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都文艺》作者:谢明德《从性而游》总593期⑤2020年309期⑤
在汉语里,游是一个极具哲学与美学意味的词。“游”与“遊”,在古代是两个字。“斿” (读yóu)是“游”、“遊”的古字,甲骨文为人执旗形,有从容行走的意思。在中国文化里,人生通常被比喻为行走过程,以“生人为行人”(《列子·天瑞》以此语为孔子引晏子说)。作为真理和道义的道,原本指行走的基础设施。从“(舜)与鹿豕游”(孟子)到“(君子)游必就士”(荀子),从人“游其志”(《礼记·学记》)到“心游太玄”(嵇康),从“游文于六经”( 班固)到“与造物者游”(柳宗元),从“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宗炳),等等。总之,从学问技艺到山水星月,从琴棋书画到花鸟虫鱼,从艺术欣赏到人际交游,从职业生涯到日常生活,万事万物都可以是人交游的对象,如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王夫之所说:“寓形于两间,游而已矣。……无不可游也,无非游也。”(王夫之:《庄子解》)
游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示不同的活动实践,它们具有共同的精神特征和行为风格。一是从性而游。游是在自由自觉的情境中实现的。郑玄注《礼记·学记》“息焉,游焉”:“谓闲暇无事之为游。”与朱熹注“游者,玩物适情之谓”,各自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却可以互相阐发。朱注侧重在心理特征,郑注则侧重在活动条件。“闲暇”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闲暇时间,即在劳动之外的消费生活和自由支配的时间,也称“自由时间”。闲暇可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从事艺术、休闲活动。二是指自由的精神状态,心闲不系,从容自适。庄子将“游”比喻为泛于水上的“不系之舟”(《庄子·列御寇》)。圣人无所不游。“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庄子·大宗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圣人永远存在。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列子·杨朱》),这种任情率性之游,是人进入自由自觉的生命状态和境界的表征,因此也是人的幸福和快乐的最深厚的源泉。
谢明德,网名听雨斋,一个以读书写作为快乐的老人,曾多年从事书刊编辑工作,著有《问津集》等。
人生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找到了共同爱好者而相得益彰!待如今,有风景则相携而赏,有心意则相印而通!高山流水遇知音,情趣相投,雅俗共赏,有文朋诗友一齐在《新京都文艺》欢聚,不亦悦乎?临沧海则思其深,看高山则望其远,立大地则叹其广,秀林于森,润田于心,悠然于心境,收获之快乐!花儿在阳光下绽放,鸟儿在蓝天上飞翔,文学爱好者在这儿展示才华!每一天的清风丽日 ,每一天的欢歌笑语,每一天的吟诗赏文,日子就是这般充实着的。从此,有您有我有大家在这儿赏心悦目,皆因之文艺欣赏与交流:风雅荟萃,博采众长!才情涌好诗,才华写美文,远与近宜相邻,古与今本贯通,而新时代则出新佳作!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新京都文艺》与文艺爱好者相约在每一天携手前行!
《新京都文艺》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