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旧事|藏在居民楼中的嘉定山 原名竟是大名鼎鼎的大山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资料图片除外)
寻山之旅继续。
深秋时节,阳光明媚。尽管天气转凉,嘉定山上仍然草木葱茏。虽然距离北岭山不远,但嘉定山因山高树多,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味道。游人相遇需要转过几道弯,攀上几个台阶。仅有东广场有一片可以容纳多人的活动场地。在青岛的老地名中,嘉定山是后来得名的,这片主峰海拔112米的八座山头,曾经与北岭山一起,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山”。在嘉定山建园记的石碑上,有“大山”的记载。大山的名字在青岛人的记忆中,是灰色系的。如今草木茂盛的嘉定山,经历过哪些沧桑?周边的村落和道路,又是如何形成的?半岛全媒体记者探山寻往事,与市民、专家一起回顾过去的往事。
得名由来
塔山、达山与大山
嘉定山坐落在民居中。
嘉定山正门位于上饶路,红色的“嘉定山公园”五个大字,将游客引入园内。门口的地图,指示了山上的亭台楼阁和标志性建筑的大致方位。一座隐藏于楼宇之中,却又若隐若现于仰头之间的小山,面积不大,占地270亩,却为周围的市民带来了生活的惬意。
早在认识嘉定山之前,就听说过“大山”的名字,它与公墓、看守所联系在一起,给人肃穆和敬而远之的感受。但当在档案老地图中,找寻到“大山”的名字与嘉定山、北岭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自然充满疑惑。半岛全媒体记者曾经在嘉定山附近居住过,从未注意到嘉定山与大山会有关系。直到看到上世纪20年代的地图,不得不承认,这里曾是“大山”。
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大山,是大山村。早在德国侵占青岛时,当时的德国胶澳总督翻译官海因里希·谋乐就在《山东德邑村镇志》中,对青岛及周边村庄做过详细的调查,他笔下的大山是这样的:“大的山之意,连同附属的两个农舍群,共计200余人。”显然,大山村的由来应该与“大山”有关,而真正的大山已经被人们忽略,但地图上的记载,似乎能够给予人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其实,早在德国入侵青岛之前,大山村村民已经在此地繁衍生息了近两百年。大山村东南临重庆南路,西邻嘉定山、北岭山,南靠双山,占地面积0.75平方公里。村庄在群山环抱之中,呈长方形,一条村街贯穿东西,一条溪流从村中流淌而过,村庄依山傍水,四周山清水秀。彼时的山,应该就是今天的嘉定山。据《胶澳志》记载:错埠岭西北6公里为大山,海拔110公尺。
明朝时期,为防止倭寇侵扰,沿海地区遍设卫、所。莱州府在青岛鳌山设卫,鳌山卫又下设海防重镇浮山所,屯兵千余,下辖4座军寨,18座墩堡。大山,古时因山形似塔,故称为塔山,墩堡设立时称为塔山墩堡。后许多姓氏迁来,为祈求兴旺发达故改为达山,后习称为答山。再后来,为求字义的简化演化为大山。
