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萧平:中国画的鉴与赏

2021年10月25日上午,著名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史论家萧平老师,给江苏艺术基金2021年度艺术评论人才培训班的学员们上了一堂题为《中国画的鉴与赏》的课程,这是一堂有关中国画的通识课程,萧老师以深入浅出、条理清晰的语言,讲述了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并且辅以大量图片,使得学员们对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与鉴赏要点,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深度的认识。

萧老师首先从概念入手,介绍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鉴赏中国画,必须把握它的两大特点:一、文人画特质。二、写意性。宋朝以后,中国画的审美发生重大变化,“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文人画备受推崇,文人画与工匠画的重大区别在于,它是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体现了古代文人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中国画的另一大特点是它具有写意性,这和西方绘画有着本质区别,西方绘画讲究客观真实,要求作品接近物体原貌,而中国画却以“观其大意”,“写其大意”为主旨,并不追求完全如实地反映事物,而是强调表现事物的内在精神。南朝画家谢赫提出“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成为中国画创作的重要法则。萧平老师还以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为例,说明中国画的传神特质和对于人物线条的独特运用。

接着,萧平老师详细介绍了中国画的创作工具,即“笔、墨、纸、砚”。毛笔一般以兽毛制作,分为狼毫、羊毫和兼毫。狼毫偏硬,羊毫偏软,兼毫则介于两者之间,不同毛笔的使用,使得绘画作品的表现力不同。墨有松烟墨和油烟墨之分,墨的使用很有学问,清代绘画大师龚贤擅长用积墨法创作,即将墨一遍遍地反复累积,使得墨团中显现出奇妙的层次感和透明感,仿佛其中有空气穿透。现代画家黄宾虹和李可染吸取了龚贤的积墨法并加以发展。纸张又分为生宣和熟宣,写意画一般画在生宣上,工笔画则一般用熟宣创作。生宣是世界上最为敏感的纸张,对水的控制力要求特别强,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明代徐渭的《杂花图卷》就是一幅写意画,至今看起来仍然水墨淋漓、潇洒恣意。砚台有四大名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广东肇庆市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和山西新绛县的澄泥砚。砚台兼有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接着,萧老师深度讲述了中国画的写意特征,他指出,中国画以“意象“为主要特征,“意象”性在写意画和工笔画中同时存在。中国画虽然也有自己的透视观,但却并不像西方绘画那样追求与原物无异的逼真刻画,比如中国画的人物中没有投影,山水画也不讲究焦点透视,一幅画中,甚至可以同时出现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这样的”意象“性,反映出中国画无穷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

接着,萧平老师又谈到了中国画的三大分类:人物、山水、花鸟。人物画出现于战国时期,成熟于唐朝,它是最早成熟的画科,古代人物画家们在实践中总结出“十八描“等描绘人物衣褶的画法,比如唐朝吴道子就开创了“兰叶描”。山水、花鸟画的成熟迟于人物画,山水画完备的主要标志是皴法的形成。皴法是表现山石的方法,马远、夏圭多用大斧劈皴,李唐、唐寅则多用小斧劈皴,董源、巨然根据南方的地貌特点,创造了“披麻皴”。明代董其昌还根据画家的不同风格,提出画史上著名的“南北宗论”。花鸟画自五代到两宋走向成熟,五代时期的花鸟画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即黄荃的画雍容华贵,徐熙的画放逸潇洒,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风格。

对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做过介绍后,萧平老师给学员们展示了大量古代绘画作品图片,有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董源的《潇湘图》,宋代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李公麟的《五马图》、梁楷的《太白行吟图》。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倪瓒的《渔庄秋霁图》、明代唐寅的《李端端图》、董其昌的《秋兴八景》,清代龚贤的《溪山草阁图》、石涛的《维扬洁秋图》等等,萧平老师边展示边讲解,将中国画的有关知识穿插于佳作欣赏的过程中。

萧平老师介绍说,现在西方的很多绘画理念来自日本,比如西方印象派就曾向日本浮世绘学习,日本的浮世绘使得西方国家看到了东方艺术的魅力,其实浮世绘却从中国吸收了许多绘画精华,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国画的对外传播曾经不如日本。西方盛行多年的抽象画概念,其实在中国早就有了,中国画不追求具象的描摹,而是抓住事物的核心精神,这就是抽象性的一种表现,但是中国画的抽象并没有完全脱离其造型,这样的特质成为我们绘画的民族特色,应该好好传承并且发扬光大。

最后,萧平老师说,人类器官中,眼睛是最高级的器官,眼睛对于美的认识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经过训练的。在中国画的“鉴“与”“赏之间,”鉴“相对困难,”赏“则相对简单,中国画可以令人在创作中投入自我、宣泄情绪、书写性灵,如果大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画,欣赏中国画,必将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人生,提升自己的审美境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