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析
老师们大家好,首先由我对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做一个单元整体分析,在语文书第49页,一开篇就以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来开篇,深深地打动人心。
从这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本单元人文主题是“爱国情怀”,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文,所有选文字里行间都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之情。表现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引导学生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由关注自我到关注社会,实现由个体向社会人的转变。本单元的课文都富有思想教育意义,要把思想教育渗透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体会,说感受,避免空洞的道德说教,避免脱离文本空谈情感体验。
语文要素有两个
本单元编排了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略读课文《小岛》。
《古诗三首》包括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写的都是诗人在国土沦丧、内忧外患之际的悲愤之情和对收复失地、重振国威的强烈渴望。本课要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少年中国说》一文节选自梁启超的政论文《少年中国说》,节选的这几个自然段,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梁启超的强国梦想和乐观精神。学习本课要引导学生结合资料,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课文的意思,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百年来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了解中国人的强国梦想。
《圆明园的毁灭》要通过查阅资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价值,感受作者的痛惜之情。
《小岛》是一篇小小说,写了一位将军到一座小岛视察,亲眼见证了岛上的战士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怎样将对祖国的挚爱融进日常守岛生活中,表现了战士们和将军强烈的爱国情怀。
除此之外,还在“阅读链接”中选编了闻一多的《七子之歌(节选)》。
单元内这些选文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但每篇诗文的创作背景、具体的内容材料等各不相同,深入的阅读理解既要依托文本内容和表达本身,还需要借助有关的背景资料,才能真切地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
本单元重点阅读学习目标
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查找资料”是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和思想主题的一种读书方法。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这种读书方法,离不开具体的、激发了学生需要的阅读实践,选编“爱国情怀”主题的文本,是适当的选择。
“查找资料”,为什么查?查什么?怎么查?要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的需要,有目的的查找资料。运用资料要讲究实际,使用资料要有针对性,用在学生学习需要的地方,如理解有困惑需要解决处,课文简略需要扩充处,情感体验需要加深处。以丰富必要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的写作背景,助力对文本准确、深入的理解。
查找和运用资料的方法途径,是一步步积累、丰富的。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已经熟悉哪些方法途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运用身边的资源查找资料,如图书馆、网络等等。不过要避免喧宾夺主,不能因为使用资料,导致学生对课文的关注减少。
单元内,还安排了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习作话题是“二十年后的家乡”,训练的重点目标(语文要素之二)是“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本单元习作,不仅是写出一篇《二十年后的家乡》,更重要的是学习编写提纲,让学生有“篇章写作”的意识,明确在整篇习作中要“分段叙述”。学习列提纲要引导学生先进行整体的规划,如习作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内容?有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顺序怎样安排?开头和结尾写什么?列出提纲后还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修改。列提纲和修改提纲的过程就是理清思路,组织材料,进一步明确自己要表达的主旨的过程。列提纲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这样的习惯。
列提纲,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优势:第一,提纲就是预先构思。写作主张构思先行。列提纲中的构思,能让想象的夸张与合理不断调合(提纲为线索、提纲为提示、提纲为规约)。第二,列提纲中还具备多种有利于写作的能力,如组织能力、选择能力、自我约束能力。
“语文园地”主要是对单元内容和目标的整理与提升,要与文本阅读、习作充分结合,帮助学生总结读书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提升阅读理解和语言运用能力。其中“交流平台”指出这几篇课文丰富的情感要读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基于以上解读,
本单元的学习规划可以有如下两个方案
老师们大家上午好,刚才马老师做了五上第四单元的单元整体分析,下面我将结合具体课例,谈谈如何在古诗、小古文教学中寻找资料与体会情感的结合点。
