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红楼梦》对《诗经》的引用

浅议《红楼梦》 对《诗经》 的引用——以“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为例
魏 颉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 100000

摘 要: 《诗经》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 除了 其自 身的魅力之外, 还主要表现在后世作者常常在自 己的文学作品中引 用《诗经》 的诗。 《红楼梦》 作为四大小说之首, 曹雪芹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对《诗经》 进行了 选择性引 用。 本文拟对《红楼梦》 第十七回中的“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这一故事情节为例, 结合书中人物的身世, 对曹雪芹对《诗经》 的引 用作一浅显探讨。

关键词: 《诗经》 ; 《红楼梦》 ; 淇水; 浣葛; 采芹人

《诗经》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开启 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诗经》 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 《诗经》 中许多意义深远的经典语句在后世也纷纷被后世作者引用到自 己的文学创作中, 或含蓄地表达自 己的思想感情, 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红楼梦》 中, 也不乏来自 《诗经》 的字词和语句, 这些字词和语句在特定情境的精心引用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
      《红楼梦》 第十七回是“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 在这一章回的主要情节是贾政和贾宝玉携贾府清客游赏大观园, 并为园中题匾额和对联, 这其中诸多诗句都引用了《诗经》 。
一、 “ 淇水遗风” ——潇湘馆
       首先是“ 淇水遗风” , 这是对一院落的题名选项之一。 这一院落在贾元春归省时被改为“ 潇湘馆” , 为林黛玉居住, 林黛玉的别号也取其“ 潇湘” 二字为“ 潇湘妃子” 。 那么, 这个“ 淇水遗风” 是如何出现在这一回之中的呢? 曹雪芹为什么要安排这一情节呢? “ 淇水遗风” 又是如何被否定的呢?
     ( 一) “ 淇水” 与竹

探讨上述问题, 先回顾一下“ 淇水遗风” 出现的情节:
       贾政听了, 点头微笑。 众人先称赞不已。 于是出亭过池, 一山一石, 一花一木, 莫不着意观览。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 里面数楹修舍, 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众人都道: “ 好个所在” ⋯ ⋯ 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 出去则是后院, 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 又有两间小小退步。 后院墙下忽开一隙, 得泉一派, 开沟仅尺许, 灌入墙内, 绕阶缘屋至前院, 盘旋竹下而出。
       贾政笑道: “ 这一处还罢了。 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 不枉虚生一世。 ” 说毕, 看着宝玉, 唬的宝玉忙垂了头。 众客忙用话开释, 又说道: “ 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 ” 贾政笑问: “ 那四字? ” 一个道是“ 淇水遗风” 。贾政道: “ 俗。 ” 又一个是“ 睢园雅迹” 。 贾政道: “ 也俗” ⋯ ⋯ 宝玉见问, 答道: “ 都似不妥。 ” 贾政冷笑道:“ 怎么不妥? ” 宝玉道: “ 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 必须颂圣方可。 若用四字的匾, 又有古人现成的, 何必再作。 ”贾政道: “ 难道' 淇水’ ' 睢园’ 不是古人的? ” 宝玉道: “ 这太板腐了。 莫若' 有凤来仪’ 四字。 ” ⋯ ⋯
       从文中的描写可以得知, 潇湘馆所在之地是多竹而青葱的院落, “ ⋯ ⋯ 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 让人一眼看过去就心旷神怡, 是贾政认为读书绝佳的好去处, “ 这一处还罢了。 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 不枉虚生一世” 。 面对这样一处翠竹环绕的清爽之地, 曹雪芹借清客之口道出“ 淇水遗风” 的四字题名。 “ 淇水”之“ 淇” 在《诗经》 中出现过多次,在《卫风·淇奥》《卫风·氓》 《卫风·竹竿》《邶风·泉水》《鄘风·桑中》 中均有此字。 在这些诗篇中, “ 淇” 字的释义一般指当时卫国的河流, 因此多作“ 水名” 解。 值得注意的是, 《卫风·淇奥》 和《卫风·竹竿》 中与“ 淇水” 一同出现的还有“ 竹” 这一意象。 例如:

