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催促,孩子越茫然……做父母最珍贵的能力,是帮助孩子建立内驱力 | 育儿杂谈 10

作者:刘芳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从业12年,个案累积2000小时

上一周的育儿杂谈,我简单聊了聊关于孩子没有内驱力的问题。

(链接在此不想去学校,不想活着……去哪里比怎么去重要多了 )

内驱力,好像是一个很专业很理论性的词,但却非常常见,在孩子的一生,在我们的一生。

但很多人的内驱力并没有建立起来。这个时代更甚。我们被一种竞争内卷的文化裹挟,孩子刚一出生,父母就已经是非常焦虑的状态。一个人在焦虑的状况下,一定会想办法去减轻焦虑。而孩子就成为了首当其冲的可以下手的人。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闭环的逻辑:很多父母会认为,没有孩子的时候我真的挺好的,有了孩子我才焦虑啊!只要他/她听话一些,认真一些,学习好一些,我真的就好了。

所以父母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孩子的不好让他们焦虑,孩子要好起来。而且,你看,孩子真的有这么多不好啊!难道不应该改变吗?

如果我们拥有一个信念、认定:“落后就会挨打,落后就会过得很惨,落后就会有很可怕的事情发生“,那么,在这个恐惧信念下的你,一定不会对孩子满意的。孩子的身上,充满了太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你满眼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缓慢,身边呼啸超越的其他人,你心安不下来。

所以,你不断用力地想要催促孩子,孩子呢,在从小到大还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就已经被你的焦虑不断侵袭,东倒西歪了。他们没有环境,也没有关系,让他们稳定下来,慢慢去摸索世界,形成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建立自己“到底我为什么要活着”,“我要去哪里”的思考与行动。

父母越催促,孩子只会越茫然。就算去做,也是眼前觉得应该做,那就去做。慢慢地,孩子的眼光变得很狭窄,他们在等着父母的指令,就像一个个任务,做了就行。父母觉得孩子怎么这么不省心,总是催一下,动一下。

可是,孩子又为什么要动呢?“为什么”,是关于孩子的为什么,而不是父母的为什么。

父母对于这个“为什么”当然有自己的一套说辞:孩子当然要努力,要上进,不然被赶超,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没有好工作……各种。父母的恐惧让他们把这一条线路都想得很清晰。

但父母的为什么不是孩子的为什么。孩子因为恐惧而去动,也只是恐惧自己表现不好,会被父母抛弃。他们只是为了做一个父母喜欢的孩子,绝不是想要做一个未来很有成就的人。

父母和孩子,其实一直都处于两条永不相交的道路上。而且,随着孩子长大,这两条道路只会越来越远。

很多父母对于养育孩子,其实是很困惑的。这种困惑也像他们对自己人生的困惑一样。怎么搞得?怎么最后就变成这种样子了?

嗯,我们只是不自知而已,我们只是已经太习惯逃避而已。其实,未来的路是怎么样的,早在一开始我们如何面对自己和孩子时,就已经铺陈好了。

总是在出现问题以后,我们才会停下来疑惑:我以前这样对待孩子都可以啊!他也表现得很好啊!为什么现在就不行了?

嗯,确实。孩子以前还是信任父母,相信我表现得如父母的期待,我就能得到父母的认同;就能得到父母许诺的好生活。可谁知,这样的要求和表现没完没了,一直都没有被父母认同,也没有好生活!而且,再往未来想,也没有好生活的可能性啊!所以,孩子就放弃了。

(图源:Pixabay,作者:DikaRukmana)

孩子一定不是突然间放弃的。他们在放弃之前就已经挣扎斗争很久了,想着:再试试,再试试,也许可以不一样。但没有不一样,还是这样。最后,他们终于绝望了,放弃了。

所以,父母一定要停下来,父母一定要回到自己身上,一定要在每次被焦虑侵袭的时候,有个空间可以问自己:我的焦虑来自哪里?它对孩子真的有好处吗?

当父母开始这么思考的时候,那个严密的逻辑闭环就开始有了裂口。孩子也就有了出口。

而父母不内省,不停下来看看自己,就只会用惯性对待孩子。最后,孩子就会在日积月累中形成很难解决的问题,全部还给父母。

作为父母,我们有哪一些可以做呢?

这个时代对父母的考验确实很大。很多父母都说:我知道要允许孩子,尊重孩子。可是,压力真的太大了。学校的,老师的,社会的,我不能不顾及啊!

嗯,父母当然不能完全对这些外界的压力置之不理,这也确实是孩子的真实处境。这些都应该成为如何养育孩子的考虑因素,但绝不能是唯一因素:因为父母被这些焦虑裹挟了,所以也要顺带捞上孩子。

所以,首先,父母要学会在现状中去当孩子的过滤器,而不是放大器。很多父母是接收了焦虑,再一股脑儿给孩子,甚至又加上了自己的焦虑,放大后给了孩子。

孩子和父母都被焦虑吞没,不会有更智慧的人生出现。

如果父母感受到了非常大的焦虑,请为自己找合适的方式释放情绪。这个合适的方式,比如找心理咨询师,找伴侣,找在教育上有经验的朋友或者老师……尽量让自己冷静,平静时再面对孩子。

我有一个朋友,她这两天很紧张地跟我说,完蛋了,她儿子(小学二年级)竟然给同班女生发信息,说让拍个屁股照片给他看看。女生家长发现后,赶紧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也赶紧告诉了我朋友。我朋友一听到这个消息,整个人都懵住了,大脑一片空白,想着完蛋了,我儿子怎么会是这样的人。

