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心放:草根盲人艺术家文华春的故事(之一)|故事

唐晓波:改造“懒肠子”

文/ 赵心放 陈培德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1944年,文华春出生在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3岁时生病,服了医生错开的药后不幸双眼致盲。家里原本贫穷,突遇这飞来横祸,爹娘难受得心碎。从此虽有父母爱,难见双亲面,幼小的文华春无法表达心里有多么悲伤!

自觉刻苦学习技艺

幸甚至哉,天性乐观豁达,具有音乐慧根且动手能力强的文华春,虽然看不到一切,但其听觉和思维会常常陶醉于各种乐器或曼妙或激越的曲子中。8岁至17岁,他先后学会吹口琴、吹笛子、拉二胡、弹三弦、弹洋琴。至于打击乐器,接触到一种就能很快学会一种。其心境能够进入一个新的世界!

慧根加勤奋是通向成功彼岸的舟楫,文华春学习十分刻苦。就说练习拉二胡吧,他不仅白天苦练,还不时利用晚上加练。以前居住条件差,户户紧相连完全不隔音。为了不影响邻居晚间休息,文华春背着二胡,用根棍子探路,摸索着穿过黄桷垭正街,到老君山去练习。

老君山位临黄桷垭正街前场口,海拔600米,山势雄伟,松柏森森,古木参天,阴翳蔽日,幽邃静寂。山中的老君洞,是重庆主城区最大的道观,始建于汉末三国时期,正式创建于隋末唐初,历时1300多年。

此山此观如今是旅游避暑的好去处,道路四通八达,游人络绎不绝。那些年代的老君山可不是这样,山间小道凸凹逼仄,十分荒凉僻静,除了节假日,平时行人稀少,人们夜间均不愿意去行走。文华春走山路上去后,摸索着找到熟悉的地方坐下,就开始练习起来。1962年冬季的一天晚上,他练啊练啊,突然二胡声嘎然而止。他认为是弓弦打滑了,赶紧掏出松香去擦拭。一摸琴筒和弓弦,哎呀!已被冬季深夜的山间露水完全浸湿。估摸那时已是次日临晨四点左右,不知不觉练了近一个通宵。

文华春熟悉了大量曲子后,受二胡名曲启发,自己创作了《百鸟归林》等二胡独奏曲。1963年的一天,他到老君山去边拉边修改自己创作的曲子,请同去的几个伙伴远远的欣赏。正在心神合一拉琴的他,突然被“你身上是啥”的叫声惊吓了一下,接着听到“扑、扑、扑”几声。来到身边的伙伴给文华春说:鸟儿的叫声拉得真像,几只天上的雀雀站在你头顶肩上在认真听哩,我们叫后你一哆嗦被吓跑了。

文华春十五岁时,到黄桷垭街道工业草绳厂工作,没过几年,为了心无旁骛地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干脆就办了辞职手续。

文华春在黄桷垭逐渐有了名气,多次代表家乡参加区里的比赛,第一年得了个二等奖,以后嘛年年得头等奖。

二胡等乐器的演奏达到较高水平,名声传到区市外后,他十分期盼能在理论上有所提高,继而促进演奏水平更上一层楼。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9年有朋友给他介绍了蒋风之。据百度的注释载:蒋风之(1908-1986年),中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本人及创作的名曲,都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其桃李满天下。

他听朋友介绍后,毫不犹豫地决定到北京找蒋教授学习。亲属和朋友们劝他,你和蒋教授素昧平生,他能接纳你吗?迢迢数千里一个盲人只身前往行吗?他抱着精诚石开的信念出发了。在火车上,他给乘客们拉二胡解闷,引起了乘客们的关注、赞赏和同情。下车后,有好心乘客把他引到接待站住下,又有好心人引导他到蒋教授的家门口。

蒋教授的儿子是个著名指挥家,请他拿出琴来试一试后,就给父亲说道:不错,可以!蒋教授是个仁心宅厚的艺术大师,被他的求学精神深深感动,毫不犹豫地同意教他。根据他是盲人没文化的实际情况,用很生动形象的办法传授技艺。如蒋教授介绍拉弓发力的方法时说,龙头在臂上端,龙身在臂中间,龙尾在臂末端,肩膀是发电厂,指拇是灯泡……经过蒋教授的悉心指点,在“北漂”的近二年时间里,文华春的理论和技艺得到了质的提高。蒋教授是二胡大师刘天华的嫡传弟子,按照传统说法,文华春就是二胡大师刘天华的再传弟子了。

大家称文华春为艺术家是实至名归的。他通过自学掌握了作曲知识,创作了不少独奏曲。根据市场需求和观众爱好,他总结自己多年的演出经验,设计出了一个操作台,台上安上手镲、踩镲、碰镲、马锣、戏锣、碰铃、鼓、三角铁、木鱼等,加上二胡和口琴,共计十五样。他在台上演出时,可轮番同时操作十五样乐器中的几样。观众们大开眼界,十分称奇,赞誉为“一个人的民族乐交响乐团”。

