方有什么等着你,你至少了解一下道路信息,而不是只聚焦在当下的路况上。
因此,除了聚焦模式外,大脑中还有一套模式叫:散焦模式。它会让你观察周围的其他因素,而不只关注对事物直接影响的要素。
能够在这两种模式中来回切换的人,才是合理利用大脑的高手。
总结一下,好好呵护你的大脑,否则它很难配合你工作。强调专注没有错,但是太专注也是有害的。劳逸结合,专业和兴趣齐头并进,你的收获和成长才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