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且涟猗 || 看看百年前的教育 ——观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

清 且 涟 猗

风 流 著

窗 外

看看百年前的教育

——观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

近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正在播出23集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反映伟大领袖毛主席少年时代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的读书生活,我一集不落地坚持收看着。除了题材本身的吸引力,该剧呈现的主题——如何教书育人,也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叩击着我的心弦。作为也曾教书数载的师范院校毕业生,转眼间,告别学生时代快二十年了。其间亲身感受和耳闻目睹的当代学校教育,同该剧展示的百年前的“一师”生活相比,实在令人感慨万端。

早5点多起床,晚10点钟放学,课外活动时间一再压缩,晚自习讲课,星期天补课,上级一来检查就赶紧更换课程表,安排学生弄虚作假……截至今日,凡是上过学和教过学的人,如果凭良心说话,谁也不能否认这个事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的素质教育喊了那么多年,可教育现状究竟如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教书育人,这些问题,大家谈起来都头头是道儿,但做起来呢?

记得前几年搞过一阵“素质教育”。面对早早放学的学生,教师不知道怎么教了,家长抱怨学校抓得松了,某些领导也责怪教育管理有问题了。于是,“一放就乱”的“素质教育”草草收场,令教者、长者、管者舒适放心的应试教育又大行其道,且日甚一日,连向来教育环境较为宽松的大城市里的学校也互相攀比,片面追求起升学率来了。唯独一条,不管“学者”的感受。其实,有些老师也明白该怎么做,但苦于体制,无可奈何。于是,“豆芽菜”与“小胖墩儿”成为学校里两道对比鲜明的“风景线”。学用脱节,这种现象也早已见怪不怪。

还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县城唯一的高中读书。那时,课余时间校园里到处弥漫着王洁实、谢丽斯等人演唱的校园歌曲;来自农村的学生娃,渐渐习惯了晚饭后的散步;并不宽阔的运动场上,总是闪现着师生互动的身影;邮局门口的书摊前,挤满了一群手捧青春杂志的文学少年……可惜,这样的场景早已成了明日黄花。如今,我的母校也淹没于应试教育的大海里。倒是有几位老师如愿以偿地坐上了校长、副校长的宝座,还有我当年的几位同学,也身不由己地在茫茫学海里上下沉浮着。

“救救孩子!”二十年前读大学时,师与生就对鲁迅先生这句振聋发聩的名言,发出新的沉重的慨叹。在我们走出校门走上讲坛后发现,让咿呀学语的少儿一个字一天写几十遍这类的笑话,在某些地方,仍是不幸的现实。检查老师的教案,查页数,看字数,统一所谓的“先进模式”,这竟是某些“名校”、“名师”的制胜法宝!

今观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大为感动。剧中孔昭绶校长的胸襟与气度,杨昌济先生的学识与眼光,少年毛泽东的志向与博学,连同整个湖南一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开放搞活的教风学风,团结向上的昂扬正气,志存高远的境界追求,无不展现出“少年中国”的勃勃生气。那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有幸得遇真正的名校、名师,如沐春风,如鱼得水,虽身处“峥嵘岁月”,但仍能够“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他们踏浪湘江,雨登岳麓,组建“读书会”,纵谈天下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何等的痛快淋漓!一师能够培养造就一批日后“到中流击水”的国家栋梁之材,绝非偶然。

反观近百年后今日之学校教育,虽不乏如孔、杨之辈的有识之士,亦不缺数十年教改之尝试实践,但仍自觉不自觉地因循着陈腐的“张干模式”,束缚了老师的手脚,禁锢着学生的思想,复制着一台台学习机器,克隆出一个又一个新的“张干”。教育的症结究竟何在?很多老师也与我深有同感:应试教育的评估标准,永远难以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接轨。在一个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指挥棒”下,学校教育必然不会奏出一曲和谐的乐章。

百年之后,子孙后代又如何看待我们今天的教育?新世纪启程不远,愿《恰同学少年》一剧能让更多关心教育、热爱教育、从事教育的人获得更多的启示。

情虽切,言未尽,血犹热。不顺耳处,尚祈容之。

2007年4月1日于“一鹤轩”

