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关心家庭教育"立法"了,我只关心能不能发火......


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
这两天不小心又对孩子发火了。
学习没一点方法,预习课文竟然不通读全篇,就把教辅书抄到课本上就完成了,预习不是从一年级就学会的吗。
还有就是没一点计划性,大人说什么孩子就做什么,整理作业发现有份作业不见了,找了大半天,整理书包不是从一年级就教懂的吗。
我这爆脾气啊,说好要改的。
“子不教,父之过”,这一传统道德理念将上升为法律。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今后须依法带娃,吓的我赶紧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01

大家关注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来了
昨天,我在得到头条一则消息,很受家长关注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草案进入了三审核阶段了。按照惯例,普通法案通过三审,基本上是通过了。
这两年,惠民大叔一直在跟着孩子成长在学法,经常还要填手册,写心得。
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等,这些法律涉及到我们做家长的责任,上面这三部主要是规定家长的监护责任。
而《家庭教育促进法》出来了,是在明确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比如,草案规定,家长如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家庭教育责任,要承担明确的法律后果。如果发现未成年有严重的不良行为,触犯法律,要对家长于以训诫,或者责令家长接受家庭教育辅导。
以后,那种把所有教育责任扔给学校,自已当甩手掌柜的家长,可能是违法的。
教育已成为一种责任了。
这一届的80后90后的家长真的太可怜了,以前读书的时候都靠自己承担责任,现在成家立业了,孩子教的不好,又还要自己承担责任。

02

我只关心能不能发火......
80后这一代孩子,如果你小时候没挨过揍,那你是真幸福哈。大部分人从小就接受了“家庭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
而现在这一代人做父母了,教育观念反过来了,各种育儿鸡汤文都说,家长不能打孩子,有些还要求不能对孩子发火。她们说,要把自己的负责情绪消化掉,然后再来和颜悦色的教育孩子。
说实在,看到这样的文章,我普遍都直接划走。这种要求,别逼我,我做不到啊。因为碰到教了那么多次还不会,火就往上冒。但是发完火,又会很后悔:为什么没控制好情绪,会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心理伤害?
幸好看到一位心理咨询专家李松蔚老师说: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苦恼,他说他也会对孩子发火。
连专家都会发火,那我心里平衡了不少。
在公共场所看到一些横冲直撞、大声喧闹的小孩,有些家长就是象征性的招呼几声,孩子一般都不会听,那家长也就不管了。李老师说,这种时候他会走上去直接对小孩说,不要吵了,吵得我脑袋疼。
李老师说:发火是一种对行为底线的反馈。如果家长永远不发火,孩子搞不清楚行为底限在哪里,哪些是允许,哪些是越界了。如果没有直接反馈,孩子误以为这么做没问题,如果这时候不发火,孩子不知道别人的容忍底线在哪,孩子将来可能吃大亏。
其次,发火是一种对孩子的尊重,这只能是最重要的一点。
李老师说:比如经常有人这么说,“他还是个孩子,你跟他一般见识干什么?”这个潜台词其实是,孩子是弱小的,没有资格享受和大人平等的待遇。
如果你真的认为孩子在人格上和你是平等的,他值得你和他认真交流,那么,你既需要认真地倾听他,也需要让他认真地倾听你,包括你的愤怒、悲伤这些真实的情绪。发火也是在对孩子表达:你在我眼里并不弱小,你有能力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
总之,家长其实不必刻意给孩子营造一种“没有任何负面情绪”的家庭教育环境。就像无菌环境不利于孩子身体健康一样,情绪上的“无菌环境”也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果你一时没忍住对孩子发火了,不必太内疚,但要记住李松蔚老师的建议:事后记得给孩子道个歉。发完火再道歉,比你一直忍着不发火更好。因为,“关系是在互动中增进的。不发火只是一个0,什么都没有发生。发火则在关系中制造了一些变化,人们亲近了彼此。”
想起李希贵校长曾讲的“控制边界,鼓励试错,随时表扬,定期批评”。
看来呀,我们还是得多学习啊。
最近惠民大叔看到好多家庭教育培训机构冒出来了。
双减之前培训的是孩子的学科教育,
双减之后培训的是家长的家庭教育了。
【以上,整理自徐玲的得到头条】
以上,完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