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中秋赏月,一定要去新建成的龙潭公园。晚上十点多,妻子带着疯玩了一天的小孙女已经安然入睡,儿女们在各自的房间里玩着手机,我悄然下楼,信步前往。马路两侧几处稍微宽阔的空地上,音响在播放着经典的流行歌曲,一群群男女伴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公园正门石牌楼前的小广场上,则围着一群爱好戏曲的“票友”,他们或坐或站,随着曲调摇头晃脑,乐在其中。圈子中间,端坐着四五个老乐师,卖力地操弄着手中的乐器,熟练的手法显露出深厚的功底。演员并不固定,任何一个围观或者路过的,只要有勇气站出来,拿起麦克风唱一曲,都能赢得高声的喝彩和阵阵掌声。可惜,我不好这口,便迈步进入公园。公园里人不多,路灯、草坪灯都没开,有几对年轻的情侣,循着手机的光亮在小径上散步。借着月光,我径直来到延庆寺的山门前,沿着围墙向西,小心走过“老海眼”,在观景台找个台阶坐下来。从中间那座五孔石桥状如满月的桥洞望过去,龙潭南半部分的水里,倒映着建业桂苑工地上几座高耸的塔吊、未完工的高楼,还有已经入住人家的点点灯火。一轮圆月在轻薄的云层里若隐若现,和黑黢黢的舍利塔一起印在眼前的水底,与那条无人驾驶的小船一起在水中摇曳。由于断断续续下了七八天雨,昨日才放晴,草坪上、灌木丛里弥漫着湿润的空气,天空不是那么的清朗,月光也不如中秋时那么皎洁,整个龙潭水汽氤氲,呈现出一副“烟笼寒水月笼纱”的绝妙景致,别有一番韵味。回想起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来龙潭赏月的情景,感觉却又大不相同。三十多年前,我高中毕业后,成了乡村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领着十五六个娃娃,教四门功课。每天繁琐的工作也束缚不了年轻浮躁的心,所以经常骑着父亲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东村西庄找同学疯玩。偶尔一次,听伯王庄的向东提起他们那里延庆寺的舍利塔,和被誉为济源古九景之一的“龙潭夜月”,顿时勾起了我们的兴趣,便相约几个好友在中秋之夜去看一看。怀揣着好奇的冲动,我们四五个人于下午六点准时聚到向东家。站在巷口,远远就能看到一座高塔在夕阳余晖下泛着金光,显得古老而又庄重。关于舍利塔的历史,向东从小听老人们讲的多了,耳濡目染,自然就成了我们的导游兼解说员。延庆寺西围墙外,一路之隔便是龙潭。东西宽二十多米,南北长约五六十米,潭水清澈,边沿长满了茂密的水草,潭西北角不时有水泡冒出,俗称“老海眼”。据说此泉眼与东海想通,老龙王常来常往,这汪水潭也是他的栖身之所,谓之龙潭。从古至今千万年来,泉水喷涌,不枯不竭。多余的水从东南角一个豁口溢出,这就是天下四渎之一——济水的西源龙河。天色尚早,向东提议先观看舍利塔。进入龙潭学校,除了几个打乒乓球的孩子,学校很寂静。舍利塔在校园西北角,却看不到延庆寺的庙宇。向东解释说:“从前有个大殿,我父亲小时候就在那里面上学,因为年久失修,文革时期拆了,由周边的纸厂、化肥厂、电厂共同出资建起现在这个两层的教学楼,附近两三个村子和企业的孩子都在这里就读。”来到塔前,只见塔高七层,二三十米高,六棱六角,全部由青砖砌成,每层每面都有一百多座砖雕的佛龛,每座佛龛里都有一尊佛像,慈祥端庄,神势肃穆,线条流畅,令人肃然起敬。从南门进入塔内,中心有宋碑一通,由于光线昏暗,也看不清上面刻的内容。向东信誓旦旦地保证:塔的下面一定有佛祖舍利。塔的北面还有一个入口,有梯级只能上到第二层,隐约可以看到内壁上也有大量的佛像。向东说这塔已有千年的历史,上面的木质楼梯,早已朽掉,上不到塔顶,由于塔内外有一千余尊佛像,所以又名千佛塔。从塔里出来,向东指着围墙边一处建筑的地基介绍:“这就是四令堂的遗址,宋代济源县令陈省华有三个儿子在此读书,后来都高中状元,'卖油翁’里那个射箭高手陈尧咨,就是其中的武状元。后人就在这个地方建一座祠堂纪念他们,这里也成为天下文人高山仰止的地方,被誉为文峰之地。”一席话惊得我们几个瞠目结舌,不胜唏嘘,真没想到这么不起眼的地方,竟然蕴含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天色渐渐暗下来,肚子也“咕咕”叫起来。向东带着我们到南边化肥厂大门外一个小饭馆,简单叫两个素菜,一捆啤酒,边喝边聊,等着月亮上来。席间我问向东:“这里历史文化真是太丰富了,只是这空气,实在不敢恭维。”向东端起啤酒一饮而尽,无奈地说:“南边是化肥厂的氨气,东边是县纸厂的碱气,东北有电厂的粉尘,空气能好吗?我们住的久,早已习惯了。不过也有好处,附近村里很多人能上班,还有不少人有拖拉机靠着这几个企业搞运输,收人比当农民强多了。”