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惟思蝉趣
题 记
童年的记忆,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像一首温馨甜美的歌,虽然那样遥远,却永远铭刻在心头。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鲁北农村,物质的贫乏没有影响儿时的快乐,找蝉壳、捉金蝉、扣鸣蝉,早已融入童年美好的记忆。愿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一起重温那段美好的童年时光。
有蝉的记忆,大约是我七八岁时。那时,最大的乐趣是为老姥娘找金蝉壳。老人脾气好,随和、慈祥得很,非常喜欢小孩儿,我就成了她的朋友,时常帮她做些拿柴、晒完粮食撑撑口袋之类的农活儿,她也时常拿出儿子从青岛捎来的一点糖果、点心给我吃。在那时,这可是一般孩子吃不到的上等美味。
后来听老姥娘说,她的眼睛不好,向别人讨了个秘方,说把金蝉壳洗净、焙干、研碎、和面,做成烧饼吃,可以治她的眼病。一听这能治她老人家的病,我马上把找金蝉壳的活儿包揽下来。
白天,我常常肩扛一根长竹竿,提个柳编小筐,到附近的几个空院里的大树下找金蝉壳。有大树的地方金蝉壳可真不少,有的静静地攀附在树干、树枝上,有的倒垂于树叶之下。只要竹竿对准蝉壳的尾端轻轻向上一顶,那轻盈的金蝉壳便打着旋儿离开树干,悄然落下。一个又一个,随着每一个金蝉壳的翩翩落下,我的小心眼里总是充满着快乐和憧憬——老姥娘的眼病有治了。
傍晚时分,我便提着小筐给老姥娘送金蝉壳了。每当这时,老姥娘也总忘不了夸我几句能干,有时也在小筐里回上几块美味点心或糖果。这样我就挎着小筐,俨然像一个凯旋归来受到嘉奖的功臣,心里美滋滋的,蹦跳着,享受着……回家来就成了兄妹面前炫耀的资本。
我常常趁大人午睡时,偷偷跑出来找金蝉壳。那一年夏天,不知给她送了多少次,也不知送了多少个,只是记得母亲常常责备我不午睡,满脸大汗,弄脏衣服之类的话。
再后来,老姥娘居然说金蝉壳偏方药效灵验了,眼睛好使了很多,我真为她高兴。从那时起,蝉壳便与助人为乐结缘,在我心里深深扎了根,烙了印……以至于现在我一看到金蝉壳这小东西,便想起童年的蝉趣,慈祥的老姥娘,回忆起那个年代糖果和点心独有的味道……
后来我家搬到了村外的新家,我也到了上小学的年龄,老姥娘也偶尔到青岛儿子家里住一段时间。此后就见得少了,便不能再为她找金蝉壳了。
放学之后,太阳还没下山,家里大人还在地里干活。没有孩子会乖乖在家写作业,好像老师也从不布置作业一样。几个同龄伙伴回家一放下书包,便急匆匆跑到门外的大树下或附近的园子捉金蝉,老家都习惯称为“摸蚰子”。
我低着头,眼睛仔细地盯着地面寻找。突然一个黑米粒一样的小洞出现了,洞口很薄,光净得很,这便是即将出穴的金蝉的窝了。发现之后,便用食指轻轻戳一下洞口,米粒大的洞穴一下子豁然开朗,这时我心中便涌出一阵莫名奇妙的激动。如果有同伴在场,我一定会喊:“快看哪,我找到了一个!”“我又找到了一个!”那就是收获的骄傲和炫耀!接着便熟练地把窝边的土往外抠去,再小心翼翼地把手指伸到洞里,金蝉便会舞动两个大前爪勾住我的手指,这时只要轻轻抽回手指,那酱金色的小东西也就跟着离开了洞穴,落入了我的囊中。
有的金蝉也很狡猾,把洞府挖得很深,我用手指轻轻一碰,它便坠落“府邸”,再也不会上来,我曾给它插上小树枝,也做过“水漫金山寺”,耐心等它自动爬上来。不过,大多时候是我耐不住性子,直接用铁铲把它的老巢刨个底朝天,总能把它找到。
夜幕降临,地上的洞穴再难看清,我的目光便会转向树上。当时家里连个手电筒也没有,就靠着我一双慧眼和天生会找金蝉的感觉,只要看到树干上有个突起的东西,我便兴奋地跑去抓,大多时候那就是一只正在奔向光明之路的金蝉。不过有时是个树突或树疤也会使我空欢喜一场。对此,我乐此不疲,因为摸蚰子就是收获一阵欢喜,胜利的喜悦溢于言表。
直到家人唤我回家吃饭,我都能收获好几十只金蝉。匆匆吃过晚饭,我便又拎上家里仅有的一盏老式提灯,拿着罐头瓶,挨树挨树地找。只是趁我吃饭的当儿,这些小家伙便爬到了树高处。这时,我就要找一根长棍从它屁股下一戳,不过,这时,眼睛、耳朵和灯光必需高度配合,寻找判断它会落在哪儿。很多时候,只要听到“啪”的一声,我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它。不过有时因为树下叶子、柴草多,再加上有的金蝉再狡猾装死,那就寻它很难了。
每晚加上兄弟姐妹的共同努力,我们总能摸到至少一二百个呢。这时母亲把它们洗净,腌在一个青花瓷罐子里,然后盖上盖子。
等到第二天中午,母亲从坡里回来,捞出腌咸的金蝉,放到油里炸。不一会儿,油亮饱满、酱金色的蝉儿便被端上了饭桌,香味扑鼻而来,直让人流口水。那年代,买点肉、吃顿荤菜实属稀罕物。所以,那时总是盼望每天中午用它下饭、解馋。母亲总是先按人头每人分十几个,然后当众笑着宣布我捉金蝉最多,功劳最大,再奖励3至5个。在家人众目睽睽之下,我欣然接受。
童年,在咸菜、青菜占据夏天饭桌的那段时间里,每天让家人吃上营养美味的荤菜,实在是功劳不小,常得到父母的夸奖,引来兄妹艳羡的目光。因此,摸金蝉的兴致就更高了,劲头更足了。
大约个把月之后,金蝉越来越少。这时,我又常常利用午休时间,去附近的树林用面团粘鸣蝉,用自制的塑料袋或纱网扣鸣蝉。每次的收获总是很多,心情当然大好。
这种找蝉壳、摸金蝉、扣鸣蝉的兴致,充满了我童年的生活,融进了我童年美好的记忆里。
我长大了,住在了县城。水泥、柏油马路限制了金蝉的繁衍生息,也限制了找蝉、摸蚰子活儿。但每年一到金蝉大量出没的时候,我必带上孩子到老家住上几日,重温童年的乐趣,也让孩子亲身感受、分享捉蝉、找蝉的乐趣。然而时代不同,孩子并未能感受到我们那个时代通过个人努力而丰富餐桌、改善家人生活的乐趣和成就感。他们的兴致早被电视、游戏机等吸引去了,想吃了家长便到商店买上一些,去餐馆点上一份,让他们吃个够。
啊,最纯最真的童年。惟有蝉趣,铭刻在心,成为我人生中最美的回忆!
作者:成文英,山东邹平人,邹平第二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