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纪事《(三)乡村老师》】/ 赵春风

(三)乡村老师

赵春风

我上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参加过许多培训班、补习班,教过我的老师有上百名,但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引领我的乡村老师。

我的家乡在关中北部农村,我上小学、初中是在上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学校就在邻村关庙,那时学校老师绝大部分家就在附近,放学后,老师就干农活,养家糊口。有时同学们赶集上会,能看到老师和农民一样收庄稼、往地里拉粪,多少有些难为情,不好意思开口叫老师,低着头就走过去了。我上高中是在镇里,高中老师拿工资,穿得就阔气些。可那个年代又是学工学农、反击右倾反案风,又是批林批孔、反击教育思潮,两年时间就这样虚度了。后来上大学,才发现自己的知识有明显的断层,可怜的一点基础还是小学、初中打下的,后来坚持自学又补充了一些。就是这些粗手大脚、身上粘着柴草,靠挣工分,有时也填不饱肚子的乡村老师,给了我基础知识,给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有一个宋老师(已记不得姓宋还是姓孙,名更记不起来了),上课时拿本《解放军文艺》,边读边讲里面的故事,动情处,老师眼晴红红的,声音哽咽,教室里鸦雀无声,我们小小的心灵被震撼着。当时农村学校,没有什么课外读物,象《解放军文艺》这样国家级文艺刋物听也没听说过。我羡幕老师,也被老师讲的故事和作品的优美语言所感染。

宋老师调走后,邻村邓家沟的王伟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王老师阔脸、大眼,皮肤白白的,是个阳光帅气的大小伙,但在我的眼里很威严,不敢冒犯。王老师走路步子很大,在黑板上写字一步跨在这边,一步又跨在那边,有时还蹲个马步,一会就把黑板写得密密麻麻。王老师教我们写作文极为用心,狠不得把肚子的知识都掏给我们。农村学生课本以外的知识了解得少,作文提高慢,受当时形势影响,作文内容大多是做好事、参加集体劳动。把这样的内容如何写活,王老师从开头、结尾、结构、人物、谴词造句,反复举例,循循诱导。把他认为好的词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先“描红”,再“创作”。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讲解修路为内容的作文时,针对许多同学通用的“用铁锨装土”这一照搬劳动场面问题时,他用了“扬起银光闪闪的铁锨”一句,使动感和美感很好地结合起来,后来我按王老师讲的“照猫画虎”,“加盐添酸”,作文水平有了提高,也得到老师的表扬。

上初中时,学校调来了一名校长,叫朱良谋,朱老师中等个儿,大背头,永远的灰

布对襟衫,现在人叫唐装。朱老师不苟言笑,一副老学究的样子。朱老师欣赏我的作文,他在班上放声朗读。他越是这样,我越用心,我的作文提高很快。更重要的是朱老师给了我信心。那时我的家很穷,穷得为免五毛钱学费,小队开证明,大队盖公章,学校比照研究做决定。人常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我当时吃不饱,穿得烂,总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孩子,常常觉得委屈,抬不起头,自尊心受到伤压抑。老师的肯定与鼓励,使我明白了自已并不是一无事处,心里亮堂了许多,学习更加刻苦,遇到国难也能咬牙挺过来。

我参加工作后,陆续发表了一些小说、散文和新闻作品,退休后作为爱好和乐趣写写诗歌,半辈子跟文字打交道,虽不是什么作家,也是一个主要靠文字吃饭的人,感谢把我引进门的乡村老师。

八十年代初,我回家探亲,在去县城的路上,碰见步行的王伟老师,赶紧跳下自行车问候。王老师仍然跨着大步子,拖着一双重重的布鞋,尘土溅在鞋面和裤腿上,还是一身农民打扮。告别后,我心里酸酸的,一肚子知识,教书育人这么多年,生活并沒有多少改变,一辆自行车也买不起,去趟县城来回20里路,还得跨着他那大步子走。

前年我的侄子结婚,在酒席上我看见了王伟老师,见他面色红润,身体硬朗,心里很高兴,恭恭敬敬的叫声老师,弯腰敬酒,尔后师生共饮,心里畅快。得知老师早己转为公办,拿工资在家侍弄他的二亩三分地,学生心里安然得很。

今天是教师节,衷心祝愿我的老师,身体健康,事事顺心。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赵春风,男,陕西乾县人,1976年入伍,在部队工作26年。爱好文学,发表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近几年以写小诗为主。


主       编 :张    彦

执行主编 :槐自强     巨石

执行主编 :郭   旭      韩晓

顾主编问 :周海峰     苦艾


泾渭文苑:

一、关于稿费,打赏所得的稿费,


60%为作者所有,七日内结算。


剩余用于平台维护。


(0)

相关推荐

  • 吾父吾师

    本文作者:李志强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十三个年头了.在父亲刚刚去世的一年里,几乎每天夜晚,我都会梦见父亲.妻子说:"那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啊!" 父亲是五九年毕业的师范生.记事起,就 ...