热衷于公益慈善活动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草根盲人艺术家,祖国母亲和人民群众始终在他心中,他无私真挚地为祖国母亲和人民群众作奉献。1987年他自筹资金,约上两个同伴,到老山去慰问战士们。事过三十多年的如今,他还清楚地记得,首场是在昆明国防剧院演出的。以后又到59医院及邻近老山前线的几个地方演出。他用二胡惟妙惟肖地模拟人声:同志们新年好!祝伤员同志早日康复!虽然眼睛看不到火爆的演出场景,但盲人感知比一般人灵敏哩。他说,有时那欢呼声大得连我也听不到自己的琴声了。

1991年,他应邀来到南岸区上新街剧场,参加首届国际电视节重庆赛区比赛,一举荣获金奖。

和古往今来的不少盲艺人一样,文华春多次到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等地的城市巡回演出。在各地巡回演奏中,他还多次无偿地到学校为师生们演出。从他现在保存的资料看,就有十多所。成都金牛区五块石小学在1990年3月2日的感谢信中写道:你们精彩的节目,为少年儿童上了一堂极好的思想教育课,使孩子们受教于乐……你们身残志不残的精神必将在下一代身上生根、开花、结果。

如今年纪大了,文华春不出去走南闯北了,但并没闲着,他除了在家教学生,给一些小学校当校外辅导员外,仍一如既往的积极参加残疾人联合会、盲人协会和住家所在社区的公益慈善活动。

(0)

相关推荐

  • 【草根艺术】草根艺术栏目开通啦,有才你就来

    草根艺术源于英语原文中草根(grassroots)这个单词,顾名思义,就是由人民大众而非专业人士创建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包括绘画,相声,摄影等多方面内容. 我们,是草根一族,曾经,我们一直觉得艺术离我们 ...

  • 品位二胡大家甘柏林的《二泉映月》-演奏:“当代阿炳”著名盲人二胡演奏家甘柏林

    品位二胡大家甘柏林的《二泉映月》-演奏:“当代阿炳”著名盲人二胡演奏家甘柏林

  • 赵心放:大禹造广阳岛|故事

    林克于:送餐小哥|小说 文/赵心放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曾从事多类工种和多种企业管理工作.近年来发表的小说.散文.诗词.儿歌散布于网络和本地的报刊.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由作者授 ...

  • 赵心放:草根盲人艺术家文春华的故事(之二)|故事

    赵心放:草根盲人艺术家文华春的故事(之一)|故事 文/赵心放 陈培德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和古往今来不少盲艺人的经历一样,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的草根盲人艺术家文华春,前些年多次到湖南.湖北.广 ...

  • 赵心放:相濡以沫的故事|故事

    润芳:去鹿回头遇雨|散文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真格是无巧不成书,有书才有故事.小郭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进了以前邻居吴老师任教的大学,报到后的第二天就在校门口遇到了吴老师.吴老师虽然已近 ...

  • 赵心放:同学会真的会惹祸吗|随笔

    梦回故乡:不生儿子不罢休|故事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今年春节后不久的一天上午,老王正在洪明大药房与坐堂的江医生闲聊时,一个自称姓李.说明年就要退休的人来找江医生诊病.此人身板看起来还可 ...

  • 赵心放:失联的小老师|故事

    姜广富:闲情逸致话养鱼|散文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退休以后,看书.上网漫游和写作是老张每天的必修课.他每天可至少录入三四千字,另外会干编辑排版等技术活.计算机及网络维护基本上也能自力更 ...

  • 赵心放:“奶爷”是怎样炼成的——老年生活剪影系列|散文

    水瓶儿:长孙皇后因何成为后世皇后的标杆?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已退休三年的老王,从小喜爱读书写作,上世纪七十年代从农村回城当工人后,工作几经变动,虽然加入了作协,有好几次转行搞专业的机 ...

  • 赵心放:老马不伏枥——老人生活剪影系列|散文

    郭广华:情人眼里出西施|随笔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老马是大南山文峰场的人.以前文峰场是川黔盐茶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驭运各类货物的马帮来来往往,行路旅客川流不息,不是一般的热闹. 估摸 ...

  • 赵心放:猪为媒的故事|散文

    姜广富:神奇冰川海螺沟 文/赵心放 覃作义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唐代崔护诗云: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吟诵着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载的诗,想来有不少痴情 ...

  • 赵心放:老潘的一天|散文

    饶启瑜:那段与交谊舞相伴的日子 文/赵心放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老潘的一天 --老人生活剪影系列 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 南山镇在不断变:半个多世纪前,这里是城乡结合部的一个小镇子,镇上的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