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习茶—生活本来的样子
泡茶艺术
泡茶
品茶
味觉的审美
首倡 · 叶羽晴川
文:一石头
今天去习茶,在小年老师那里讨教一番的所获,可以先说说,然后再来说说叶老师讲的重点。
最近我发现自己摇香的时候,对盖碗的“盖”老是有一种要飞出去的担忧,连带着影响了在后续的过程中,鼻子也不怎么灵了,动作也生涩了些。
其实我有一段时间摇香摇的也还不错,但是碗壁怎么也发不出老师们摇香时的那种清脆的、金石般质感的声音,以及茶叶香气的通透感,总差了那么一些意思。叶老师说要用力一点摇,但是再具体如何描述就不太好形容,我一脸懵。一会儿就我和小年老师两人了,我不死心,又让她摇给我看,再给我讲。她观察了我的动作后,说“摇香不是手腕在动,而是整条手臂在动”。我说我怕盖子飞出去。她说,“摇香的时候,和沸水出汤是一样的,食指只是轻轻地搭在上头,用力点一定要找准。”
我当时依然没有太理解,但是小年一边讲一边做,我接过盖碗来仔细体会,偶尔一次、两次也能做到(这泡茶,我摇(它)香的次数也不算太多,也就十来次吧 ~~),就有些许的意思在里头了,隐隐的感觉其实已经有所建立。今天我自己在家泡茶的时候,温杯时的沸水出汤我刻意体会了一下食指的感觉(应该用什么样的力),摇香的时候,我又体会了一下食指的感觉,感觉又有点接近了。这种一步步深入的去接近的状态,让技术得以提高的同时,发现自己慢慢地也可以和自己对话了,这真是又一种全新的体验。
小年老师跟我说,“为什么我们以前做的好的,现在反而不行了呢?因为同样的事儿,以前自己的能力和境界不足,能关注到的的点少;现在能力和境界提升了,就能注意到更多的内容,反而会发现问题;而一旦发现有问题的时候,你一开始调整起来都是会有些束手束脚的,看上去就好像“不如以前”了,但其实这只是一个过程,很快你又会发现自己进步了一些。”
叶老师今天讲的内容特别精彩,一定得好好记下来,才不辜负。
“手上有感觉”
我现在泡茶的时候,能很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手指可以很从容地轻搭上快要满溢出来的、滚烫的盖碗,并不会像以往那样手在托起盖碗之前,(虽然时间很短暂)内心已经演练了很多次托起盖碗的景象,再最终托起的盖碗,但是外人一般是看不出来的。这只有自己知道(以及火眼金睛的老师们)。
我跟叶老师说,我现在比以前能更快地安定下来,所以手才会更稳。但是叶老师的解读让我眼前一亮——
心定之后,手上是有感觉的。
其实语言文字的表达真的有很大的局限,此刻就是如此。
手上的感觉到底是如何的?你自己把手搭上茶器,感受之、体会之,举起来、倾倒下、收回来,都是清晰的、明朗的,似慢镜头一般缓缓播放着;你不用眼睛去看,却历历在目。你就是知道,对,是这个样子的。没有对错、好坏之别,你只是那样真切的知道,或者明白接下来应该如何去做。
我将如何?
当我们只是一味地陈述一件事情,并且反复地只是这样的陈述,间或发表一些自己对此事的八卦情绪,而没有去思考“让这件事情因为你的参与而产生一些变化的建设性建议”,那么其实你对这事儿应该就此打住了。
我们总是要问问自己:“我将如何?”——面对一件事情,我们身处其中,我将如何?我能如何?我想如何?我能为之做些什么?
“悲壮”的坚持
其实就是做一件事情的态度。
当我们学习工作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我们很容易就退缩;
当我们更好一点,不再退缩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去坚持呢?
可以假设一下,当你如果累的马上就要倒下去了,可是你要是咬着牙多坚持那么六秒,下次再多坚持六秒,十次以后,我们是不是就能多坚持一分钟了?就是这样“悲壮”的一种假设之后,其实我们对做一些对目前的自己看起来很难、或者不可能的事情,就会有了一些新的启发——要做成一件事,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点点磨出来的,每次调整一点、改进一点,就会越来越接近“成功”(更广义一些)。
相信的力量
当我们“相信”的时候,我们就会做的格外认真。但我们如何能“真的相信”呢?“信力”其实是一种很强大的能力。
我们为什么“愿意相信”?
因为我们受益了,或者是真实的物质上的利益;或者是能力境界上的提升,这都是有益于我们自身的,能够直接感受的到,所以我们欣然地接受和相信。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为什么又会“不再相信”了呢?因为我们不再践行!
