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培:难忘儿时中秋节|散文
文/赵永培
【作者简介】赵永培,光辉学校。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春去花凋谢,秋来桂花香。时至秋分节气,轻风拂面,天空碧蓝,大地披上了五彩斑斓的盛装。在这秋意渐浓的季节里,中秋节也不期而至。秋风像一双温柔的手,拉开了记忆的序幕,打开了回忆的闸门,小时候过中秋节的情景纷纷窜出记忆的窗口,在眼前跳跃。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那饭都吃不饱的时期,我们对于中秋节的盼期,就是希望满足对饮食的欲望,能够吃上一些花生,核桃,月饼之类的食物。
那时候,我们感觉中秋节要到了,就是因为学校里传唱的明快而流畅的歌曲:“八月十五月儿圆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爷爷是个老红军呀……”听见这悠扬动听的歌声,就知道八月十五快来了,中秋节马上就要到了。虽然爷爷在我还没出生前就已去世多年,爷爷为我打月饼也只是一句美丽的歌词罢了。打月饼的任务自然而然地就落在妈妈的身上。这时,妈妈就把从树上打下的核桃,自留地里种的芝麻,生产队分的花生凉干晒好,然后用磨子磨好灰(麦)面,上街购买黄糖,为中秋节作准备。
到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收工回来,就开始炕(打)月饼了。妈妈先把磨好的灰(麦)面,用水发好,再反复在案板上揉搓,直到使面粉劲道有力,才用刀把黄糖切细切碎,装在碗里,作为月饼馅料。
待一切准备好后,爸爸就在灶门前生火烧锅,火的大小也有讲究,火力太大,温度过高,炕的月饼就发黄发黑,容易烧焦,吃着有一股苦涩的味道,所以炕月饼一般以小火或中火为主。
火生了起来,妈妈就开始做月饼了,先把和好的面在案板上搓成长条,再从长条上揪下一坨(块),用双手手掌搓成一个鸡蛋大小的面团,再用拇指在上面按一个窝,
然后拈起一些切碎的黄糖放进去,用右手把周围的面捏向窝处,盖住黄糖,接着放在案板上擀成茶杯口大小的圆形,然后在两面沾上芝麻,待月饼做成后,再在热锅里抹上少许的菜油,最后把做好的月饼放在锅里烘烤。下锅后一两钟就用锅铲翻面,就这样反复翻烤,十多分钟后,五六个两面微黄的月饼就烤熟了,接着再烤下一锅,这样连做三四锅。看着妈妈忙碌的样子,我们几个小孩子也来帮忙,有的用锅铲翻月饼,有的帮忙做月饼,虽然做的不太规范,但一家人都非常开心,其乐螎螎的情景,至今难忘。闻着月饼散发出淡淡的香甜味,望着做好的月饼,我们几个小孩子馋虫顿发,总要用小手偷偷地在月饼边上揪下一小块偷吃,妈妈看见了,总是轻轻地拍打着我们的小手,说等敬(祭祀)了月亮婆婆后才能吃,以表示对月亮婆婆的尊敬和虔诚。
等到全部月饼做好了,天早已黑了下来,圆圆的月亮已经升上天空,把大地照得明晃晃的,如同白昼。爸爸端一张矮桌,放在院坝中间,拿一个碗放几个月饼,另一个碗里放一些花生,核桃,然后把它们放在矮桌上面。妈妈拿来纸钱和几柱清香,庄重而肃穆地望着天上的明月,点燃纸钱,放在地上,然后用纸钱的火焰点几柱香,她拿着冒起袅袅轻烟的香火,双手合十,仰望着天空的月亮,一边作揖,三鞠躬,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说着什么,十分虔诚。然后把几柱香插在地上,待纸钱燃完,祭拜月亮婆婆的仪式才算结束。
这时开始吃月饼了,一家人围坐在矮桌旁,一边吃着香香甜甜的月饼,自由地嗑着核桃花生,一边望着碧蓝的天空,看着银盘似的月亮,听着妈妈讲述月亮的传说:嫦娥奔月,玉兔撒娇,吴刚酿酒……想像着此时月亮上也许像我们一样温馨和谐,静谧安详,嫦娥挥舞宽大的长袖,翩翩起舞,吴刚捧着桂花酒,酙满酒盅,玉兔在桂花树下奔跑跳跃,围着嫦娥撒娇,我们凝视着月亮,月光更明亮,月亮里的山川,河流,高大的桂花树隐约可见,一丝丝一缕缕的云彩在银盘似的圆月周围缓缓游动,就像阿娜的纱巾,在月亮上轻轻飘逸挥舞,月亮洒下水一样的银色光辉。大地上群山黛墨,起伏不断,远处飘来浓郁的桂花香。
岁月静好,时光如梭,月缺月圆,年年春来春往,草荣草枯,岁岁花开花落。又到一年中秋节,各式各样的月饼琳琅满目,却难以启口下喉。但那儿时的中秋,妈妈的月饼,家乡的明月,爸妈的辛劳,已在心灵铬下深深的印记,至今难忘。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