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高达48公里,这只凝视太空的神秘“巨眼”,究竟从哪儿来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绕地飞行观测卫星首次在撒哈拉上空观测到一个十分奇特的地质景象:在撒哈拉沙漠西南部的毛里塔尼亚境内,竟出现了一只无比深邃的“眼睛“。
当太空拍摄的照片传回地面指挥之后,人们根本无法想象这种奇特的地质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不仅如此,在这神秘的“眼睛”之中,人们甚至观测到了不同的颜色变化。从最外层的蓝色到最内层的浅黄色,人类自然而然地将其比作是“地球之眼“。
现如今我们已经能够发射各种各样的探测器和载人飞船去太空执行任务,也能够借助太空探测器的帮助,更好地观察地球变化,探测宇宙的奥秘。可谁能想到,或许地球自身也在凝视着一望无际的太空。
撒哈拉大沙漠
250万年前,撒哈拉沙漠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时至今日,这里依然是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禁区。可很少有人知道,在更新世前后,撒哈拉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个时候的撒哈拉沙漠,更应该用撒哈拉平原来称呼才对。
考古学家们推测,在那个时代,撒哈拉沙漠所属区域并不像现在一样干燥。恰到好处的气候以及充足的水资源,确保了这里生机盎然的景象。可在这之后,动物活动加剧导致植被不断减少,地面反射太阳光的能力越来越强,进而影响到大气层的变化。当降雨量开始减少之后,撒哈拉也就完全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除此以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最新研究资料也显示:
“大约700万年到1100万年前,特提斯海的收缩导致撒哈拉沙漠的水资源减少。最终,曾经的平原逐渐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片荒芜的沙漠。”
可即便如此,撒哈拉沙漠之中的奇迹依旧让人类惊讶不已。
从人为影响的角度来看,埃及金字塔依旧是当今世界上当之无愧的七大奇迹之一;从地质变化的角度来看,撒哈拉之眼也同样让人十分着迷。时至今日,科学家们对于撒哈拉之眼出现的原因仍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猜测。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之中,突然出现一颗直径达到四十八公里,海拔高度400米的圆环地貌,这是谁也无法忽视的,有关这种地质形成的原因也曾千奇百怪。
从最早期的陨石撞击学说到现如今科学界普遍认可的穹窿构造学说,撒哈拉之眼一直吸引着无数科学家的眼球。而我们普通人想要了解这一切,就要从这种撒哈拉之眼地区地质结构的基本性质开始说起。
理查特结构
从近地卫星轨道上观察,撒哈拉之眼的形状为椭圆形,虽然“眼球“的直径仅在48公里,但整个”眼睛“的长度却足足340公里。如果从太空中观测就会发现,整个地球表面都没有类似撒哈拉之眼一样的地质结构。
为了更好地研究这种奇特的地质结构,科学家们专门将其命名为理查特结构:即一种高度对称且深度侵蚀的地质穹顶结构。
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部分文献之中,就有过对这种地质结构的相关记载和描述。只不过受时代认知的限制,人们还是将这种特殊的结构看作是和其它陨石撞击坑相同的地质构造。
事实上,除了结构表现和其他地质结构不同之外,撒哈拉之眼的组成也和其他“类似“的地质结构不同。
在撒哈拉之眼的圆形中心,沉积岩为结构的主要成分;而在撒哈拉之眼的边缘,其岩石大都是奥陶纪的砂岩。在相同一片区域中出现不同时期的岩石,显然不能用撞击来进行解释。仅从这一点来看,撒哈拉之眼和陨石撞击坑就是完全不一样的。
不仅如此,在地球46亿年的演化进程之中,其实绝大多数特殊的地质地貌结构都是出于地球自身变化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便真的是因为地外陨石撞击而出现的一些地貌,最终也会在地球运动的过程中发生改变。
在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社会和工业的发展,地质学也取得了很大程度的突破。尤其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质探测考察运动兴起,地质学研究越来越深入,曾经许多错误的理解也一一被纠正过来。
按道理来说,在正常情况下,陨石撞击说应该很快被反驳才对,可为何很多人始终执着于此呢?
