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考古证实,上古涿鹿之战真实存在,但击败蚩尤的或非黄帝
涿鹿之战是中华文明由“满天星斗”向炎黄华夏过渡的转折之战,战争的双方分别是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关于上古时期的这场战役,史书有颇多记载,可惜因时间久远,记载多有矛盾甚至神话虚妄之语。
但有一点共通的是无论《史记》《逸周书》还是《黄帝问玄女兵法》均承认蚩尤部落的强大,蚩尤“铜头铁额”的形象恰恰是其首先将金属兵器应用于战争的真实写照。所以,“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以致黄帝“遂不敌,乃仰天长叹”。
不过,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在多次被蚩尤打败后,黄帝的作战方式开始“法术”化。
如《山海经》记载:“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请天女魃止雨,遂杀蚩尤”。《龙鱼河图》则提到:“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不管是天神还是玄女,都掺杂了神话色彩,让涿鹿之战更显得迷糊重重。
上古这场旷世大战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2个疑问:1.涿鹿之战是不是真实存在的?2.黄帝、炎帝、蚩尤之间究竟有什么恩怨?
涿鹿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是新石器时代末期,时间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而在这一时间节点上,龙山文化全面取代了仰韶文化。值得注意的是,仰韶文化以红陶为主,尚红;而龙山文化以灰陶为主,尚黑。二者完全没有继承关系,仰韶文化是被外来文化直接终结的,并且这一文化冲突比上古同一地域的文化遗存都要大。
这一发现也证实,上古时期的确发生了一场“改朝换代”的战争。但是,龙山文化却并不是直接产生的,而是具备大汶口文化和红山文化融合衍生体特质。而红山文化集中的辽西燕南一带则恰恰是黄帝部落的起源地(并非此前认为的起源于西北陕甘一带)。
接下来我们根据史书的记载来梳理一下上古时期的炎帝、黄帝、蚩尤与考古文化遗存之间的关系。
据《逸周书》记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红山文化的黄帝南下,最先遭遇的是仰韶文化的炎帝,经阪泉之战,炎帝臣服。
不过,生活在山东、河北、河南三省交界的蚩尤(仰韶文化大司空村类型)却对炎帝的作为不满,遂在涿鹿筑城守,兴封禅,自称“炎帝”(天下共主之意),并对上一任已“投降”的炎帝发起攻击。炎帝不敌,败退,向黄帝求援,炎黄联军于是在涿鹿与蚩尤展开大战,炎黄取胜,蚩尤被杀。
而对河北涿鹿桑干河一带考古发掘时,也发现了红山文化叠压在仰韶文化之上的情况,证实了龙山文化全面取代仰韶文化的起源地正是涿鹿。
值得一提的是,黄帝部落带有典型的游牧文化特性,而居黄河下游的蚩尤则是农耕文化特质,所以,蚩尤才能够最先发明刑法和种植水稻,屡屡击败黄帝。
那么善做兵器,生产力水平完全居上的蚩尤,究竟遭遇了什么,以至战况发生了逆转呢?
史书把黄帝取胜的原因归结为得到了神灵的帮助,这种说法显然难以让人信服。气象学家在对公元前3000年前后华北一带的气象变迁进行研究时发现,华北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次冰期冷锋,气温波动剧烈。
而历史地理学家也发现,这一时期以松为主的针叶林向南退缩。显然,当时的华北发生了气象异常,并带来了暴雨。这从侧面解释了为何《山海经》在记载黄帝蚩尤大战时,莫名其妙提到“黄帝使应龙蓄水,蚩尤纵大风雨”。
但问题来了,既然是强降雨,那必然对战争双方都有影响,为何却导致蚩尤战败呢?上文已述,黄帝居华北北部,而蚩尤却居黄河下游,暴雨对带有游牧性质的黄帝部落而言,其危害远远小于以农耕为主的蚩尤部落。
所以,原本在军事上占据上风的蚩尤突然落败,绝非是什么玄女下凡,而很可能是败于黄河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