跟我说时,我让她先冷静。仔细分析了一番,一个7岁的孩子,不可能性早熟至此。就算是性早熟也不会随便给别人发这样的信息,因为他也会形成对性的禁忌。所以,我猜测,这里面一定有他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理由,而这个理由是需要我们去探索的。

后来朋友调整了自己的状态,先生还是没忍住生气,但朋友和孩子单独呆在一起,慢慢问,慢慢聊。最后发现,原来孩子一直对屁股很困惑。他以为只有自己是两瓣合不拢的屁股,直到他看到了一个男孩的屁股,发现也是这样。于是对女生也很好奇。而为什么发给这个女生,是因为他知道这个女生在发的时间点是没有在上兴趣班,其他很多人都有。

知道原因后,我们都忍不住笑,父母过滤了其他家长和老师的焦虑,带着孩子一起探索了这个部分。父母也借此知道孩子需要学习系统的性知识,也排上了日程。

其次,一定要认真对待孩子,不要糊弄孩子。

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真的有十万个为什么,真的有在每一个阶段对生活的困惑。作为父母,尽量多帮忙解决,尽量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当我们认真对待,就算我们不懂,也认真告知,并且一起来寻找,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看到自己的重要性,自己思想,困惑的重要性。就算是犯错,父母也要认真对待,和孩子一起经历这个过程。

我儿子前几天去参加一个乐高体验课。四岁的男孩,和老师在一起一个小时,我和先生在外面听老师介绍机构的课程。一个小时后我们进去看他的搭建成品。确实很不错。但我更关心的是他是否呆的住。果然,老师说,他有好几次都说怎么这么久啊!我想回家。但老师和课程也有办法让他坚持了下来。当我们进去后,他一下子放松了,坐在了我的腿上,肢体动作都大了很多。老师说,他和刚才好不一样。

结束后,爸爸带他上了趟厕所,小便。第二天在闲聊时,他跟我说:妈妈,我不想去上乐高课。我有尿,都憋了好久。

我再一次看到了我儿子面对他人的方式。他会在和别人接触的过程中,尽量压制自己的需要,去配合,去完成。只有回到家时,才会很放肆地当个小霸王。所以他一直都不爱去幼儿园。我认为部分原因是他在外面、在群体中有克制自己的部分。

我觉得会懂得克制自己是一件好事,但,当在他这么小的时候,这种自我克制已经影响到了他的感受,其实是需要做一些工作的。

我连续几天跟他聊在人群中他可以做什么,哪一些最好不要做。虽然我不确定他未来就是能做到,但我至少看到了我儿子的一些模式,也跟着他一起来面对了。

再次,不要多做,尊重孩子的节奏。

父母经常多做,所以反而打乱了孩子的节奏。孩子本来在往前走,父母在旁边催促:快点!快点!

孩子本来有自己对学习的计划,也在执行,父母在旁边一顿教训:你看看你的成绩,接下去要长点心了,更认真点,不要总是吊儿郎当的。

作用力产生反作用力。孩子反而因为生气而跟父母对着干,而打断了本来正在进行的节奏。

最后,父母多找找自己的内驱力。如果自己很茫然很焦虑,亲子关系很紧张,一定要把注意力先放在自己身上。先找回自己活着的动力,活着不是为了谁,只是自己真心想要的,真心喜欢的。当我们找回这个部分,我们会更加理解孩子,也会更加保护孩子的心意。

(图源:flickr.com)

先聊到这里。欢迎各位父母留言探讨。

刘芳芳 

我们是抉择者

向上滑动阅览

 擅长领域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身心失调,抑郁、焦虑倾向等情绪困扰,人际关系困扰,个人成长等。

 受训背景

>  应用心理学本科;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怀众心理内容总监;

>  王敬伟深度疗愈课程福建省组织者。于09年开始组织王敬伟老师课程并跟随学习与成长至今,于2013年开始参加王敬伟宽恕疗愈导师班并接受深度训练和疗愈至今。

>  系统受训于辛思洁人际反馈模式的团体带领者训练课程,对关系、沟通有一个全新视角的认识和训练。

>  跟随李淑充老师学习身心整合系列课程。

>  15年专注心理学的钻研与探索,致力于实践“如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以及“如何拥有更有品质的关系”。目前主要通过写作和心理咨询的方式,普及和实践心理学。

>  受训时数:2500小时

>  个人体验:约500小时

>  督导:700小时

 成长感言

随着年岁渐长,随着自己成为一个妈妈,关于一个人“怎样才可以活得好”这个问题,似乎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路上,我们真的会遇到太多的问题,面临太多的关卡。怎么走过去?怎么才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我真的一步一步在往前走,也真的一点一滴在解决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时候真的很困难,一度在想是不是跨越不了了。但一次又一次,在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下,在自己的愿心下,真的跨越了过去,竟柳暗花明,走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所以,我理解你在这个路程中的艰辛,以及你在这个阶段要去面对和承担的一切;我也因为自己的经历,有更多的信心:我能走过去,你也一样!

这一程,我们一起走。

 对咨询的看法

每次我作为来访者去接受咨询,我就成为一个纯粹的求助者。那意味着,我不再逼迫自己,不再想办法拯救自己,不再焦虑该怎么办。因为,我把这些部分都交给了眼前的咨询师,而我要做的,就只是信任她而已。

那是一种真正的放松和滋养。关乎自己的各种难题,也有了一个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安放。如果说爱自己,我觉得这是真正爱自己的方式。因为,有一个人,会如此关注我,并且投注了他/她很宝贵的时间在我的问题上。除了解决问题,仅仅这份关注,就特别有疗愈力。

因此,我也邀请你,在人生的某一些阶段,将自己以及自己的所有问题,来这里安放。你值得被认真对待。我也因为被认真对待过,所以,知道如何认真对待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