早年的大山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所以能够吸引村民定居。据《王氏族谱》所载:大山村王氏出于河南淮安府。永乐二年,伯英、伯能、伯俊、伯杰四兄弟从淮安府迁至即墨居住在登瀛。后因人多地少,僻处山海,伯俊、伯杰旋即迁往登州府莱阳县,卜居三都河村。明万历年间,八世祖文夏、文举由登瀛迁居大麦岛。到大山村时,已经为十二世祖得豹、得柱兄弟,他们从大麦岛迁居到此地立村。所以,记载是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有军户王氏兄弟奉命从现今的大麦岛来到此处搭建草棚,看守山林,在此屯田守山,耕耘坡田,取名王家庵子。王氏家族建房盖屋,定居于此,繁衍子孙。之后,孙、张、袁等姓氏相继迁入,形成以王姓居多的多姓村落,大山村由此形成。
大山村虽小,但在青岛的知名度还是很大的。这里有大山公交车站,并且还有三个标志性地点:一处是回民公墓,后来迁走。另一处是距离大山村村东不远处的青岛殡仪馆,还有上世纪60年代初,设立在村东南的山坡上,俗称大山看守所的青岛第三看守所,在市区被捕后未判刑之前的嫌疑犯大都关押在此地……
再看嘉定山前身,有了大山之名后,逐渐地,人们习惯将大山北部分的山岭叫做北岭山,南部因为山下有个大山村,人们自然认为这座山叫大山。后来,南昌路的修建将北岭山与大山完全分成了两座山,在地图上曾经标注为“大山”的地貌,就各自有了“地盘”,界限也就更加分明了,大山山下西南角处(重庆南路与瑞昌路拐角交会处),原有一座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村名曰:上庄。当嘉定路向北拓展到大山山脚下的瑞昌路后,大山被正式命名为嘉定山。
亭台楼阁
嘉定山公园里的烟火气
一路根据指引,抵达了重庆南路,嘉定山的这个入口,能够充分证明嘉定山与居民之间融为一体的烟火气息。
站在重庆南路上,东西方向车辆飞驰而过,作为市区的一条重要的主干道,它承载了几代老居民的记忆。它曾经的名字,同样大名鼎鼎:小白干路。
小白干路是小村庄至白沙河(又称流亭河)干路的简称,是当时连通市区与市郊的主要交通干道,全长16公里。小白干路北端当时是烟台至青岛的烟青公路的末端路段,开始没有设置路牌和门牌号,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来历。有趣的是,有人简称它白干路,甚至烧酒路。上世纪60年代特殊时期,小白干路更名为大寨路。恢复原名后,开始编制门牌号码,1999年小白干路再次更名为重庆路,并划分为三段:重庆南路、重庆中路和重庆北路。嘉定路南门,就在重庆南路的小区后。
沿着小区的台阶上去,又是一处居民区,转了几个弯,才终于进入嘉定山公园,不同于正门,拾级而上的公园大门上,没有嘉定山公园的字样,黄墙绿瓦,给予了这座山林公园无声的简介。
与北岭山森林公园不同,嘉定山上没有广阔的空地,要想遇到游客,需要攀上台阶,走过一段小路,才能与其擦肩。南广场上,一位游客正在演唱,隐藏在民居里的山林公园,音乐必不可少。随着设备的升级,游客演唱的水准也可与网络音乐媲美。四角亭下,五六位市民围坐在石桌上,摆好了全套的茶具,正在饮茶聊天。适逢天气晴好,阳光透过树木,斑驳斜照在茶桌上,定格了时光。
走过一座小桥,登上了一座小高峰,这里是三翼连廊,由三个方向的走廊连接而成,像展翅的飞鸟,落在峰顶,意欲翱翔天际。连廊下,两位市民正在锻炼身体,非常安静。石桌和石柱上,都用红笔标有“请不要噪音扰民”的字样。站在平台上,越过树丛,城市中的水泥森林清晰可辨,相同的时刻,不同的时光隧道,这里的每一秒都显得异常缓慢。东部山峰树丛茂密,亭子的红顶在苍翠中,活泼醒目。
顺着一条宽阔的主路,在抵达东广场之前,找到了嘉定山公园建园记石碑。从石碑上,我们知道,嘉定山除了原名大山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光头山”。这是因为,嘉定山曾经有一段时间不像今天这么枝繁叶茂,而是有草无林,群众们习惯称它为“光头山”。
那么,一座光头大山是如何变成现在模样的呢?
