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
川乌的功效与作用,中药制川乌,生川乌
中药川乌是毛茛科草本植物乌头的块根。中医认为川乌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与作用。常见如制川乌、生川乌等。
基本信息
川乌头,制川乌,川草乌。
本品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块根。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湖南等地。
夏秋季采挖,晒干生用或炮制后用。
制川乌:取净川乌,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小时(或蒸6~8小时)至取大个及实心者切开内无白头,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片,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cm。表面褐棕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
辛、苦,热;有大毒。
入心、脾、肝、肾经。
功效与作用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本品辛散苦燥,热能胜寒,风寒湿祛,经脉畅通,气血行则疼痛止,故有此功。
1.用于风寒湿痹。本品能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治寒湿头痛、身痛、历节疼痛、不可屈伸者,常与麻黄、白芍、黄芪等同用,如乌头汤。若治中风手足不仁、筋脉痉挛,常与乳香、没药、地龙等配伍,如小活络丹。治痹痛,不仅内服,也可外敷,如《太平圣惠方》治腰脚冷痹疼痛,川乌为末,用醋调教贴。
2.用于诸寒疼痛、跌打损伤、麻醉止痛
本品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若治寒疝腹痛,手足厥冷,单用本品浓煎加蜂蜜服,即《金匮要略》大乌头煎;若阴寒内盛所致心腹冷痛,可与附子、干姜、蜀椒等配伍,如《金厦要略》乌头赤石脂丸;治外伤瘀痛,常与乳香、没药、三七等活血化瘀药同用;取其麻醉止痛作用,可做手术麻醉用药,多与蟾酥、生南星、生半夏等同用,如外敷麻药方。
3.治寒湿阴疽
借用本品辛散热胜寒湿之性,外用能消肿溃坚、祛腐,用治寒湿阴疽,以坚肿不溃或溃后顽腐不化者为宜。如《外科正宗》四虎散,治阴疽肿硬,可与天南星、半夏、狼毒为末,猪脑捣敷。若配伍清热解毒之品,可用治一切痈疽肿毒。
4.用于“冻结肩”
以川草乌、樟脑各90g,研细末,每次以适量药末加老陈胎调敷患处,1日1次,治疗“冻结肩“(肩关节周围炎)35例,一般3次即可见效,结果治愈22例,显效8例,好转4例,无效1例。
此外,川乌也可用治卒中不省人事,口眼歪斜,痰气上壅,喉中喘呜者。如三生饮,以生川乌与生附子、生南星及木香同用。
食用方法及注意
3~9g,煎服。若作散剂或酒剂,应减为1~2g,入汤剂应先煎0.5~1小时,外用适量。一般制后用,生品内服宜慎。
现代研究
川乌含多种生物碱,主要是乌头碱、异乌头碱、次乌头碱、素馨乌头碱等。
(1)乌头有镇痛、镇静、抗炎、局部麻醉等作用。
(2)小剂量乌头碱使心跳减漫,大剂量则引起心律不齐、传导阻滞,甚至心室颤动。
(3)对动物试验性“关节炎”有消炎作用。
(4)次乌头碱和乌头原碱对于因注射菌苗而引起发热家兔有解热作用,但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5)乌头碱毒性很强,其小鼠皮下注射的LD50为0.295mg/kg,但加热可使毒性降低。
川乌
中毒与解救
乌头的毒性成分主要为乌头碱,若经炮制与较长时间高热煎煮后,可分解乌头碱而使毒性降低。乌头碱0.2mg口服均易中毒。
口腔灼热,口咽部、食道、胃部有烧灼痛,流诞,恶心呕吐舌唇、四肢及周身发麻,继之运动不灵、头昏眼花、疲倦、呼吸困难、口干、腹泻、面色发白、瞳孔散大、皮肤冷而粘、胸闷心慌、心律紊乱、烦躁不安,渐至痛觉减退,心跳减慢,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二便失禁,严重者呼吸中枢受抑制,心脏停搏而突然死亡。
用1:2000高锰酸钾溶液或2%鞣酸洗胃,酌情给予催吐剂,口服活性炭,或给盐类泻剂,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对症治疗,若麻痹严重者,及时使用尼古刹米等兴奋剂,注意保温,必要时给氧,或行人工呼吸,呼吸受抑制时,可行气管插管的人工呼吸法,心跳缓慢而弱时可皮下注射阿托品等药物。
中药可用生姜120g,甘草15g,或绿豆120g,甘草60g,水煎服。也有报道用金银花60g,绿豆60g,甘草15g,生姜15g,水煎兑白糖服,有一定疗效。还有用甘草、黄连等煎汤服以解其毒,也有用肉桂泡水催吐,上药择一方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