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语阅读 • 名家有约】梅雨墨作品丨江淮名蓝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梵音袅袅,淮水泱泱。晨钟暮鼓,黛瓦黄墙。巍巍八公山,峰峦叠翠,显妙华胜境;幽幽炼丹谷,白塔屹立,出江淮名蓝。

南塘秋霜舒丹霞,岚香生烟呈玉露。每天清早,晨光熹微,当薄雾尚未散去,八公山还笼罩在一片清风玉露中的时候,你就会远远地听到一声又一声的钟声传来,悠远空旷,声声入耳,深深入心。身处八公山的草木葱茏之中,听着耳边的鸟鸣欢叫,向着传来钟声的方向望去,你会发现一座宏大的庙宇,巍峨屹立在八公山的炼丹谷中,这就是千年古寺,江淮名蓝——白塔寺。

白塔寺依妙华峰山势而建,气势雄伟,沿八十八级石阶而上,可以到达白塔寺的山门。白塔寺山门前立牌坊,牌坊用花岗岩贴面,花岗岩雕琢而成的云纹柱头古典文雅,牌坊上镌刻着由苏州报国寺方丈弘法大师亲笔题写的楹联和匾额,上联是:教传万古续慧命;下联是:寺兴千禧永昭彰;匾额为:东震三千。

走过牌坊,白塔寺山门殿便耸立在眼前。山门上端高悬着一块红底金字的匾额,上书“白塔寺”三个苍劲有力的题字,这是九华山一代高僧仁德大和尚的手迹,也是他在世时最后一次为寺庙题字,堪称镇寺之宝。山门殿内供奉着大肚弥勒佛,韦驮菩萨和四大天王。出山门殿进入院内,东西两壁回廊内有镶嵌着贴金五百罗汉壁画的砖雕,金碧辉煌,夺人眼目。从山门殿后门外再向上攀登六十六级台阶,就来到了大雄宝殿。此殿高18米,深16米,宽22米,重檐飞角,庄严肃穆。殿内塑有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阿难、迦叶菩萨及十八罗汉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而如果你站在大雄宝殿回望,更可观寺院气势恢宏,俯瞰黄墙乌檐,静矗于缭绕林雾之间,真有一种佛国净土、世外之域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寺内除阿难、迦叶两尊菩萨为木雕外,其余28尊菩萨造像全为铜铸菩萨像,民间谓之为金身菩萨;大雄宝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铜坐像,高5.8米,重2.5吨,是安徽省内寺庙中室内铸铜坐像第一大佛;院内回廊中镶嵌的砖雕贴金五百罗汉壁画,也是安徽省内寺庙中仅有的佛门景观。

白塔寺西边不远处就是日夜奔流不息的滚滚长淮,在这里,即将进入淮河的第一峡——硖山口。每当夜深人静,耳边常能听到千里长淮的波涛之声。所以,白塔寺名山名水,山水相依,实乃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

白塔寺大有来历,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寺。据清光绪十八年编撰的《寿州志》记载:“八公山山中有白石山,山巅有白石塔,山中有白塔寺,皆北宋时所建。”宋代苏轼曾留有《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一诗,诗曰:“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千古名作,也为八公山白塔寺在宋代就已经名扬四海留下佐证。

八公山名山出名寺,佛缘颇深。据《新罗国志》记载,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年二十四岁的金地藏金乔觉,渡海至山东一带登陆,前往大唐中州洛阳修行。因梦授“南方有山来住”,乃一路南行,徒步来到东南方所遇的第一座山——八公山,遂留山结庵修行,并于后山建立白塔,香火盛极一时。因王子出家,国王不忍其孤身一人,遂派了几位侍卫随行,见王子落脚八公山住下后,就返回新罗国向老国王报告情况,国王念子心甚,乃将新罗国的的一座山命名为八公山(今大邱附近),并在山上建庙,聊解思儿之苦,现已成为韩国最著名的佛教中心之一。后来,金乔觉考虑到数里之距的“碧霞元君”先到八公山布道,遂又南行,至池州府东青阳县九华山落脚,终于修成地藏菩萨。这就是佛门中“前八后九”的传说。到北宋时,有一位高僧从洛阳白马寺慕名而来,寻访到金地藏菩萨结庵遗址,建造了颇具规模的寺院——白塔寺,并在八公山最高峰白鹗山山巅修建了白塔,一时名震江淮。

南北朝时期,淮南地区属于南朝宋、齐、梁、陈之中的宋。佛家昙济大师从天竺来到宋的国都建康,宋武帝刘裕封他为国师,住持庄严寺。一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发生了大瘟疫,很多人不治身亡。皇帝非常担心,于是召集大臣议事。昙济大师自荐可以前往消除瘟疫。于是他来到八公山就地支起了大锅,用从天竺带来的茶砖,辅以八公山盛产的车前草、蒲公英等中草药熬制,百姓喝过以后神清气爽,症状消失,百病消除。瘟疫过后,当地百姓扶老携幼,苦苦哀求昙济大师不让其离开,并在妙华山下建起了八公山第一座寺院——东华寺。当时的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听说大师有好茶,于是慕名前来。昙济大师用八公山的珍珠泉、甘露泉等36名泉以天竺砖茶佐以当地野山茶沏茶待客,两位喝过以后,惊叹不已:这哪里是人间的茶饮呀,这就是天上的甘露!此事,被唐代茶圣陆羽记录在所著的《茶经》“七之事”之“八公山问茶”之中。原文如下,《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注:古时“道人”亦称“上人”,是对佛家的尊称,非今之“道家之人”称谓)。也因为这一段佳话,八公山成为了中国三大禅茶的发源地之一。

