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是抗日堡垒
我的家是抗日堡垒
杜兆磊讲述,2021年5月22日
梁圣军、聂建民记录整理
我们杜家始祖杜伯河,原先居住在安驾庄镇南石沟,到了五世杜希颜迁居到马家埠村。杜希颜后代多是读书士子。明朝万历间岁贡生杜璇,历任观城县训导、永安县教谕、镇江府教授。有杜璇建的厅堂,村北杜家林杜璇墓,碑上有“镇江府教授杜璇之墓”等字样。杜崇高是清朝道光举人,家族和名臣徐宗干的关系,也是一则仁义佳话。
我们家就在杜氏最早的宅基,在马埠后街中心位置,杜崇高举人宅路南。以前是我们的伙大门,形制古老雄伟壮观。因为破旧,在1990年拆除。大门里边到解放后居住着五六户人家,各自有独立的院落。大门里是南北胡同,东有三间老厅房,据说这是杜璇建的厅堂,四梁八柱,先架后起,青砖到顶布瓦屋。前有厦子,粗大的抱柱有石鼓,上有绘画牙木装饰。外面看是道士帽子样的前大后小。梢头是五层磨砖花纹,后面中间有磨砖雕花门,顶上叠瓦成脊。我从小听人说:泰安知府下乡视察民情、听讼案子来到马埠,就住在这个大厅。改革开放后,这个厅堂居住着杜云松老师一家。现在还矗立在村中。
我的高祖杜继舜是乡饮介宾。当时的乡饮介宾,都得是地方上有名望的人物。我们家在胡同西,是个独立的四合院,从我老爷爷就居住在这里。三间北屋山墙是里生外熟,里边是土坯外皮是青砖包称,梁廪粗大上覆盖芭砖布瓦。门板大黑漆油光锃亮,门里有丹红漆。窗户木窗棂上,外面黑色,里边用粉连纸裱糊,有红色的窗花。门窗都是大红油漆描线。二间东屋,二间西屋,带大门三间南屋。各房成丁字布置,大门在南屋西头。院子东南角为石磨、猪圈、粪坑、茅子(厕所)。北屋、东屋、南屋都有内外门。西屋存放农具家什,里有非常隐蔽的暗室,用家什一挡,谁也不知道。
我老爷爷(曾祖)杜绍斌生于1880年。他是个老四书柱子,到老是个有知识、有见识的农民,划成分时是中农。我爷爷杜登位字冠五,娶张家孝门张明寅长女,仅一年爷爷就因病去世了。那时祖母十九岁,把我父亲杜云读从小为过嗣为子,守寡二十多年。祖母去世后,老爷爷要为他立贞洁碑,1940年请东赵庄的石匠范汝让刻石碑,碑帽二龙透光样式,前带香案的石碑字据条式写好了,定金也给了。因为抗日战争转入困难时期,日本鬼子频繁扫荡,石碑没有做成。范汝让是我们这片著名的石雕艺人,安驾庄地方的好多碑都是他刻的。1941年,通过至亲张兴峰请五祖庙的老秀才滕大章撰文墓志。滕大章是当时我们西南乡最有名气的写家,西浊头的抗日烈士李子英墓表,就是他撰写的碑文。滕大章为我奶奶撰写的节孝碑文草稿还保存着。
我家就是抗战堡垒户。老爷爷他同情革命,支持抗日。武希贤大名武圣域,是北石沟村人,是咱们泰西抗日的一面旗帜。1938年到1942年,他任职山东抗日游击纵队六支队独立团团长、泰西县县长期间,在西南乡开展游击战,经常居住在我家。除了我家地方背角、便于隐蔽、进出方便外,更重要的是他都夜晚活动,白天休息。来到我家,把匣枪往桌子上一放就去北屋西里间睡觉。他睡几个时辰,老爷爷就在院子里坐几个时辰,听动静。爷爷每次都是打发武希贤吃过饭再走。至于去了哪里,什么时候再来,都不确定。当时村里的抗日干部王维富、任兴家等,老是感觉我家有人来往,也不方便问。武希贤给我家留下一只匣枪,给我爷爷防身用,后来我的几个哥哥还拿着玩,最后丢失了。1941年建立的泰西三区和区队武装,当时的抗日区长兼区队指导员王乐耕(王付泉村人),和我们村在边院、安庄据点的伪军大队长刘岱宗合议事情,有时候也选在我家。刘岱宗最后带领两个日本兵投向八路军。
解放时建立马埠十二区,区委在东边杜璇的厅堂办公。解放后,区委陈书记和他妻子李老师,带一个女孩在我家北屋西里间住。我老爷爷住东里间,我父母居住在东屋。那陈书记家的小女孩很有礼貌,进我家大门走边上,一边动静也没有,怕打搅我家。我们关系很融洽,就像一家人。我家北屋里贴有几张漂亮的年画,就是陈书记夫妇留下的,挂了很多年。
我父亲杜云读1930年生人,十几岁就是儿童团员,为他们站岗放哨、传送信儿。1950年20岁在区干部的启发下入党,曾任王庄乡团委书记、肥城县农村工作部干部。因家庭负担重,1959年被我老爷爷强制回乡务农,为此砸坏了我父亲的自行车。
我生于1952年,12岁为村里送报刊杂志,中学毕业后在生产队当会计。经常与老教师老干部谈话。所以队村里的人事、沿革等事情知道不少。落实政策时,因为文笔好,口风严,从不乱说,县里指定我为村里几个解放前参加工作的人写材料。后来我在乡镇建筑公司当会计,现在年纪大了,也出不去了。我老伴多年患病,今年(2021)过年后去世。两个女儿出嫁,都搬去城里居住。我对村庄和这里的生活有感情,不愿意离开这老窝。现在土地流转给大户集中种植。我不种地了,也不能闲着。2012年开始练书法,诸体都学,打发时光罢了。
我为人写的材料草稿,后来放地上受潮,损毁了。我家还有祖先牌位,双重扣合样式和白色木质,都是罕见的。我家几十份老文书,有地契、房契、分单、生辰八字,都妥善保存着,特别是滕大章写的碑文和刻碑字据,特别珍贵。村里建立民俗博物馆,我带头捐献了我家的南屋老屋门、石磨盘等。我父亲去世后,老宅房子空闲,我决定捐给民俗博物馆利用,恢复1940-1950年代的模样,让子孙后代来瞻仰先辈的活动遗迹,为红色教育和乡村旅游出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
(没记录,第二天默写出来,2021-10-1改)
作者简介:
梁圣军,文化学者。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