以习茶为例。我们一开始,把以前喝过的茶,用了新的方法泡,突然变得那么好喝,我们发现真的是可以做到的,兴起了学习的热情;然后,这些热情被点点滴滴的更加具体和细节的内容,磨得越来越让人觉得——不那么有趣、反而是很繁琐——这时就开始想退缩,然而当更加纷繁复杂的内容被我们一一捋顺之后,呈现在你面前真的是一个更加璀璨夺目的新世界。
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出现问题、解决问题……越践行、越相信,就是这样的一个良行循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不断地去验证是否正确、有效, 我们不是一台学习知识的电脑,不是一个只能存储知识的硬盘,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学以致用”,能用在你所学的专业领域之内,一样也能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掌握的是规律、是方法;而不是冰冷的知识。
“约等于”;四舍五入的“秤”——人生其实没有那么精准
可以接上条继续看。
叶老师说,其实他的记忆力特别差,但是他现在还能记得小学里学“四舍五入”时他的老师给他讲这个内容所代入的场景以及当时他所受到的触动。什么是“四舍五入”?菜场里用那种老式的秤称菜的时候,秤杆往上翘一点、往下压一点、平一点,都是一斤的重量!哪个都是一斤!他说,这件事情对他的冲击力太大了,他一直到现在都在用着这个道理——人生没有那么精准,我们可以无限地去接近这个“精准”,但是不需要执着于去马上达到。
越有序、越简单、越自由
我今天刚去的时候,叶老师已经又完成了一项花园的工程,把三个木箱子钉在一起了,增加了稳固性。以前这个箱子有些晃动,但是因为木头质量不太好,钉子也无处着力,然后他发现可以把长钉子从底部穿上去,成为内部的一个结构,可以增加稳固性。然后他又用横板把三个箱子钉在一起,使之更加整体化,互相依靠。最后又在箱子们的底部加上轮子,方便移动;可是又因为这样太过方便移动了,所以又换成了可以卡扣住的轮子。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调整之后,一切都变得更加有序,看上去更加简单,同时也更加地灵活自由。
越有序、越简单、越自由。
这个花园细看起来,也就是盆里种着些各色植物,有几盆水生植物,有几个台子形成阶梯状绿化的层次。然而身处其中、却让人感受到特别舒服:这个花园它不是最奢华的、也没有名贵的植物品种;但是你坐在这里,就是很舒服,有流水、有“无用”亭,有曲径通幽,有雨打芭蕉,四时风景,尽在园中。
因为有序,因为化繁为简。
很多东西我们可能看不到,但是一定能感觉的到!
叶老师把入口处的低垂的藤蔓用架子把它架高、架平了一些,所以入口就开阔了起来。但是如果他不说,这细微的变化其实我并不能觉察,但是我们身体的感受是分明的——就是变得更加舒服了一些。
叶老师把花园内绑在银色金属杆的小指状粗细的黑色水管(自动喷淋系统)外移到了花园的黑色铁栏门上,顿时空间就为之一变。没有改变之前,那黑色的粗线也并不觉得如何,然而一旦调整了之后,却让人觉得空间感受好了很多。
这种觉察的能力和调整的能力真的是一点一点的磨出来的。
叶老师用黑色塑料绑线每隔一段间隙把黑色水管与栏杆固定在一起,并让我把多余的线头剪掉。我觉得其实大家根本看不见,剪不剪的无所谓,但是叶老师说,第一,大家可能觉察不到,但是会感受到;第二,这是你自己习气养成的过程,你是在做这些事中一点点地锻炼你的心性,磨好你的心性。
我突然觉得此刻在这里做着平时看起来特别烦燥的事情,变得特别享受,那样细微地觉察着自己内心的想法,并力图把一件事情完成到当下最好的状态,是一件清醒而享受的事。各位,没别的,就是“去做去体会”、“边做边调整”。
接收——用——化用(所谓“化用”,就是不想就能用、给别人讲的也特别清楚、清晰),我们就是在以这样一个过程来吸收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用”也是不同程度的,够细吧。
这当下的一切都搞定了之后,叶老师、英子老师和我,三人坐在“无用亭”下,享用了一顿晚早饭——小米粥和包子,特别朴实的早饭,吃完之后,我们三个静静地坐了一会儿,远处是大树,近处是如茶花园,花园里的草木花也高低不一,层次错落有致,微风吹拂在脸上,鸟鸣啾啾,阳光从云层中破空而来,叶影婆娑,岁月静好,一切安住。
生活本来的样子
其实我觉得刚才的状态,自己特别像一个地主,不炫富,但是特别富足。明明这里很朴实却光华耀眼。然后叶老师说,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干净——习得——迷惘——结束(重生或者终结)
我们生来本自纯净,然后在成长的过程遭遇了各种的状况(诱惑、打击、忧伤、焦虑、感动、……),我们身处的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熔炉,每个人都在里头被煎熬;最终我们是死去或者涅槃,全看你自己一路以来的选择。
后记:
这篇文章写到最后,我把自己都给感动到了,这篇文章其实也可以叫做《如茶花园背后的故事》或者《如茶花园里的多幕剧》。我以往回顾文章里的每一个小标题都是各自独立的,只是不同章节的一个小总结而已;但是这一篇文章里的小标题,几乎可以称得上:每一个都是对前一个的承接,那是一种内在的紧密联系,但其实所有的提纲性文字都是叶老师给我临时讲起来的,我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来写的,但最后成文,形成这样的感觉真是让人意外惊喜。写的很愉快,这真是让人很满意很欢喜的一件事儿。
2021.9.30
点击链接了解课程信息:
叶羽晴川【3天 泡茶艺术 内训班】招募——6大关系帮你泡好所有茶
叶羽晴川【15天 泡茶艺术 精修课】招募—— 泡茶,以茶汤为作品的艺术创作
注:参加过同期课程的老学员全程复训享4折优惠。
茶友正在阅读
《诗茶篇》
《如茶学员分享》
微信名:一如茶香
微信ID:yiruchancha
有浅析 有深读 有知识 有操作
有分享 有体验 有养生 有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