诗经·卫风·淇奥
瞻彼淇奥, 绿竹猗猗。有匪君子,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瑟兮僩兮, 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 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 绿竹青青。有匪君子, 充耳琇莹, 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 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 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 如金如锡, 如圭如璧。宽兮绰兮, 猗重较兮。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诗经·卫风·竹竿
籊籊竹竿, 以钓于淇。 岂不尔思? 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 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 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 泉源在左。 巧笑之瑳, 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 桧楫松舟。 驾言出游, 以写我忧。

尽管有同样的意象, 但《卫风·淇奥》 和《卫风·竹竿》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卫风·淇奥》 是一首赞美男子形象的诗歌。 有研究认为, 这是赞美卫武公所创作的诗歌, “ 作《淇奥》 诗者, 美武公之德也。 既有文章,又能听臣友之规谏, 以礼法自 防闲, 故能入相与周为卿士, 由此故美之而作是诗也” ; 还有研究认为, 这是赞美卫武公的品德和学问修养的, “ 卫人美武公之德, 而以绿竹始生之美貌, 兴其学问自 修之进益也” ; 有研究则认为这只是单纯赞美学问之高的, “ 此诗道学极矣” 。 无论赞美的对象是人还是物, 在这两篇中, 竹子在每章中均有起兴的重要作用。 作者借绿竹的挺拔、 青翠、 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 “ 首章以绿竹兴起斐然君子, 言彼学问,切磋以究其实, 琢磨而致之精⋯ ⋯ 次章言威仪, 三章言成德” “ 以竹之坚刚茂盛, 兴其服饰之尊严, 而见其德之称也” 。 竹子在这首诗中作为主要的意象, 借物起兴, 赞美文人君子的文采与道德, 这与提出“ 淇水遗风” 的清客的文人身份相符。 此外, 林黛玉在《红楼梦》 中常常以才情见长, 作者也在此暗示了将来入住于此的是一位品德尚佳且富有才情的“ 雅士” 。
       在另一篇《卫风·竹竿》 中, 竹子这一意象作为卫女垂钓和嬉戏的工具出现, 这从侧面反映出卫女在故乡时无忧而天真烂漫的生活。 而林黛玉的故乡姑苏( 今苏州) 气候湿润, 植物景观中也多竹林, 这似也应和了林黛玉在故乡时的美好童年生活。
( 二) “ 淇水” 与“ 思归”
          在《卫风·淇奥》 和《卫风·竹竿》 中, “ 淇水” 与“ 竹” 的意象相结合, 有文人与君子的含义。 在另一篇《邶风·泉水》 中, 则具有不同的含义:

诗经·邶风·泉水
毖彼泉水, 亦流于淇。 有怀于卫, 靡日 不思。 娈彼诸姬, 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 饮饯于祢, 女子有行, 远父母兄弟。 问我诸姑, 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 饮饯于言。 载脂载辖, 还车言迈。 遄臻于卫, 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 兹之永叹。 思须与漕, 我心悠悠。 驾言出游, 以写我忧。