相信,在村民迁入时,是看中嘉定山的秀丽风貌的,只是生活所需,频繁地砍伐导致山林逐渐稀疏。1935年,青岛工务局编制的《青岛大都市发展计划图》将嘉定山列为了园林区,栽种林木。然而,由于战乱和贫瘠,加上“1947年山东各地'难民’拥入青岛后,为生存,把北岭山、嘉定山等各个山头的树木砍伐殆尽”,大山又成为濯濯童山,“光头山”的名字还是摆脱不掉。1941年绘制的《青岛母市计划图》中,嘉定山区域被规划成了墓地区,嘉定山南麓坡地建有大大小小各式不同的坟墓,因有传教士埋葬在此,所以人称“鬼子茔”。这使得周边居民对这里开始有了些忌惮。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政府再次进行植树造林,在山上遍植黑松、刺槐等,山林初具雏形。青岛作家张润东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期,他曾在山下不远的青岛一所中学读书,多次与全校师生一起去山上栽种松树、抬水上山给树苗浇水,参与养护扶正被风吹歪生长的小树等义务劳动。
大山巨变
几十载沧桑,旧貌换新颜
从“光头山”,到家门口的山林公园,嘉定山经历了几十年的改造。
最集中的一次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1984年,作为被划定的青岛十大山头公园之一,嘉定山封山植树建园。1984年3月,正式开工,亭台楼阁,石桌石凳,活动场地,雕塑园林,游览道路,石台石阶,陆续建成,总投资90万元,由单位集资和政府补助。山上栽种了黑松、龙柏、雪松、火炬树、枫树、红叶李、樱花树、碧桃等乔木,以及丝兰、迎春、连翘、冬青、石竹等灌木。两年多后,一座美丽的山林公园正式亮相,让周围市民欣喜不已。1986年7月6日,因为山下的嘉定路,让它有了正式的名字“嘉定山公园”,是年11月向公众开放。
沿着山上道路一路前行,被绿荫覆盖,即便阳光强烈,仍感觉不到皮肤的灼热。
白墙黛瓦下,红绣球开得正旺,阵阵桂花香传来,仿佛打破了山林的寂静。一口“饮水思源”的水井,向人们证实山泉的存在。八角亭、六角亭风貌各异,比起八角亭所在东广场的热闹,六角亭所处的位置显得有些落寞,石阶上,丛林旁,若隐若现,有点“羞于见人”。
天气还不够凉,时有蜂蝶飞舞。转入长廊下歇息片刻,透过隔窗,又听到有市民高歌,一位正运动的“孩童”雕塑,鼓嘴吐气,在健身器材旁,为来往市民示范鼓劲。辗转找到了较为隐蔽的石阶路,开始攀登去寻找避风塔和雪蔚岭。
避风塔是嘉定山的标志性建筑,无论是在山下还是其他山峰,都能看到处在最高峰的塔顶。避风塔的造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建筑,而是抽象派的塔雕。花岗岩质,三角对开,高8米,底部宽,顶部尖平,呈抛物线上升之势。雕塑下平台高于平面,占地80平方米,石质平台,周围石柱护栏。周边种植着黑松,自然成形,与石塔交相呼应。站在平台上,可以眺望市北区的城市风景,氤氲中的空气中,高楼大厦似乎离这里很远很远……
嘉定山山坡上,有一处奥运标志景点,慕名而来,遗憾的是,这里正在整修,无从窥见其全貌。
2008年7月底,北京奥运会前夕,以“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为主题的大型山体奥运浮雕在嘉定山揭幕。浮雕高25米,宽18米,6月29日开工,历时一个月,投资50余万元,依托山体自然风貌而建,碑文上雕刻着:“北京奥运青岛扬帆 二零零八 中华梦圆 举国共庆万民同欢 谨托铭刻志以永年”的字样。雕塑与山林自然景色浑然一体,周围还配有射灯,夜间观之,造型美观,视觉效果很震撼,由于地势较高,从前海一线的信号山等高处就能看到这个“中国印”,是嘉定山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下山路上遇到今年已近七旬的王老先生,他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闲暇时就喜欢到嘉定山上逛逛,这里空气好,景色美,适宜锻炼,“以前光秃秃的,你看现在,这树的品种又多又好,在这周边住着也舒心”。
山连着山
神奇山下神话洞
在嘉定山南麓,还有一个村庄在老四方名气较大,那就是小村庄。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即墨县志》中,与四方村、海泊村、吴家村等一起标注为“七乡村庄图”。据史料记载,自明代初期,四方村和小村庄就有人居住。当时,有几户人家聚居在今嘉定山南麓,称小村庄。由此可见,小村庄不仅是四方最早的一批村落,也是青岛市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域之一,这里有鬼子茔的旧址,曾经是一战期间德日对抗的战场,抗日战争时期村里也出过抗日英雄,而且,小村庄附近的南山还因为有过传奇故事,建成神话洞,名噪一时。