虽然八公山与佛门渊源颇深,但是八公山因为环境清雅,地势奇绝,历来也被显贵和悍将们所看重。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淮南王刘安就曾经在山中招门客三千,撰作《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同时还在山中修仙悟道,在炼丹中无意发明了千年美食——豆腐,所以淮南八公山的豆腐被称作是豆腐之源,刘安也被称作是豆腐鼻祖。后来历代高僧都喜食豆腐,不仅能够谨遵戒律,还可以强身健体,尤其是少林武僧,练功多耗体力,如果没有豆腐作为营养,估计很难保持强健体魄。后来,刘安被诬谋反,被迫自戕,而八公山老百姓却深信刘安吃了仙药,白日飞升,做了神仙,就是其养的鸡犬也因为吃了剩余的仙药跟着一起成仙,于是留下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成语典故。而发生在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更是为这座大山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前秦苻坚,提雄兵百万,投鞭断流,然骄狂必败,居然被区区八万东晋谢家军给彻底击败,兵溃千里,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吓破了胆的前秦军队再也无法支撑起苻坚一统天下的霸业之梦,只留下了“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惊惶之态。

刀兵过后,山川寂寥,万木萧条。铁马金戈,霸业雄图,转眼成空。狼烟滚滚毁清净,山门寺庙俱无存。此地从此陷沉寂,徒留世人常嗟叹。

22年前,也就是1999年的一天,现白塔寺重修开山住持释性空法师来到了八公山的炼丹谷,释性空法师当时还是广州大佛寺的监院。虽然八公山山路难行,荆棘遍布,但是法师登上妙华峰后,极目远眺,山峦重叠,草木茂盛,云层之中,似有佛光映现。释性空法师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而且通过收集史料,发现这里本就是佛家修行之所,更是坚定了他重修白塔寺的决心。通过多方斡旋和广泛宣传,释性空法师的一片至诚和一颗佛心,终于打动了社会各界人士,人们纷纷慷慨解囊相助,并且还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给与了首批担保贷款,使得白塔寺首期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得以开工兴建,于2001年8月完工,同年9月10日举行了盛大的开光大典,2005年5月又扩建2000平方米,以后法师多方化缘,陆陆续续地修建了观音殿、地藏殿、钟鼓楼、法堂、斋堂、寮房以及其他的配套设施,使白塔寺设施更加完善和正规。

释性空法师1967年出生于安徽舒城县一个世代信仰佛教的家族中,从小素食,十三岁皈依佛门,十八岁在安徽淮南田家庵老佛堂拜常修老和尚为师,剃度出家。1985年至1992年先后毕业于九华山僧伽培训班、南京栖霞山佛学院、北京中国佛学院,1992年9月在浙江省普陀山佛学院任教,次年任常务副教务长。1997年2月任广州大佛寺监院,1998年当选为广州饶平县佛协名誉会长。2003年4月正式出任淮南八公山白塔寺住持,2004年6月补选为淮南市佛教协会会长。2010年在北京大学宗教学系研究生班进修。现为淮南市佛教协会会长,八公山区政协常委、淮南市政协委员、安徽省佛协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第八、九、十届全国代表。

释性空法师虽有这诸多名号,但他做得最多的事情还是传法与讲经,而发生在法师身上的一些故事也一直被百姓们所传颂。说是法师心善,早在广州饶平大佛寺做监院的时候,就常常独自一人,每隔一段时间就去一家孤儿院救济孤儿,这座孤儿院大多都是收养一些被抛弃的女童,由于人数有几百人之多,所以这些孩子常常不得温饱。法师每当化缘得来财物,就会购买一车的食品、粮油、衣物等亲自送到孤儿院,每一次都是放下东西就走,从来不多言语,当地人都知道有一个年轻僧人大慈大悲,救助孤儿。

释性空法师到白塔寺做住持方丈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法师在下山买粮时偶遇一个猎户猎得一头野猪。那头野猪看见法师时拼命挣扎,发出很大的声响,似在求救。法师看见,心中不忍,将所带钱款全部给与猎户,猎户推说钱款不够,想把这头野猪卖与山下野味餐馆。法师只得把猎户带回寺庙,凑齐了猎户所要的钱款,据说有8千元之多,将野猪买了下来。法师在猎户走后,将这头雄野猪放归山林。不料第二天清早,这头野猪带着一大家子又来到了白塔寺,除了有一头雌性野猪外,还有一群小野猪,一直聚在法师禅房外,不愿离去。法师的心里明白,这应该是天气太过寒冷,山中没有食物,昨日雄野猪冒险下山寻食,不想被猎人捉住。现在,带着一大家来找法师寻求帮助。于是,法师便找来一个大的塑料盆,煮了很多粮食来喂它们。后来,这群野猪每日必来吃食,法师也一直给它们提供食物。我有一次拜访法师时,还偶遇这群野猪,并拍下了视频,拿回去给大家看时,无不啧啧称奇。

莽莽苍苍兮群山巍峨,日月光照兮纷纭错落,泉流清清兮洗云沁月,万木葱茏兮鸟兽欢歌。月之夜,佛心一颗常住持,雪之夕,青灯数盏伴菩提。菩萨低眉解疾苦,金刚怒目显神威。佛光普照,万德庄严。浮屠永驻,觉岸普登。证悟光明,大圆满觉。

有诗赞白塔寺曰:隔水红尘断,凌空宝刹幽。龙归山月晓,鹤唳海天秋。正是:历经风雨,几度沧桑。古刹钟声,悠远绵长。我佛慈悲,众生吉祥。佑我中华,日月同光。与天并老,万古恒昌!

(本文发表于《人民文学》专刊,获第八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海内外游记征文三等奖,

(本文发表于《人民文学》专刊,获第八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海内外游记征文三等奖,由《人民文学》杂志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