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绊脚石”不踢开,摄影水平将原地踏步
在我熟知的摄影圈里,发现有人年复一年拍片却不见长进,辛勤付出却收效甚微,频频投稿却泥牛入海。
究其原因,虽与个人天赋有关,但主要还是被这五个误区所羁绊。
别人拍的好是器材高档,自己拍不好怨器材。
著名摄影师王福春,数十年如一日,只持卡片机乘坐绿皮火车和高铁,凭一双“贼眼”,拍下芸芸众生之精彩瞬间,出版了《火车上的中国人》摄影集,引起强烈反响。
他的成功说明,器材并不重要,人的因素才是关键。
可是,有些摄影爱好者痴迷器材,总认为拥有高档器材才能拍出好片,沉湎于更新捣鼓器材之中,却忽视了摄影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你说摄影技艺怎能得到提高呢?
请看一下我分别使用索尼“黑5”和p40pro+拍摄的图片,会很差吗?
拍的不好不打紧,还可以通过后期来挽救。
随着图片编辑软件的完善和普及,为修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甚至连前期拍摄几乎失败的图片,也能通过后期起死回生。
因此也带来一种不良习气,一些摄影爱好者热衷于学习钻研修图技巧,花费的时间远超拍片,试图通过后期制作,创作大片而一鸣惊人。
殊不知,真正的佳作来源于自然和生活,来自于离“炮火”最近的地方,岂可通过闭门造车、移花接木而得。许多比赛尤其是纪实和纪录类,就拒绝后期过度的图片。
下面这幅图是我后期合成的,也就玩玩,没多大意思。
另外,修图技术含量很高,并非人人可为之,而且学艺不精往往会弄巧成拙。
一个人拍摄寂寞无聊,喜欢扎堆跟风过过瘾。
时下的摄影界,有两种现象可能大家并不陌生:
一是在旅游胜地或公园里,众多长枪短炮对着一个模特,或一只鸟、一片荷花,快门声是此起彼伏。
二是在出过大片的地方,那是趋之若鹜。比如元阳梯田、霞浦风光、黄山云海等等。那个大树的耶稣光下,老农牵着一头牛的场景,几乎拍烂了。
这种“扎堆”、“跟风”,乃摄影创作之大忌。记得一位国展评委说过,类似的图片拍得再好也不屑一顾,直接扔掉。
所以说,要想在摄影创作上有所进步提高,就必须摒弃这个毛病,忍得了清苦,耐得住寂寞,当个专心致志的独行侠。
试图找窍门走捷径,一古脑的条条框框。
随着摄影走向大众化,关于摄影方面的教材、讲座也是五花八门。其中虽然不乏真经,却也良莠不齐。
一些摄影爱好者如奉至宝,渴望通过教材、辅导,获取技巧,迅速提高水平。殊不知,乱花渐欲迷人眼,久而久之,便在脑子里形成许多条条框框。
这样一来,无疑像被无形的绳索缚住了手脚。比如一些摄影爱好者总是想着光圈、速度、感光度以及景深、虚化等,被A挡M挡所迷惑,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创新和个性。
其实,这些所谓的技巧真的很重要吗?NO!比如:业界所推崇的M挡,就有些言过其实,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也许使用P挡更实在有效。下图我就是使用程序自动拍摄的。
总是见景就拍碰运气,很少花时间充电反思。
有些影友对拍片很专注,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见景就拍,而且拍个不停,却很少静下心来“充电”,结果是事半功倍。
记得现任中摄协主席李珂在一次讲座中说,因为被汶川地震中的一幅“我们回家”的图片(上图)所震撼,竟然休摄半年多进行反思。大名鼎鼎的摄影家都能做到厚积薄发,何况我等业余拍客。
所以,想提升自己的摄影水平,绝不能不停地拍、见景就拍,而是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琢磨思考,突破瓶颈,才能不断创新和提升。