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阅读教学的语文要素。怎么理解这短短的一句话?“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要达到的阅读目标,而“结合资料”则是方法路径。
学习如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材循序渐进地给出了具体的方法,低中年级主要是借助想象运用图像化的阅读策略,中年级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在文中找到表情达意的关键语句。到高年级时开始关注结合相关文本的体裁特点,关注场景、细节等方式,最后将诸种方法综合运用、融会贯通。总体上来说,从低段到高段,这一训练要素的安排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梯度安排很清晰、很科学。结合资料是准确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之一,尤其是与具体时代背景相关的思想情感,更需要借助背景资料才能真正读懂,进而产生共鸣。
查找资料,这一方法也从三年级开始出现在教材的交流平台、课后练习及单元的语文要素中。可以说,教材不仅将查找和运用资料作为一种帮助阅读理解的方法,更是作为一种阅读能力的培养加以重视的。
单元导入
在学习首篇课文《古诗三首》之前,要带领学生进行本单元的开启,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
交流自己能用哪些成语来描述我们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再根据老师出示的两组图片(一组是盛世景象,一组是乱世惨状)说说两组图片反映的人们生活境况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分别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两组图片,然后对比理解、积累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中的两组成语。
出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听老师朗读,判断这是艾青在祖国处于什么样的状况下写下的诗句。
这时候老师补充资料,学生再读这首诗,说说没有结合资料和结合资料体会到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学习导语页明确单元课文主题和学习目标。
回顾曾经学习过的表达爱国情怀的课文,主要是四年级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以及自己掌握的查阅资料的方法途径。
完成了单元的开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我们再走进古诗三首的教学。下面,我以《示儿》为例来谈一谈古诗教学中如何寻找资料与体会情感的结合点。
本单元重点阅读学习目标
《示儿》这首诗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这一课中学生习得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其余几篇课文,在这一课中可以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课中教师在学生理解有困惑、情感加深处介入背景资料的方式进行。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1)教师在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时进行指导,提示搜集方向和信息的准确性,确定搜集哪些信息。如,北宋灭亡时的社会状况、陆游的家世背景、仕途经历、作品成就等。
(2)提供搜集资料的方式供学生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以及学习能力,选择搜集方式:可以利用学习工具书自己搜集;可以利用网络自己上网查找;可以借阅教师推荐的书籍进行搜集。
(3)设计表格,指导学生处理搜集到的信息。仔细阅读搜集到的信息,提取重点信息,逐条记录在摘抄本中。方便课堂中进行交流。
(4)再次认真阅读搜集到的资料,以讲故事的形式试着讲讲陆游的故事、北宋的社会状况,将搜集到的资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尽量不长篇读资料。
课堂背景资料的介入的时机也很重要
首先,教师研读教参,确定背景资料介入的时机。对于《示儿》这首诗,结合注释,学生可以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结合学习、生活经验,能初步感受陆游所表达的爱国情怀,但是并不深刻。所以,对陆游生平、北宋灭亡资料要选择放在理解有困惑、情感加深处出示。在体会“但悲”的意思时,可以结合北宋灭亡的资料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临终前究竟放不下什么事、为何而悲。教学“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诗时,一方面引导学生与前两句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思考:诗人明知道死去万事空,却还要儿子家祭时告诉他祖国统一的消息。在这种矛盾中,感受陆游的爱国之情。在此时,再结合陆游生平资料,让学生深入感受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
(2)在介入资料时,要留给学生充足时间交流搜集的资料。教师及时评价,并做好补充总结,提示方法。即包括落实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也包括提取整合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重要信息的方法。
(3)教师在补充资料时,深情并茂,感情充沛地去讲陆游、北宋灭亡的故事,渲染气氛,为学生深入感悟陆游爱国情怀营造氛围。同时也引导学生明白,查阅资料不仅是提取信息完成任务,更要走进故事中,这样的结合资料才能帮助深入理解课文。
在《少年中国说》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缘由。要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的内容。要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从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01
下文是由马晓琴老师结合《圆明园的毁灭》《小岛》课例谈一谈如何在爱国主义情怀教育中落实语文能力发展。
讲座三
