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篇文艺评论,至多算是一些读后随感。很久没有读过小说了,好不容易读完《暂坐》,发点感慨也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读过这本书。《暂坐》刚发行的时候,我就给朋友推荐了,毕竟这是作者在《废都》之后经过多年沉淀创作的第二本都市小说。朋友很快就读完了,我也不得不读下去,这样才可以跟朋友交流一下阅读感受。我边读边在朋友发表我的感受。开始的时候,我很武断地说这本书不能当作小说来读,因为几乎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感觉作者一直在交待人物背景和社会关系,读到三分之二了,仍然觉得是在做铺垫,仿佛要铺陈出像《红楼梦》一样的宏篇巨制来,但是书本已经越来越薄。特别是在读到城市的雾霾,窗外的风景,路上的行人时,我甚至无法静下心来欣赏作者的细节描写,总以为与“剧情”无关而一扫而过。然而,读完以后,我又跟朋友说,这是一本可以掩卷长思的小说,然后把自己的感想一一抛出来,供朋友批判。
这本小说应该算是一本隐喻小说。在小说中,暂坐茶馆,是海若和她的姊妹们在喧闹城市中的栖息地,纷扰人生中的避难所。最突出的隐喻是暂坐茶馆迎接活佛。小说一开始就提到了活佛即将到来,但是直到最后活佛也没有来。这让我想起了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不仅没有待到戈多,连戈多究竟是谁都不得而知。与此相似,也许这个活佛根本就不存在。理解这条线索还是要回到小说最初的寓意上来。海若和她的姊妹们都是单身,都经历过生活的各种苟且,受了伤,负了累,都要到暂坐寻求心灵的慰藉,而活佛的到来必将让这一意义升华。但是,活佛最终没有出现,则预示着这一希望的落空。
其实,暂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清净地。以茶馆为原点,海若用心良苦地编织了一张网,庇护自己,也庇护姐妹。但是作为西京最高档的茶馆,它必然交织了复杂的社会关系网,这张网最终也网住了海若自己。辛起前夫大闹茶馆,茶馆发生爆炸,这些突变,最终隐喻了“暂坐”也只是暂时坐坐而已。人生海海,风起云涌,哪有纯粹的太平地!值得玩味的是俄罗斯女子伊娃的角色设置,小说以她到西京开始,离开西京结束。在她身上最直接体现了“暂坐”的本来意义,她本是来散心的,感受到了暂坐的美好,也经历了暂坐的苟且,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开。
更“血腥”的是,作者不仅解构了暂坐茶馆,而且还撕裂了姊妹们的友谊。贯穿小说全过程的除了海若,还有一个人物是生病住院的夏自花,姊妹们轮流去医院看护她,还要照顾她的母亲和孩子,其中的纯洁友谊可见一斑。但是另一个姐妹却把这份友谊破坏了。作者在给严念初取名的时候是带着反讽意味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严念初不仅欺骗了老教授,也诓骗了自己的姐妹应丽后,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金钱。读到这里,读者自然会对姐妹们的纯洁友谊打上一个问号。海若被带走以后,爆炸案发生以后,暂坐茶馆还能像过去一样风光吗?姐妹们会不会从此树倒猢狲散?作者没有回答,我们只有去猜想。人间也许就是这样残酷,美好的东西就是这样被无情撕碎的。
同样是都市小说,写《废都》的时候,作者还很“血气方刚”,写《暂坐》的时候,作者已经很克制隐忍。即使面对严念初的不善之举,作者也没有口诛笔伐,只留给读者去评判。与《废都》充斥的大量爱情和情爱描写不同,《暂坐》几乎只字未提这些,生命中有太多的苟且,爱情仿佛是奢侈的,也许这时候作者想表达的仅仅是一种云淡风轻的念想。
从《废都》到《暂坐》,从写一座城到写一个茶馆,作者的关注越来越“小”,但都是写的这座城,而这座城从开头到结尾都被雾霾笼罩着,亦如我们的人生。只有低到尘埃处,才能领略大风景。就像《红楼梦》有金陵十二钗一样,作者在《暂坐》里有意布局了“西京十二钗”,描绘出她们的不同命运,试图以此折射出西京社会的众生相。正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