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沐林人词八百首引发词学界关注
(诗歌节上,当代白族女词人吕云芳受邀在学术峰会上作专题发言)
沐林人(原名吕云芳)早在中学时代就在丽江市的刊物上发表作品,1987年从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云南广播电视台工作,从记者、编辑到副台长,30多年来为云南的广播电视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2014年底,她开始忙里偷闲,重拾大学时代打下基础的“填词”,到目前为止,已创作了800多首词。
诗歌节期间,来自词学研究诗词创作界的知名学术专家对沐林人词展开了研讨。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傅蓉蓉说,当代性强的沐林人词接地气,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傅蓉蓉认为,沐林人词能够自度心曲,代表着一个词作者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勇气。“为什么能打动人心,就是因为有古今的融合。古体诗词的创作,唐人是用唐人当代的语汇在写,宋人是用宋人当代的语汇在写,我们当今也不能避开当代的词汇、当代的思维、当代的生活、当代的审美。沐林人词尝试把现代语言很好地嫁接、融合到古典诗词里面,是值得好好学习的。”
傅蓉蓉认为沐林人是一个专业的审美者。她说,“沐林人词所呈现的,不完全是一个词人的生活,而是一种生活状态,词是她生活的一个部分。审美是一种能力,而我们的教育常常缺少了美感的育成。沐林人词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她把这种美感育成以后的生命状态呈现给了我们,让我们知道,一种美的、诗意的人生,是可以以这样的状态来呈现的。相信以后有很多人会有勇气说,我也来试一试。”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作家、文学博士曹旭是全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全国索引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古代文论学会、上海古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曹旭认为,写词就像是一万米长跑,开始出发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的,十圈跑下来,马上就分几个梯队了。诗词也是一样的,从写作文到写作品,从写习作到写诗歌是一个过程,要经过了很多的坎坷才走到这一步。 曹旭说,写诗词,是写一种感觉。每一个人都有一百句真话,无论是写旧体词还是写新体诗,要写好,就要把最感动人的那一句写出来。这是很难的。“为谁创作?是为自己的生命创作。每创作一首词,都是一次亮相,每一首都是最靓丽的自己,要把自己最美好、最靓丽的一面展示给读者。”
论坛期间,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黄意明建议在高校开设古诗词创作的课程,傅蓉蓉提出应在工科院校开设诗词化人生的美育课程。
(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