  • 谦谦君子风,悠悠文字情―赵德发老师印象记

    近几年来,我的兴趣完全转移到了写作上,开始大量阅读,并希望能认识更多文学领域的良师益友,期望能够学到些东西 这时候,真的就机缘巧合认识了赵老师,见过几次面.每次日照书城搞读书会,赵老师总是按时来参加, ...

  • 亲爱的老师

    小学三年级,因为搬家,我转学到铁路第二小学. 进教室前,我被带到操场北侧一栋平房里靠近大厅的教师办公室.学校共有南北两栋平房,这种平房比一般的房子举架高很多,有极宽大的窗子,外墙砖漆成褚红色,窗子是橄 ...

  • 难忘恩师情

    师恩难忘 初秋是启动丰收的季节."白露"刚过,州城到处洋溢着"喜迎全运火炬,建设大美商洛"的浓浓气氛:城郊的农人们忙着收拾地里的菜蔬,预备新一轮的播种:学校老师 ...

  • 【童年纪事《(四)三代人的“六一”》】/ 赵春风

    三代人的"六一" 赵春风 我懂得六一儿童节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那时我的家乡农村很穷,学校组织庆祝活动往往要求服装统一,"上白下蓝",什么蓝裤子都可以,但白衬 ...

  • 赵戡:童年纪事〈四〉我要上学

    童年纪事 〈四〉我要上学 赵 戡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我已七岁多了.父亲继续打铁,母亲依旧挣工分,爷爷也不例外,哥哥早已上学去了,我也天天嚷着要上学,父母却不至可否,家里常常只留下我带妹妹.父母严 ...

  • 140㎡四室三代人,简单装修也完美

    三代人居住,基本算是刚需入住,一切从简,但是也不能太过于寒酸,该做的功能一定要做到位,添加一点自己的小喜好就行. ▲原始结构图 1.四室户型,有单独门厅,但是空间有限无法布局鞋柜: 2.餐厅太小,让阳 ...

  • 150㎡四房三代人,五口之家现代大宅

    对于大户型来说,相对能好设计,所有收纳都可以满足,即使户型不规整,空间总能弥补.今天这套属于四房空间,三代人居住,只需要保留三房即可,留出一间刚好能作为机动空间.因为是刚入住的样子,所以看起来非常整洁 ...

  • 赵戡:童年纪事/牛高马大的村民扭扁担输了,为什么蹲大牢三个月?

    童年纪事 赵 戡 我出身农村,确切地说出生于石马井村一个叫顺公祠的农家小院,那里的旮旮旯旯留下了我童年的足迹. 顺公祠 顺公祠,据说是李氏的祠堂,青砖粉墙,雕梁画栋.祠堂四周屋檐高翘,镇着神兽,屋脊隆 ...

  • 赵戡:童年纪事〈二〉巴耳朵

    童年纪事 〈二〉巴耳朵 赵 戡 顺公祠里住着九户人家,四户姓赵,四户姓申,一户姓李.姓李的是生产队长,颇讨人嫌,他耳朵田畸形且背,吃软怕硬,人称"巴耳朵"的便是.其他各家各户都是拖 ...

  • 赵戡:童年纪事〈三〉 洗脸吃饭

    童年纪事 〈三〉洗脸吃饭 赵 戡 在我的记忆里,童年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半饥饿状态,总是饿,总是想呷,好像从来没有吃饱过,这种感觉直到上初中才慢慢消失. 父亲是个铁匠,经常天未亮就已出门.他要翻过一座山, ...

  • 邻居八家之六:一家三代四口人

    编者按: 做为编辑,很欣喜收到国印老师的赐稿!他笔下朴实的语调.鲜活的人物.温暖的情感总是能勾起人浓浓的乡愁.文中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幅满是时代气息的深长画卷:是一种时光很慢.车马也很慢.邻里之间亲密友 ...

  • 赵珩·彀外堂 | 书房里藏有家族四代人的档案

    绿茶按|赵珩先生的彀外堂,是读书人的理想书房,有琳琅满目的书籍和书物,还有家族四代人的档案.书房里书桌.书架.台灯.摆件等等,每一样都有其故事和历史,听赵珩先生讲述彀外堂里里外外的故事,就是一幅丰富. ...

  • 赵小楼:《天道》《遥远的救世主》解读(15)客观的客观:十年寒窗怎能比得过别人三代人的积累?

    关注赵小楼,与10000+人一起重读天道,学习强势文化思维! 上节我们说到了詹妮,她具备今天的高度,以及她所具备的只属于她的条件的可能,相比于同样是柏林大学毕业,为了德国的一纸永久居留而在柏林奋斗了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