如何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落实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是以爱国情怀为主题,四篇课文所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都富有思想教育意义,课文把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贯穿始终。单元导读也明确提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阅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脱离文本空洞的道德说教,空谈情感体验,也不能只强调语言的工具性。我们怎样做才不会在教学和育人方面有失平衡呢?这也是我们今天要交流的话题:如何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落实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什么是语文能力?相信老师们都知道,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这四种。通过单元导读我们明确知道了本单元的阅读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时,学生可以收获到的是有目的的查找资料,使用资料要有针对性,运用好必要资料,深入体会课文要表达的爱国情怀。看似目标完成了,孩子也收获满满,即学会了新的方法又体会了情感。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思考,就是这一单元的学习,能使学生本具有的语文能力得到发展或提升吗?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的环节中,既要关注学生的横向收获,也要关注学生的纵向发展。
结合本单元课文,我们可以提升学生的哪些语文能力
接下来我们需要把教学与育人相辅相成,相互融合。
教学中,资料交流的过程就是听、说能力提升的过程。学生分享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并表达自己从补充资料中所感受到的情感体验,这就是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的契机,教师对于“说”这一语文能力的提升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学情,确定分层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虽然上课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程度的指导,指导的过程也是示范的过程。坐着听的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去聆听,提取对自己更能深入体会文章情感的有用信息,与文本、与作者、与同学情感共鸣,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听说结合,有输入到吸收再到输出。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高效,我们还可以和课后练习题有机的结合,去提升学生“说”这一能力的提升。
就以《少年中国说》这篇课文为例,课后第一题就明确提出了朗读目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在选做题中提出朗读形式——和同学集体朗诵课文。这都基于这篇课文逻辑严密,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充沛,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情怀,对学生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读起来使人心潮澎湃,豪情万丈。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表达效果,一是源自本课积极进取的内容和情感,二是得益于整齐的句式和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这篇课文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语感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学生借助“少年…则国…”这个排比句式读好句子的停顿和节奏,在读好短句的基础上读好长句,关键字词和短语可以读得重一些,整段朗读时语调可逐渐拔高,读出气势。第二自然段是四字为一句,逢双句押韵,句式整齐,朗朗上口,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出少年中国的朝气蓬勃。第三自然段,既赞颂少年中国,又讴歌中国少年,作者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要读得高亢,充满力量。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所有的朗读是要靠学生内心的真情流露,要基于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基础上,而不是单纯地靠朗读技巧,拿腔捏调。在这个环节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一定要和赵老师所分享的“结合资料体会情感”紧密结合。朗读升华了情感,既让学生感受了语言表达的妙处,提升朗读能力,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入情入境,笔尖流出
通过理解课文、结合资料等方式体会情感后,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归到语言文字当中,让学生去体会,是怎样的描写,给他们带来这样如此强烈的、浓厚的爱国情怀呢?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课文第2—4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这部分,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运用资料和理解、感悟、朗读结合起来,围绕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对圆明园的历史地位高度评价的关键词句,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从而明白作者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文物的珍贵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相互并举,结构平行的相似句式,比如:有...也有...(看大屏读课文中的句子),这样的对举方式,让学生理解了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句话的含义,这部分可以让学生模仿前半部分的句式,来介绍后半部分圆明园的建筑。如:看大屏读,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从而感受到圆明园建筑及景观的多,美,奇等特征。同时也通过模仿改写句子,提升部分学生写的能力。为什么这里说是部分学生?其实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写的能力提升并不大。我们努力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语文能力都有所提升。
