焰火为今夜闪耀 音乐让此刻值得铭记

时隔一个世纪的“现代”,今晚在舞台相遇,谭盾与斯特拉文斯基,两位作曲家时隔百年的默契,在旋律、节奏与和声中淋漓展现。

从《焰火》到《火鸟》

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抛物线”

在今晚的音乐会上,谭盾选择将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作品《焰火》和代表作《火鸟》共同呈现,这两部作品的串联构成了斯特拉文斯基个人创作的“抛物线”,也精准再现了现代主义音乐在初生时刻的历程。从《焰火》到《火鸟》,新和声的孕育,新旋律风格的成型在两部作品的交替中非常鲜明。

兼具作曲家与指挥家双重身份的谭盾对斯特拉文斯基及其作品有着相当的敬意。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激发了谭盾对乐队的不同想法,“我希望我的作品能让乐队变得与众不同,让乐队像一支中国的乐队。在指挥斯特拉文斯基作品时,我感悟到了作曲家其实在作品里隐含了需要指挥去成就的美学标准,斯特拉文斯基要求指挥在美学上、在现代主义的定位上,都有很清晰的概念。”

谭盾今晚的演绎既从指挥家的角度统领整部作品,也从作曲家的视角审视着作品,以惺惺相惜的方式演绎出了不少细节,将作品中化民间、原始为现代的构思传递给观众。他将《焰火》形容成“送给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闭幕烟花”,引领着整晚的现代音乐作品怦然绽放,既有热情,又有共鸣。

新旧作品同台

感受谭盾的东方音乐美学

与斯特拉文斯基对话,谭盾选择了二胡交响协奏曲《火祭》和《琵琶与古筝双重协奏曲》。其中,《火祭》由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创作,从民族管弦乐作品被全新改编成二胡与管弦乐队共同完成的交响协奏曲,这是这部全新作品的首次上演。

《火祭》原本是一部探讨战争与人性的音乐作品,在今天以全新面貌上演具有更深层的意义。2020年初迄今,全人类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疫情俨然成为了新的战争。整部作品以跌宕、厚重的音响展现战争的残忍冷酷。

为了展现中国古老音乐的特点,谭盾特意让交响乐团中的木管声部和一名小号演奏员在音乐厅二楼进行演奏。打造空间内从高到低的错落分布,让观众沉浸在真正的“环绕立体声”中。

为创作这部作品,谭盾北上敦煌石窟,南下福建泉州,寻找二胡的前身——奚琴,最终让这件古老的作品在音乐中获得新生。二胡演奏家陆轶文在舞台上同时演奏二胡和奚琴,二胡的婉转悠长与奚琴的沧桑遒劲音色在舞台上交替呈现。千百年前的古老声音与现代音乐的化学反应,令整部作品的情感张力得以完全释放。

《琵琶与古筝双重协奏曲》则是一部自带”对话属性”的作品,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小白菜与巴赫的经典旋律在一个乐章中共同出现。而在整部作品中,谭盾频繁使用节奏旋律,用节奏的丰富变化组成音乐旋律,这种创作手法与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思路不谋而合。

“何人㔉得一片木,三尺春冰五音足”,琵琶演奏家韩妍的琴声,汇集传统琵琶演奏与现代音乐的复杂美感,凌冽之处如寒风般颇具锋芒,温柔间则如春雨般娇滴溅落,琴声令人沉醉而着迷。古筝演奏家苏畅的演奏同样情感充沛,与乐团、琵琶的配合格外默契,铿锵与轻柔的音乐从指间流出,来自古老中国文化中的赏乐趣味赫然而出。

以现代对话现代,用原始对话原始,谭盾与斯特拉文斯基的对话让全场观众感受到现代音乐的日新月异,更让观众捕捉到现代音乐中来自民间元素的给养与力量。随着本场音乐会的成功举办,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圆满落幕,“大师与纪念”的系列音乐会,展现东西方音乐文化在交流中的碰撞与融合,这一刻将在未来的音乐节舞台上不断重演,更丰富形式的对话将在不断涌现的新话题中继续展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