陨石撞击说
以撒哈拉之眼为例,现代许多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形成原因是地球自身的变化,可依旧有部分人认为这是陨石撞击所产生的。除去很多凭空想象的猜测之外,剩下的主要是对陨石撞击产生了一种错误认知。
在这部分人看来,陨石撞击地面之后,巨大压力导致周边地壳都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从而让地质结构发生一系列未知的变化。可事实上,这种“未知“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在现如今人类科技的帮助下,陨石撞击地面将会出现的所有情况都能够被预测出来,并以数据以及模拟图像的形式呈现在人类眼前。如果始终将”未知“当作借口,人类根本不可能获得进步。
当陨石撞击地面之后,第一时间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导致整个地面开始下凹,而接触点两边则受到挤压开始凸起;
在这之后,地表的碎屑不受控制地向四周飞去,陨石则继续向下挤压;最终,坑洞中心以及周边都会有小小的凸起,整个坑洞固定出完整的形状。可无论如何,绝不会表现得像撒哈拉之眼一样均匀。
简单来说,这一系列过程可以利用雨滴进入水池来进行推测,只不过受压力和密度的影响,两者表现出来的激烈程度和最终形态稍有不同罢了。
除此以外,在真正由陨石撞击形成的陨石坑周围,一般都会有大量残留的陨石碎片。可在撒哈拉之眼周边,人们完全没有发现任何陨石碎片,这也从侧面证明,撒哈拉之眼的形成和所谓的陨石撞击没有任何关联,根本原因还是撒哈拉之眼地区,自身环境的变化影响导致的。
穹窿构造
经过多次实地勘探以及数据分析,科学家们最终认定撒哈拉之眼是在地形抬升以及地貌侵蚀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早在数十万年前,受到地质运动的影响,撒哈拉沙漠下的岩石逐步上升,并逐渐从沙土之中涌现出来。
在这之后,岩石自身受到风吹,日晒以及雨淋的影响,一点一点的风化形成凹地。可如果仅仅只是这个成因,撒哈拉之眼也更应该偏向于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凹地才对,又怎么出现一圈一圈的变化,形成类似眼球的模样呢?这主要是因为在撒哈拉之眼当中,岩石组成的成分不一样。
例如撒哈拉之眼最外层的奥陶纪砂岩和圆型中心的沉积岩,承受外部压力侵蚀的能力自然也不一样。
在一个完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承受能力的区别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恰好就是不同半径的圆环大坑。在撒哈拉之眼中,这些圆环大坑恰好组成了三个同心圆,所以我们如今才能够看到这个十分奇异的“眼睛“。
在地质学之中,地质学家将这种运动规则称之为穹窿构造(一种特殊形态的发育在地台盖层面上的背斜,形态大致呈圆形,中部呈穹窿状)。
从科学角度来看,地质构造运动让局部沉积岩层上拱出现在地面之后,类似撒哈拉之眼一样的地貌是很有可能形成的。只不过最终具体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无法判断的了。
不仅如此,撒哈拉之眼的特殊之处还在于短距离内三种不同岩石层次的变化,这也是地球上其他地方很难能够满足的。
如果我们能够对撒哈拉之眼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外部表现去推测撒哈拉之眼曾经经历的变化过程,那对于人类了解地壳演化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地质演化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像撒哈拉之眼一样奇特的地貌还有许多,例如伯利兹大蓝洞,墨西哥巨型水晶洞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的“地狱之门”等等,如果我们能够将所有奇特的地貌奇观成因都掌握清楚,那么不仅对研究人员推测地球上曾出现过的地质运动会有一定的帮助,甚至还能对未来地质运动变化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测。
以撒哈拉之眼为例,其内部结构中有不同的侵入岩和喷出岩,包括了流纹岩,辉长岩,碳酸盐岩等等。
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种类岩石的取样调查就能够推导出,不同年份的岩石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做出了怎样的变化,又究竟是怎样共同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撒哈拉之眼。
可遗憾的是,科学家们预测,尽管如今在撒哈拉之眼的周边地区,很少有降雨发生,且气温气候也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但事实上,撒哈拉之眼始终都承受着外部风沙的侵蚀和影响。
它就像一个生命,只是现如今刚好处于壮年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撒哈拉之眼最终很有可能消失不见,我们人类对此完全无能为力。
在地球演化进程中,其实也很有可能出现过类似的现象。一些奇特的景象还没有被人类发现就已经消失不见,我们只能从蛛丝马迹中推测它们曾经存在的可能。
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如果我们人类能够掌握越来越多的地质变化知识,那么推导以及预测地质演化就会变得越来越简单。
结语
撒哈拉之眼最终或许会消失不见,但谁又敢肯定未来地球上不会出现另外一只“眼睛“凝视太空呢?我们如今所了解的一切地质变化,都是基于现阶段人类对于自然科学的基本认知。可如果这其中发生了某些变化,人类的认知自然也要跟着发生改变。
除此以外,对撒哈拉之眼这种地质结构的研究,还会让我们在面对其他未知地质环境的时候,有更多的借鉴。
通过对地质学的完善,人类在寻找自然资源以及和自然灾难斗争的时候,也同样能够更加从容。
要知道当代地质学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地球自身的结构组成和地质演变的历史,还让我们有了对地外天体探索的勇气。所以在面对撒哈拉之眼这样奇特的自然景观时,我们就有必要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去探索其中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