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莱士末路狂奔,拿什么拯救你?!
近期上演了疯狂末日崩塌的大戏。在复牌之后,一路暴跌,股价从最高点的26.59元跌到如今的8元附近,市值蒸发超900亿。上海莱士也是典型的高比例质押个股,连续的跌停导致控股股东被动减持保命,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减持再次导致股价继续下挫。
在未来的成长性方面,上海莱士也存在疑问。此前在互动平台上,上海莱士表示,由于国家医药流通政策的调整,公司原来的销售模式已经不适应两票制的要求,正在探索模式转变。
不过出来混,始终是要还的。今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出现了接近13亿的亏损,主要原因是资本市场的波动导致利润出现大幅缩水。公司投资的万丰奥威和兴源环境两只股票跌幅惨重,这个炒股高手过高估计了行情走势,在A股陷入大熊市后,投资收益大幅拖累了公司的业绩。
炒股不行了,上海莱士开始并购意欲挽回颓势,于是抛出了并购案。上海莱士拟作价约50亿美元并购全球血液检测领域的绝对龙头企业GDS;同时,公司还将拟作价约5.89亿欧元并购德国全产业链血液制品公司Biotest,这两项交易的金额折合人民币将近400亿元。不过,由于上海莱士最近剧烈下跌,并购能否顺利完成犹未可知。
早在今年9月25日,上海莱士公告提前终止持盈78号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实现收益-2.65亿元。持盈78号自去年11月买入万丰奥威后,股价多次触及止损线,公司没有选择及时止损,而是越跌越买,这才导致浮亏不断增大。事实上,上海莱士今年以来的炒股亏损远不止这些,今年一季度,公司炒股浮亏8.98亿元,而根据半年报的显示,上海莱士“炒股”导致的亏损已经扩大至近14亿元。
明眼人都能看出,上海莱士今年的炒股表现与一般韭菜无异,但谁都不会想到它曾经可是“炒股高手”,当年还被市场被奉为“股神”。作为一家长期经营稳定,牢牢占据下游优势地盘的血液制品龙头企业,是如何从初始的几十亿规模的小市值进军千亿级阵营?又为何不务正业,热衷于炒股呢?
上海莱士自2008年上市以来,业绩稳步增长的同时,股价一直波澜不惊,而直到2013年开始,上海莱士出现量价齐升的局面,与之相对应的是上市公司层面的业绩猛增与频繁的资本运作大手笔。(杠铃举得高高的啊)
2013年5月,上海莱士拟以5300万美元购买区域性血制品龙头泰邦生物9.9%的股份,最终因为股权问题导致收购失败。2013年7月,公司启动对邦和药业的收购。当时邦和控股了位于湖南省醴陵市和广西上林县的2家浆站,年投浆量为116吨。2014年1月,上海莱士最终以18亿完成了交割,但是溢价却高达6倍。数据显示,被收购对象邦和药业的总资产为38249.13万元,净资产则为25965.23万元,其2012年的营业收入则为23199.82万元,并且公司股权频繁变更。
2014年12月到2016年11月,上海莱士以53亿元溢价近7倍的代价收购安徽同路生物,当时同路生物在体量上明显要比邦和药业更大一个级别,控股14家单采血浆站,投浆量为267吨,这样的规模几乎与上海莱士相当。但在多次药品飞行检查中,同路生物屡次被查出生产质量隐患,消费者口碑也不佳。
2016年,上海莱士在半年报中披露,股东科瑞天诚及莱士中国通过香港子公司天诚国际与贝恩资本和英国卫生部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以全现金的方式收购其持有的Naga UK TopCo Limited(即BPL母公司)100%股权。BPL是英国的一家国家级血制品研究机构,在美国拥有34家浆站,2015年采浆量高达1899吨。
表面上,上海莱士通过一系列并购,大幅提高了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股价不断走牛,这难道不应该是天大的好事?其实不然,通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上海莱士的问题其实相当严重。说的客气一点,大股东丝毫不考虑公司的消化吸收能力,贸然高价并购体量和自己差不多的竞争对手。完全无视对方公司的经营管理混乱,就急忙充当了冤大头,破坏了公司原本相对稳定的经营格局,内部格局就难免经历动荡洗盘。不客气的说,大股东不想干了,想尽一切办法拆船套现,包括炒股,无非是想来钱快一点。
归根结底,还是缺乏踏实用心把事做好的愿望,一心想要套现,白白浪费了一块好地盘。让我们回到上海莱士的并购之初,究竟该怎么做才是真正对公司的经营发展有所帮助呢?
正确的做法,我们认为,一是要让现金流充分覆盖日常生产经营环节,使企业持续保持在一个良性循环的运营格局。二是以此为前提,在合适的时机,利用部分盈余,尽可能低价吸收那些业务性质相同,但体量明显小于自己且自成循环稳定一合相标的,确保收编后能便于吸收,轻松纳入原有循环体系。以此为节奏,才能慢慢扩大地盘,实现价值有效增长。
由于小一合相始终有漏的特征,不仅原则性的错误一次都不能犯,还要留有余地去面对那些不可预测的困难和风险。正因为如此,并购的时候就更要用捡尸的态度慎重对待。何为尸?长期稳定经营且自成循环体系,暂时遭遇困境需要资金扶持的有价值对象。
诸如此类大体系吸收小体系后的价值增长,传统行业比较多见。传统行业,尤其被大家认可熟知的那些,长期稳定经营积累的信用放那里,这就是价值所在啊。一般情况下,人家好好的自成体系,并不需要别人帮助。一旦这类企业需要并接受了外界的帮助,那多半是可遇不可求的捡尸良机。反过来,如果一家公司老是需要别人的帮助,那就是不成体系,也就没有价值。捡尸对象需同时符合三要素:和主体业务密切相关、有价值、价格不高。
上海莱士,$康得新(SZ002450)$ ,都是高位举杠铃,疯狂扩张,进而崩塌。其实市场上也有踏实经营的公司。只是你看不上。
与上海莱士相反的例子。是$涪陵榨菜(SZ002507)$ 的并购。涪陵榨菜选择并购对象,往往是体量比自己小得多的公司,在产品线上有也互补,比如惠通的下饭菜,低价格榨菜等,(以及终止并购的恒星,郫县豆瓣等),此外,即便现金流充沛至极,在收购价格上也采用股权加现金的方式,与被收购方共赢发展。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亲贤臣(榨菜类),远小人(莱士类)是唯一安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