在这首诗歌中, “ 淇” 依然是河流的释义。 这首诗歌用简单朴素的语言描写了一位卫国女子嫁到别国之后对故乡深切的思念。 这首诗歌在前人的研究中, 多认为和《卫风·竹竿》 是同一位作者许穆夫人, 所以多对两篇诗歌进行比较研究。 而在本文中, 两篇诗歌相似的主题和相同的意象“ 淇水” 是笔者关注的对象。
       首先, 《卫风·竹竿》 与《邶风·泉水》 的主旨大意相似, 都是描写卫国女子出嫁别国, 回忆故乡 生活, 思归不得的情景, “ 《竹竿》 , 卫女思归也。 适异国而不见答, 思而能以礼者也” , “ 《泉水》 , 卫女思归也。 嫁于诸侯, 父母终, 思归宁而不得, 故作是诗以自 见也” 。 这两首诗中也出现了一个共同的意象——泉水。 《卫风·竹竿》 中载: “ 泉源在左, 淇水在右⋯ ⋯ 淇水在右, 泉源在左。 ” “ 泉源” 和“ 淇水” 是分开的, 两者是一种分离的状态, “ 泉” 暗含着一种分隔的意味。 《邶风·泉水》 中:“ 毖彼泉水, 亦流于淇。 ” 卫女看到“ 泉水” 就会联想到这泉水也会流经卫国, 虽然已经远嫁别国, 但借助“ 泉水” 她也可以寄托对故乡的相思之情。 在这里, “ 泉既为水之源, 远嫁他乡的妇女见泉思源, 于是' 泉’ 便作为思念乡土的意象出现在《诗经》 中” 。 因此, “ 泉” 暗含了
一种联系的意味。 从《红楼梦》 十七回对潇湘馆的描述中可以得知潇湘馆的院墙下也有一股泉: “ 后院墙下忽开一隙, 得泉一派, 开沟仅尺许, 灌入墙内, 绕阶缘屋至前院, 盘旋竹下而出。 ”
        这种看似巧合的写法也符合作者曹雪芹“ 草蛇灰线,伏笔千里” 的写作方式。 作为潇湘馆的主人, 林黛玉的身世和《诗经》 中的卫女存在相似之处, 虽然林黛玉是未嫁之女, 但父母双亡的不幸让她过早地失去家庭, 不得不离开故乡, 客居在外祖母处。 寄人篱下的苦楚让她多愁善感的天性多添了几分哀愁, 难免会对自 己的家乡和过去的日子加以思念。 而泉水在上文一分隔一联系的含义, 似也寓意着林黛玉身在贾府与故乡的别离和对故乡的思念。
      “ 淇水” 之“ 淇” 在《诗经》 中还出现在《卫风·氓》《卫风·有狐》 《鄘风·桑中》 等诗歌中, 这些诗歌一则是“ 借弃妇以喻逐臣” , 一则是“ 妇人忧夫久役无衣” , 还有一则描写男女幽会, 与“ 淇水遗风” 这一题名的主题关联不甚密切。
      虽然“ 淇水” 在《诗经》 中的诗歌有诸多寓意, 但贾政以其“ 俗” 直接将其否定, 除了“ 俗” 之外, 关键的原因作者借贾宝玉之口加以告知: “ 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 ” 作为必须要体现歌颂圣德的匾额, “ 淇水遗风” 过于“ 板腐” 且不够雅致, “ 有凤来仪” 更为妥帖。 但曹雪芹在此处提及“ 淇水” 必然不是偶然之笔, 背后的寓意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加以探讨。
       二、 “ 浣葛处” 与“ 采芹人” ——稻香村
       除了上文贾政和贾宝玉一行人在潇湘馆匾额题名时提及的“ 淇水遗风” 来自 《诗经》 之外, 他们行经稻香村( 浣葛山庄) 时, 在贾宝玉作的一副对联中, 也引 用了《诗经》 的诗。
       说着, 引 人步入茆堂, 里面纸窗木榻, 富贵气像一洗皆尽。 贾政心中自是欢喜, 却瞅宝玉道。 ⋯ ⋯ “ 无知的蠢物! ⋯ ⋯ 那里知道这清幽气像。 终是不读书之过! ”
      宝玉忙答道: “ 老爷教训的固是, 但古人常云' 天然’ 二字, 不知何意? ” ⋯ ⋯ 众人忙道: “ 别的都明白, 为何连' 天然’ 不知? ' 天然’ 者, 天之自然而有, 非人力之所成也。 ” 宝玉道: “ 却又来! 此处置一田庄, 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 远无邻村, 近不负郭, 背山山无脉, 临水水无源, 高无隐寺之塔, 下无通市之桥, 峭然孤出,似非大观。 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 得自然之气, 虽种竹引泉, 亦不伤于穿凿。 古人云' 天然图画’ 四字, 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 非其山而强为山, 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 ” ⋯ ⋯ 宝玉只得念道:新涨绿添浣葛处, 好云香护采芹人。
       在此处, 贾宝玉所作对联为“ 新涨绿添浣葛处, 好云香护采芹人” 。 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出现的“ 浣葛处” 和“ 采芹人” , 那么这两个词语与稻香村的主人有什么联系呢?
( 一) “ 浣葛” 与“ 妇德”
      “ 浣葛处” 的“ 浣葛” 来自 《 周南· 葛覃》 和《 邶风·柏舟》 。

周南·葛覃
葛之覃兮, 施于中谷, 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 集于灌木, 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 施于中谷, 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 为絺为綌, 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 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 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 归宁父母。

邶风·柏舟
泛彼柏舟, 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 如有隐忧。 微我无酒, 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 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 不可以据。 薄言往愬, 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 不可转也。 我心匪席, 不可卷也。 威仪棣棣, 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 愠于群小。 觏闵既多, 受侮不少。 静言思之, 寤辟有摽。
日 居月 诸, 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 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 不能奋飞。