小村庄的志碑上记载了小村庄的起源,上书:“明朝永乐元年(公元一四零三年),有赵姓人氏从云南迁至山东城阳苇苫村,又由苇苫村迁入本地西洼。继后有徐、黄、辛三姓相继迁入东洼、东北洼。以农、渔为生,聚居通婚,人丁繁衍,渐形成小的村庄,故取名小村庄村,沿用至今。”
前面提到,在嘉定山南麓的坡地上,有“鬼子茔”的记载。至于具体的地点,有多处的说法。
居住在此地的滕学臣先生称,在小村庄东边有三处“鬼子茔”,埋的分别是一战时期战死的外国士兵、曾经在大英烟厂工作过的英国人以及信奉耶稣的中国人。
第一处原址在重庆路南边、山东路北端西侧,埋葬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青岛战死的德军和日英联军。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曾在小村庄南侧的南山上建立防御工事。1914年日德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在小村庄西山附近架起了加农炮,向着南山开炮,有的炮弹还越过山头打进了村民家中。“那时候我姥爷家兄弟刚分家房屋就被炮弹击中炸毁。还好当时村里的人都出去逃难,房子是空的。”战役过后,德军遭到重创,阵亡的士兵被从南山上抬下来,在小村庄村河北岸架火焚化埋葬,埋在了山东路北端西侧。据村民们回忆,那墓地没有外墙,墓碑排列得很整齐。日军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把这里建成公园,种花植树,命名为“东花园”,但附近老百姓却一直叫它“鬼子茔”。
第二处位于山东路北首东边、重庆路南侧。这块土地是被大英烟草公司购买来安葬英籍职员的,所以小村庄的人也都叫它“英国茔”。“因为英国人不住这边,所以当时他们雇了小村庄上一个叫王元的人专门去看守,好处就是看着茔,里面的地都给他种。”滕学臣听母亲说过,守墓人王元当年只能从英国人手里拿到很少的工资,只是那“英国茔”范围之内的耕地都由他来种,收获的庄稼归他所有。再就是每年英国人都会在春天来扫一次墓,会从市里带些礼物送给他。“那时候英国人每次都是开小汽车来,那个年代本来看外国人就稀罕,小汽车就更没见过了!所以每到英国人来扫墓的时候,小村庄里的老老小小都爱跑出来看热闹。”
早在1898年,就有德国传教士来青传教。而位于瑞昌路以东约200米处,重庆路以北的一大片山坡地就是第三处鬼子茔,实际上埋葬的是中国已故信徒。
附近的南山以及不远处的嘉定山,养育着小村庄人,他们上山砍柴,山沟打水,为生计而劳作着。南山距嘉定山仅有几百米,曾经被村民称为凤凰山。居住在附近的文史研究者刘锦女士说,南山边有一条大沟,在水流转弯处有一块大石崮兀立沟边,于是传说的故事中就出现了一只凤凰,它看中了小村庄这块风水宝地,不忍离去,竟然幻化成了石头,石崮为头,山脉为身体,凤凰山便由此得名。清朝年间,小村庄赵氏出了个秀才,赵秀才希望自己能够考取功名,就把“凤凰山”改称为“红顶子山”,以保佑他能够官运亨通,戴上红顶子。不过,这两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名字都没有留下来。唯独神话在南山公园留了下来。
还记得当年红遍青岛的神话洞吗?
神话洞位于鞍山二路41号,坐落在南山公园地下,可同时容纳2000人参观。神话洞1991年10月建成并对外开放。当时人称“一山(崂山)、一海(前海一线)、一洞(神话洞)”,因此神话洞建成初期曾是青岛的一张名片。神话洞入口处为重达十几吨的青铜浮雕,地下参观路线总长近千米,建筑规模宏大,开放以来受到了游人的普遍赞誉。洞内由盘古开天地、远古神话、天上人间、海底仙境、冥府惩恶、神话戏剧、聊斋故事7大部分80多组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神话故事组成。场景分别由雕塑、绘画、舞台美术及声光电、机械传动等精制而成,集娱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神话洞在开始三年人气最旺,总收入超过1200万元,平均每天门票收入能达到1万元,在那个年代可以说非常可观了。但之后,由于没有进一步开发利用,游客越来越少。从1995年开始,神话洞每天接待的游客数量从刚开始的数千人下降到不足百人,到后来几乎没有人参观。2009年11月,神话洞地面建筑被拆除,门口的盘古浮雕被移往南山公园,也算给一代人留下些许的记忆……
走出嘉定山公园,又进入了居民区,适逢重庆路上的小学放学,熙熙攘攘。在人群中回望嘉定山,再次感受到山林公园与市民的亲近与和谐,这应该就是政府打造山头公园的良苦用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