而从课文整体来看,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抓住前后表示时间的词语,发现课文篇章前后强烈、鲜明的对比:如此庞大的、壮观的,拥有无数珍宝的圆明园竟然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毁于侵略者之手,破坏力度大而快,从而使学生与作者痛惜和愤怒的情感产生共鸣,这也是对比手法带来的效果。再结合课后阅读链接里《和平宣言》中的对比,体会对比写法的妙处,让学生尝试运用对比手法去写出身边了解的事,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比如我们可以提供给学生家乡乌鲁木齐前后变化的图片进行对比描写,还可以运用到前面对举句式;再比如我们可以出示2020年全球疫情各国的不同举措、疫情数据等进行对比描写)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生情已到深处,方法已握在手中,仿写起来会比较得心应手,而写下的文字都凝结着他们纯真炽热的爱国情感。虽然不一定人人都能写出多么激昂澎湃的短文,但却让学生有意识的用对比手法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再次提升另一部分学生写的能力,同时也把本单元的爱国情怀得以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第三学段习作,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需要,分段表述。可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基于以上要求,本次习作构思,可注意以下几点:
本次习作话题是“二十年后的家乡”,要求我们从现实生活体验出发,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样子,规划未来家乡发展蓝图。
本次习作为我们创设了穿越时空的情境,让我们对家乡发挥大胆想象,想象的情感基础是对家乡的热爱,是对家乡美好未来的展望。这样爱家乡的情感与本单元主题爱国情怀是密切联系的,是整体的。看似本单元习作的学习目标与课文的阅读目标没有直接联系,但习作与课文的话题都落在了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上,这为习作时的想象做了铺垫,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种情感上共鸣,激发学生想象和热情。习作教学,应以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打开学生习作思路作为指导思想。
家乡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出生的地方,每天生活的城市。这里有我们熟悉的街道、学校,也有你熟知的生活状态。比如:出行方式、学习生活、理想追求等等。虽然这一切都是你随时可见的,切实存在的,却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发现并分条整理,这样才会有一个比较立体的认识。
二十年是个不长也不短的时间。对于现在读五年级的同学还将经历初中、高中和大学差不多十五六年的时间,二十年后的他们应该已经参加工作,并有了几年的工作经历了。他们会成为哪一方面的人才呢?会在哪个城市从事一份怎样的工作呢?他们现在所熟悉的街道、学校等生活环境和熟知的人们的工作、生活状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个变化到底有多大?可以不加限制,天马行空地随意想象吗?二十年后与五年、十年,甚至五十年、一百年后,能一样吗?显然,你的想象还需要根据过去与现在,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现状进行合理地推理想象,是在 “二十年后”这个特定时间限定下进行的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
二十年后的家乡这篇习作的关注点不仅是大胆想象,更重要的是学习列提纲,让学生有整体规划的意识,明确在整篇习作中要分段叙述,并且能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虽然学生是第一次学习用列提纲的方式进行整体构思再习作,但是我们在以前的阅读教学中都有接触过表格、示意图、小标题、思维导图等这种逻辑思维较强的方法来梳理文章内容,由此看来,习作和阅读是相辅相成的。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怎样列提纲。
了解提纲结构
习作提纲怎样写
借助书中的提纲范例,了解提纲包含的大致内容为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四个部分,中间部分内容的列举,提示习作时可以分段来写,把想到的例子写在后面。各部分之间的结构要紧密联系。按照自己编写的提纲进行习作,注意分段叙述,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1.先思考习作主题,在脑海中勾勒内容,选择素材,搜集资料来表达习作中心。
2.把构思好的材料按照文章结构和段落进行排列,注意顺序,列出提纲。
3.将需要的习作内容按顺序罗列出来,标注好序号。
4.对所罗列的各项,加以润色补充,简化成小标题形式。
5.在各个小标题后面加上关键词,关键事以及详写略写的安排等,以帮助自己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地完成习作练习。
6.修改提纲。提醒学生每段围绕一个意思写,各段结合起来表达全文中心。
借助提纲完成习作后,引导学生交换习作,互相欣赏。围绕本次习作要求,提出建议。发现学生优秀片段进行交流,如,抓住习作表达条理进行肯定,抓住大胆丰富想象进行赏析。对于习作出现的共性问题,需结合具体例子进行指导。
最后引导交流并归纳列提纲对习作的帮助。如,列提纲可以让我们思路清晰,可以避免杂乱无章,丢三落四或者重复写来写去,可以防止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便于修改等。
总之要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先列提纲再写作文有助于提高习作能力,帮助学生培养习作前列提纲的意识,在今后不断练习,逐渐养成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