作者简介

风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山东肥城人,肥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室主任科员。文史学者、业余作家。1967年4月生于泰山西南、汶水之阳东军寨村。1988年7月毕业于泰安师专中文系并参加工作,1995年7月函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由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转任乡(镇)党委宣传干事、党委秘书、党政办公室主任,后调市优化办(纠风办),再调市政协。曾任肥城市左丘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研究员,泰安市重点社科课题负责人,肥城地方志特约研究员。个人业绩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肥城年鉴(2018)》《边院文化》和新编《边院镇志》以及肥城市情网等,在新浪网建有个人博客(风流的博客)。斋名泰山西麓一鹤轩。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诗词,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青年文学》《泰安日报》《泰山学院报》等,入多部文选。出版散文集《清且涟猗》《甲午书简》。2017年1月,《甲午书简》荣获泰安市人民政府最高文艺奖“第三届泰安市文学艺术奖”三等奖。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左丘明文化和肥城历史文化。主编、合编(副主编)、参编和策划文学、历史、文化、教育、党建、史志等各类图书20多部(正式出版11部,将出2部);创办左丘明研究唯一专门杂志《左丘明文化》(省内部刊号),主编(执行)8期;在省级和泰安市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消息与通讯百余篇。多次荣获省市以上文学奖、新闻奖、社科奖。2016年4月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作品推荐:

清且涟猗:

清且涟猗 || 作者简介和目录

清且涟猗 || 追水(自序)

清且涟猗 || 风流说风流

清且涟猗 || 泉城诗韵

清且涟猗 || 西溪琴韵

清且涟猗 || 肥城桃韵

清且涟猗 || 桃乡三月天

清且涟猗 || 小城

清且涟猗 || 桃园寻花

清且涟猗 || 刘台有桃

清且涟猗 || 清谷鹅黄

清且涟猗 || 春游宝金山

清且涟猗 || 北阁情思

清且涟猗 || 探访微山湖

清且涟猗 || 江南行

清且涟猗 || 风中翻卷的树叶成了花

清且涟猗 || 夜行太行

清且涟猗 || 英谈谈英

清且涟猗 || 邢台名片

清且涟猗 || 清且涟猗

清且涟猗 || 种麻人家

清且涟猗 || 编席

清且涟猗 || 赶集

清且涟猗 || 推磨

清且涟猗 || 第一件背心

清且涟猗 || 瓜田月夜

清且涟猗 || 独轮车

清且涟猗 || 泰山脚下的记忆

清且涟猗 || “未了湖”畔未了情

清且涟猗 || 穿越冬夜的浓雾

清且涟猗 || 黑夜中的彩霞

清且涟猗 || 在镇政府过年夜

清且涟猗 || 清明

清且涟猗 || 历史的土堆

清且涟猗 || 书法家的队伍

清且涟猗 || 烟笼寒水月笼沙

清且涟猗 || 山那边

清且涟猗 || 鸟鸣窗外

清且涟猗 || 乡音已改

清且涟猗 || 屋檐下

清且涟猗 || 梦里寻她——关于母亲的记忆

清且涟猗 || 母亲远行三十年

遥远的感动

我想母亲四十年

清且涟猗 || 献给妻子的歌

清且涟猗 || 美人蕉——寄语白露王玲夫妇

清且涟猗 || 小院儿

清且涟猗 || 另一处精神家园

清且涟猗 || 逢年过节通个话

清且涟猗 || 月圆白楼

清且涟猗 || 有这样一对夫妻

清且涟猗 || 桃源书痴 ——记青年书法家白露

清且涟猗 || 洁白的纱巾

清且涟猗 || 乡间有个尤大夫

清且涟猗 || 最后一叶的绿色  ——读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

清且涟猗 || 一只不同寻常的茶缸  ——万全的散文《搪瓷茶缸》读后

清且涟猗 || 诗情画意说雁荡  ——周瘦鹃的散文《听雨听风入雁山》读后

清且涟猗 || 震撼人心的一朵奇葩 ——张琦的散文《心中有了您》读后

清且涟猗 || 心灵的回乡之旅  ——读汪汶洋的散文《我磕头的经历》

清且涟猗 || 生命的延续  ——梁圣军散文《父亲是天》的文化视角

清且涟猗 || 领袖泪,凡人情  ——影片《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中的毛泽东

清且涟猗 || 看陈道明演康熙

甲午书简:

甲午书简 || 作者简介和目录

甲午书简 || 序 言(一)

甲午书简 || 序 言(二)

甲午书简 || 立春书简——过年 · 百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