酒足饭饱,云淡风轻,一轮圆月已经悬在舍利塔的上空。向东带着我们来到龙潭西北岸一片杂草丛生的地方,说这个位置才是赏月观景的最佳地点。果然,潭水中倒映出清晰的塔影、斑驳的树影,而月亮则如同一只玉璧印在潭底,放射着皎洁的清光。刚刚几个人还嬉笑打闹寻章摘句的比赛诗文,在这一刻,浮躁的心蓦然沉静下来,远处工厂里机器的轰鸣,草丛里秋虫的鸣唱此时已充耳不闻。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生怕有一点动静,就会破坏这幅巨大的水墨画。偶尔有片淡淡的云彩飘过,让人疑惑是云在动,亦或是月在动,时间似乎被定格下来。突然,一条小鱼跃出水面,又轻轻地划入水中,激起一层一层的涟漪,塔影、树影、月影不停地打着褶皱向四周荡漾开去。不知是哪个,长长出了一口气:“醉了,醉了……”夜凉如水,不知不觉中,已更深露重,一行人才恋恋不舍地散去。两年后又去了一次,龙潭的水已经不能外流,成了一潭死水。询问旁边一位老者,答曰;“有人崩鱼,把老海眼炸坏,出不了水,真是作孽啊!”“唉!”我禁不住一声长叹。其实老海眼不出水,跟炸鱼没有丝毫的关系,周围的纸厂、化肥厂、电厂都是用水的大户,数十年不停地抽取,地下水位越来越低,自然不会有泉水涌出了。没过几年县纸厂因为连年亏损且污染严重倒闭,化肥厂和电厂因产业升级另外选址扩建。龙潭周围除了学校、村庄没变,只剩下摇摇欲坠的破厂房和满园的荒草,而龙潭则彻底没水了,成了周边人们倾倒垃圾的场所。三年前,我搬到离延庆寺不足一公里的龙潭花园小区居住,才发现,这里的变化之大完全超乎想象。昔日破旧的厂房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的住宅小区,龙潭学校搬到不远的太行路。龙潭周围很大的范围被铁皮瓦圈起来,根据规划图,这里要建一个占地300亩的龙潭公园。每次经过,我都会停下来,透过铁皮瓦的缝隙观看施工进展。直到今年春天公园开放,才得以故地重游。公园的正门是一座高大的石牌楼,正中刻着龙潭公园,两侧则镌刻着北宋名相富弼《题龙潭诗碣》里的诗句:“更依云岩构兰若,直疑风物胜江南。”进门是一条宽阔的石板路,道路两旁新植着高大的银杏树,往前直达延庆寺刚整修过的山门,寺院围墙也刷上了暗红色的油漆,终于有了些许寺院的庄重。舍利塔也被修缮保护,看起来更清俊挺拔。因干涸而几乎被垃圾填满的龙潭被重新开挖,水面也大了很多,只不过水是人工注入的。“老海眼”的位置竖着一块三四米高重达几十吨的巨石,上面龙飞凤舞书写着斗大的三个字——“老海眼”,倚着巨石堆砌成一个假山,假山的前边由几十块石碾子大小的石头,围一个十几平方的池子,里面铺一层河卵石,中间是输水的管道,启动的时候,水从假山上,池子里流出来,犹如泉水喷涌,蔚为壮观。一弯五孔石桥,把龙潭分为南北两部分,两边各有一条小小的画舫在随意的飘荡。而当年我们为了一睹胜景,而被蚊虫叮咬的荒草丛,修了一个能容纳百人的观景台,塑胶地面,平整而又美观,沿观景台拾阶而下五六步,便可以触摸到清澈的潭水。沿潭一周种植着几十棵碗口粗的金丝垂柳,枝条盘旋,树形优美。四周铺着翠绿的草皮,到处种植着龙柏、银杏、女贞以及各种四季常绿的灌木,几条蜿蜒小径盘旋其中,到处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公园周围,还分布着五六个住宅小区,占地一千多亩的济源市植物园,以及仰慕“文峰”盛名而来,斥资2.4亿,占地168亩,可容纳3000多学生的延庆外国语学校。与之相关的超市、商铺、饭店、医疗机构一应俱全,龙潭的周围已逐渐成为济源北部最大的生态宜居之地。龙潭三十多年的变迁,让人叹为观止,这些都和济源这三十多年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近三十多年来,济源行政级别的多次变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从撤县建市,到脱离焦作管辖升格为省直管市,再到现在全国首个产城融合示范区,无不以强大的经济发展为后盾。并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绿化率、城镇化率远远高于全省全国的平均水平。今天的龙潭乃至整个济源,处处小桥流水,四季树木常青、繁花似锦,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在这优美的环境里享受着美好的生活,正是:
作者简介:王三全,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爱好读书,偶尔写点小文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