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被毁150年后,专家进行修复时表示:意外发现了5万多件文物
圆明园,中华文明史上的最璀璨的瑰宝。公元1709年,清朝的康熙皇帝亲自提笔,写下了“圆明园”三个大字,随后名人将其悬挂在圆明殿的门上方。对于这个名字的来源,雍正皇帝曾经这样解释过: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从这里就足以看出,清朝皇帝对于圆明园的重视性。其实圆明园的兴建也的确是个浩大的工程,圆明园的总占地面积多达350公顷,相当于8.5个紫禁城。其中,水域面积约有140公顷,这就相当于一个颐和园。然而,这座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才修建而成的“万园之园”,却在往后的岁月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摧残。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0年10月6日傍晚,英法联军闯入了圆明园大门。尽管当时还有二十多守园的太监奋力抵抗,但是这二十多人对于侵略者来说,无异于以卵击石,这样的抗击力度简直不被侵略者看在眼里。击退了二十多人的反抗之后,英法联军如同欺负弱小的强盗一般,开始在圆明园里肆意劫掠。
能拿的拿、不能拿的烧,反正就是要做到“我得不到的,你也别想得到”的境界,作为一个强盗,宁愿烧毁这些稀世珍宝也不能留给主人,这是一种多么无耻的行为!可悲的是,这并不是圆明园的最后结局。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西郊的皇家园林再次迎来了侵略者无情的摧残。
经历过几次摧残的圆明园,早已变得面目全非。园内能拿走的珍宝,早就被那些侵略者拿走,就算是不能拿的也被大量烧毁,除却一些地理位置偏远、处在水域上的建筑逃过一劫以外,其他的大多几乎被毁坏。根据《泰晤士报》报道:圆明园中损失的财物价值超过了600万镑,而这些还是能估计出来的,其他的那么多无法再复制的珍宝,它们对于人类的意义远不是用冰冷的金钱就可以估价的。
1996年,国家开始组织对圆明园进行考古发掘,一方面希望可以尽力修复一些被损文物,另一方面希望可以发现一些被侵略者们遗留下来的文物。好在,感念老祖宗的庇佑,也得“感谢”那些侵略者走得太冲忙,有一些文物来不及打包,还给咱们中国人留下了。在这二十多年当中,那些考古学家还是有些收获的。
在这些被回收的文物当中,有一件最珍贵的文物,那就是铜鎏金象首。说起来,这件文物的发现过程也堪称戏剧性。2014年,考察队在整理宫门河道周边的文物时,有人突然发现河道里有个鼓起物,抱着碰一碰运气的想法,考察队就把这个泥包打捞起来了。回来以后,经过半个多月的清洗才发现:这是一件清代时期的皇家珍品!
它的制作工艺还远在十二生肖之上,这对于考古学家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意外之喜。考古学家们推测:这应该是在搬运大件儿的大象摆件时,象首被不小心弄得掉落了下来,而当时情况过于混乱,也没人发现,于是这个象首就被淹没在河道里了。直到2014年,考察队的到来才使得它重见天日。
其实,经过这些年的整理和挖掘,已经有五万余件文物被考察队发现,而被搜查过的地方还不到五万平方米,圆明园那么大,相信还会给国人带来更多的惊喜。的确,对于圆明园被毁,每个人中国人都是倍感心痛。然而,历史不可追,我们要做的只能是,在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