这两首诗中, 出现“ 浣” 字的分别是“ 害浣害否? 归宁父母” 和“ 心之忧矣, 如匪浣衣” 。 “ 浣” 一般作“ 濯也” , 即洗衣的意思。 “ 葛” 在《周南·葛覃》 中出现:
“ 葛之覃兮, 施于中谷, 维叶萋萋⋯ ⋯ 葛之覃兮, 施于中谷, 维叶莫莫。 ” 葛, 即葛藤, 是一种“ 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 茎可做绳, 纤维可织葛布, 俗称夏布, 其藤蔓亦可制鞋( 即葛屦) , 夏日穿用” 。 这一“ 浣” 一“ 葛” 两个字在《诗经》 中多与女子特别是出嫁妇女关联密切。
      《周南·葛覃》 这首诗多被学者认为是描写妇德的诗歌。 《毛诗序》 曰: “ 《葛覃》 , 后妃之本也。 后妃在父母家, 则志在於女功之事, 躬俭节用, 服澣濯之衣, 尊敬师傅, 则可以归安父母, 化天下以妇道也。 躬俭节用,由於师傅之教, 而后言尊敬师傅者, 欲见其性亦自 然。 可以归安父母, 言嫁而得意, 犹不忘孝。 ” 方玉润也认为:“ ⋯ ⋯ 勤俭为本, 以故民间妇道亦观感成风。 圣人取之以次《关雎》 , 亦欲为万世妇德立之范耳。 ” 无论描写的对象是谁, 在学者看来, 诗中描写的是一位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俱佳的女子, 所以作者在此赞美她的妇德。 在《邶风·柏舟》 中, 关于描写对象是男性仁臣还是女子也多有争议。 刘向认为, 这首诗描写的是“ 贞女不二心以数变, 故有匪石之诗” 。 朱熹在《诗集传》 中认为: “ 妇人不得于其夫, 故以柏舟自 比。 言以柏为舟, 坚致牢实, 而不以乘载, 无所依薄, 但汎然于水中而已。 故其隐忧之深如此, 非为无酒可以遨游而解之也。 列女传以此为妇人之诗。 ” 当今学者程俊英也认为: “ 这是一位妇女自 伤不得于夫, 见侮于众妾的诗。 诗中表露了她无可告诉的委屈忧伤, 也反映了她坚贞不屈的性格。 ” 现代学者也多作女子解释。
      《周南·葛覃》 和《邶风·柏舟》 两篇诗歌中共同出现的人物形象是一位有妇德的贞妇, 那么贞妇是一个什么形象呢? 在《礼记·丧服四制》 中对此的说明是: “ 礼以治之, 义以正之, 孝子、 弟弟、 贞妇, 皆可得而察焉。 ”贞妇专指夫死坚守不再改嫁守礼法的妇女。 那么在《红楼梦》 中, 大观园里众位女子身上谁的妇德品质最明显, 可以担当“ 贞妇” 的名 号呢? 那就是贾珠的未亡人——李纨。 从后文的发展中也可得知, 贾宝玉所题对联之地正是
后来的“ 稻香村” , 即李纨所住的院落。 作者曹雪芹通过这一巧妙的安排一方面是为后来李纨入住稻香村做好铺垫; 另一方面, 作者曹雪芹也默认了李纨“ 贞妇” 这一形象。 既然“ 浣葛处” 指的是李纨的居所, 那么后面的“ 采芹人” 又暗含什么含义呢?
( 二) “ 采芹人” “ 读书人” ?
        需要回到《诗经》 的具体篇章中探寻“ 采芹” 的含义。 在《诗经》 中, 出现“ 采芹” 的分别是《小雅·采菽》和《鲁颂·泮水》 。

诗经·小雅·采菽
采菽采菽, 筐之莒之。 君子来朝, 何锡予之? 虽无予之? 路车乘马。 又何予之? 玄衮及黼。
觱沸槛泉, 言采其芹。 君子来朝, 言观其旂。 其旂淠淠, 鸾声嘒嘒。 载骖载驷, 君子所届。
赤芾在股, 邪幅在下。 彼交匪纾, 天子所予。 乐只君子, 天子命之。 乐只君子, 福禄申之。
维柞之枝, 其叶蓬蓬。 乐只君子, 殿天子之邦。 乐只君子, 万福攸同。 平平左右, 亦是率从。
汎汎杨舟, 绋纚维之。 乐只君子, 天子葵之。 乐只君子, 福禄膍之。 优哉游哉, 亦是戾矣。

诗经·鲁颂·泮水
思乐泮水, 薄采其芹。 鲁侯戾止, 言观其旂。 其旂茷茷, 鸾声哕哕。 无小无大, 从公于迈。
思乐泮水, 薄采其藻。 鲁侯戾止, 其马蹻蹻。 其马蹻蹻, 其音昭昭。 载色载笑, 匪怒伊教。
思乐泮水, 薄采其茆。 鲁侯戾止, 在泮饮酒。 既饮旨酒, 永锡难老。 顺彼长道, 屈此群丑。
穆穆鲁侯, 敬明其德。 敬慎威仪, 维民之则。 允文允武, 昭假烈祖。 靡有不孝, 自求伊祜。
明明鲁侯, 克明其德。 既作泮宫, 淮夷攸服。 矫矫虎臣, 在泮献馘。 淑问如皋陶, 在泮献囚。
济济多士, 克广德心。 桓桓于征, 狄彼东南。 烝烝皇皇, 不吴不扬。 不告于訩, 在泮献功。
角弓其觩。 束矢其搜。 戎车孔博。 徒御无斁。 既克淮夷, 孔淑不逆。 式固尔犹, 淮夷卒获。
翩彼飞鸮, 集于泮林。 食我桑<黑甚>, 怀我好音。    彼淮夷, 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 大赂南金。

《小雅·采菽》 是赞美诸侯朝见周王的场景, “ 美诸侯来朝也” 。 周时, 周王通常会在诸侯朝见时举办一系列的祭祀大典。 《鲁颂·泮水》 是一首赞美鲁僖公战胜淮夷之后, 在泮宫祝捷庆功, 宴请宾客的诗歌, “ 《泮水》 ,颂僖公能修泮宫也” , 这里的泮宫是古代的大学, 是一个重要的礼仪场所, 具有举办祭祀大典和开学大典的功能。
      《礼记·学记》 云: “ 大学始教, 皮弁祭菜, 示敬道也。 ”郑注曰: “ 皮弁, 天子之朝朝服也。 祭菜, 礼先圣先师。菜, 谓芹藻之属。 ” 而上述两首诗歌所描述的大典中都有
一个很重要的祭祀行为——“ 祭菜” 。 因此, “ 采芹” 和“ 采藻” “ 采茆” 等采摘行为一样, 很有可能都是为祭祀作准备的祭祀行为。
        而“ 采芹人” 一说, 来自鲁国学子之间的习俗。 鲁国的学子若有幸得高中者, 会采撷鲁国学宫外的水芹, 插在帽檐上到孔庙祭拜, 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读书人。 《鲁颂·泮水》 中所出现的“ 泮宫” 的官学职能和“ 采芹” 行为的出现也能为这一点作出合理解释。 在后世, 用“ 采芹人” 代指读书人其实蕴涵着一种美好的祝愿, 希望读书人可以凭借读书这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完成通达仕途的人生理想。
      在稻香村中, 李纨身为一位深闺妇人并不能成为一位“ 采芹人” , 那么其余可以成为“ 采芹人” 的只能代指由寡母抚养成长的贾兰。 但在前八十回曹雪芹的描述中, 贾兰还是一位仍在学堂念书的学子, 他未来的人生走向如何, 曹雪芹尚未详细展开, 所以笔者也不能仅凭贾宝玉一副对联而强行加以猜测, 只能待学术研究工作的深入发掘。
三、 结语
       除“ 淇水遗风” 和“ 浣葛处” “ 采芹人” 这两处来自《诗经》 的字词化用外, 曹雪芹在其他章回也多有引用现象, 在这里不一一详细展开。 通过对《诗经》 诗词的巧妙引用, 作者曹雪芹在细微之处彰显了自己的文采, 在细节之处“ 草蛇灰线, 伏延千里” , 同样也是《诗经》 和《红楼梦》这两部经典著作的一次奇妙的“ 相遇” , 分别为《诗经》 和
《红楼梦》 的研究提供了更有深度的线索和方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